浅谈平话文化的传承、繁衍与促进

2015-04-10 06:01:56李峻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平话师公山歌

□李峻

浅谈平话文化的传承、繁衍与促进

□李峻

说起南宁平话,熟悉南宁的人,或者是对南宁平话有所研究的学者、专家,自然会想到南宁周边的乡村,如陈东村、友爱村、亭子村、平西村、白沙村、心圩……多年来,居住在这些乡村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说平话长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约有300万人使用平话,而南宁市江南区作为平话文化核心区域,有30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他们传承着独具特色的平话文化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平话文化品牌,培育了一批传承人,挽救和保留了平话文化资源,使平话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态势。

平话,是我国众多方言中一种特殊汉语方言。据史料记载,平话文化源于中原,后随宋代名将狄青南征进入广西。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率“平南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于当年农历正月十六在昆仑关大败侬军。平定侬智高后,宋王朝留下部分士兵屯守广西。狄青麾下的部分士兵负责屯守在邕江南岸,为纪念狄青平南之功,邕江南岸的百姓在亭子雷庙旁建立一座狄武襄公祠,将亭子圩至白沙村一带命名为“平南村”,平话由此开始在邕江南岸,乃至广西,包括中国西南地区生根、蔓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平南村(人)话”简称成“平话”。粗略算来,扎根在南宁的平话,如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而南宁市江南区亭子一带的平话,也一直被南宁世代讲平话的人视为正宗的平话,其发音被当作标准音,平南村的名字也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这一语系生生不息的传承,如今每到开村纪念日,原来平南村及附近一带村民都会到雷庙和武襄公祠进香拜祭,舞龙舞狮,唱平话师公戏,成为南宁市江南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景。

南宁市江南区,是一个以汉、壮民族混杂聚居为主要特征的城区,以平话为主体的汉族在与壮民族长期的杂居和文化交流融合中,对原有中原文化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平话文化在此得以生根、繁衍。目前,江南区有30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平话文化在江南区及周边聚居区根深蒂固,自成体系,其文化形态甚至还涵盖了生产、饮食、民歌、师公、岁时、礼仪等多个方面。在这一系列文化形态中,最突出的就是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最根本需求。在漫长的平话文化传承过程中,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丰富着人们的食谱。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现在依旧在市场上热卖的“亭子油炸粽”、剪粉,疍家年粽、粉虫,扬美沙糕、豆豉等,曾经是典型的汉族食物,但经过平话人的加工改造,如今成为了南宁特有的地方美食。市郊的扬美村,作为平话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现已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旅游景点。走进扬美村中,多家作坊制作的扬美沙糕和酸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销量经久不衰。村中经营的农家乐,食谱基本都是以平话区域美食为主,不仅常年生意兴隆,也总会让食客们食而难忘。

平话山歌是如今仍在江南沙井一带流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山歌吟唱。类型多以情歌为主,歌词一般是七字居多,具有古汉语诗词的韵味,也有很多比兴、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居民,如今在婚礼中亲友互唱《咸水叹》,多用汉语诗歌中隐喻和双关等修辞格式,旋律和唱法上又吸收了壮族山歌的特色,其旋律悠扬、平缓、原生态,充分体现了壮族山歌融入汉族语言文化的平话文化特点。而唱腔优美、韵律感强,汇聚了平话文化精髓的平话山歌,在平话人中口口相传、代代兴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平话文化范畴里,师公文化在民间很受欢迎。在南宁,师公戏以平话师公戏最为流行,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师公戏是由古代的“傩”仪式和师公舞发展而来的。师公歌舞早在明代之前就有了,初为“跳神”,在立庙、祭祀、打醮酬神或由师公至各家各户驱鬼消灾时跳神,前者又称“跳庙”,后发展为“唱师”,并逐渐搬演故事,由酬神发展为娱人。在长期的发展中,平话师公戏运用和借鉴本地区的汉、壮族民歌,逐渐形成江南区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而江南平话师公戏则以沙井杨村的师公戏表演队最有名。

在历史的洗刷下,平话文化与壮民族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融,逐渐在一些民俗节庆上结出文化之花。平话文化既有统一性又各有特色,不仅广受群众喜爱,相关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如:南宁市江南区现有10多支平话山歌队伍和平话师公戏表演戏班,在各镇、街道中均有分布,其中沙井平话山歌艺术团、沙井杨村平话师公戏表演队组建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特色。每逢元宵节和端午节,菠萝岭社区的居民会自制花灯,而扬美金马码头龙舟上水祭祀仪式、龙舟赛,邕江两岸疍家人的婚丧嫁娶,淡村市场、水街市场名目繁多的美食,使平话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发扬光大。

然而,面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2007年以来,南宁市开始以江南区为主,全面启动系统的保护工作,摸清平话文化体系,打造了平话文化品牌,使平话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

保护与传承活动开展以来,江南区首先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各类民间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以文体局牵头的工作组对辖区各镇、街道69个行政村(社区)的民俗文化图文资料、活动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工作,先后收集信息近千条,经筛选整理,确定采用432条,并建立了数据档案,于2009年形成《江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其中与平话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数量众多,构成资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2010年,江南区在形成资料汇编的基础上,以资料为蓝本,对平话文化体系内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文化项目进行了优先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拍摄影像资料,开展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结合旅游热点进行旅游品牌包装打造等,使平话文化的代表性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同时,针对部分民俗项目观赏性强的特点,城区对部分民俗项目建立了传承基地,目前,已挂牌的基地有6个。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为原则,对平话山歌队、平话师公戏等平话文艺队伍进行扶持。结合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队项目,先后扶持30多支以平话文艺演出为主的文艺队伍,进行跟踪帮扶,给予演出、节目排练指导,并提供资金帮助,为平话文艺团队多方提供表演展示舞台。以城区“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主题系列活动为平台,发动平话文化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展演,逐渐形成了“平话民歌天天唱、平话歌戏晚晚演、平话师公连轴转”的良好局面。以“草根文化”“泥腿子文化”为主要支撑的“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主题系列活动,每年都有100多支平话文艺队伍、3000多人次参与,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近20万人次观看了演出,取得了“千家万户同欢唱,百村千居共和谐,村村有舞台,社区有节目,百姓争着看,企业乐参与,政府树形象”的良好效果。几年来,江南区已经先后投入了资金150多万元。2013年在城区文化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各镇、街道由民间文化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文体协会,有效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增强基层文化自我造血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平话文化的健康发展,平话文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为持续推动平话文化建设,南宁市党委、政府还制定、形成了江南区“十二五”期间平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平话文化艺术展示馆,全力支持平话文化的繁荣发展,力争把南宁市平话文化打造成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较大社会效应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而平话核心区的江南区,则坚持把平话文化的传承弘扬融入到城区社会经济事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之中;特别是去年以来,城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申报创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的各项工作,使创建活动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成为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构建民族和谐文化建设的一块新高地,更成为向市、自治区乃至全国宣传展示江南区繁荣发展新风貌的一张闪亮名片。自治区桂学研究学会有关专家则把南宁平话作为重点研究内容,旨在通过研究成果向全国乃至世界诠释平话文化在广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广西地域学——“桂学”,这一重要学科领域里非凡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猜你喜欢
平话师公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音乐生活(2021年2期)2021-03-15 05:46:18
近二十年广西平话研究回顾与展望
北方文学(2020年17期)2020-11-06 04:03:38
石头记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民间艺术团,传承民族文化乐融融
金秋(2018年18期)2018-12-20 02:09:22
从效摄字读音探寻临桂区平话的形成
文化学刊(2018年11期)2018-12-18 02:46:06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