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飞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由于地域环境和行业的差别、家庭自身条件等原因以及近年来贫富差距的增大,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据了解,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数量已经超过20%。为了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问题,十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逐步解决了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目前,大学生资助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在不断完善,真正做到了“不使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从2017年开始,国家把扶贫攻坚战略和校园学生资助对接起来,尤其强调要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1]
在完善的资助体系的下,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的问题,用助学贷款的余款、国家助学金、社会捐助、校内外勤工俭学解决生活费的不足。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使上百万的贫困家庭的学子完成了学业,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阻断了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体现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尽管目前高校的资助政策成效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问题也出现了:
首先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还存在着些许不完善之处。首先是由于2014年至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机制不够严格,而国家对于建档立卡学生的政策兜底,造成了一些建档立卡户事实上是“关系户”,而真正的孤儿、老弱病残的贫困家庭却没有能力去办理建档立卡户,所以建档立卡户并不能完全做到“精准扶贫”;其次,在校内的贫困生的认定中,由于当地民政局出具的家庭情况证明不够严谨,学生瞒报家庭收入的情况很普遍,再加上缺乏统一的认定方案和操作规范,在评议过程中,各种不科学、无量化的人为因素容易掺杂进去,造成了认定结果的精准度的偏差,认定结果的公平度遭到破坏。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反而滋生了一些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不正之风。
其次无偿资助的泛滥,使一些学生把宝贵的学生资助资金当成一种不劳而获的工具,抱着一种“不要白不要”的心理,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自我。受助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产生了依赖思想,不想从劳动中获取财富,等靠要的思想滋生,丧失了进取心和责任感。而进取心的缺失也会蔓延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少数学生和家长在申报材料上弄虚作假,例如利用和村干部的人情关系办理建档立卡户,从村委会获得虚假证明等等,即使在家访中被偶尔发现,由于学校和有关部门没有出台有效的惩戒机制,“在评审中弄虚作假者,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成为一句空话,通常都会不了了之,因此在贫困生认定中的不良风气难以得到有效的扼制。
对高职院校来说,想要查实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是不现实的,想要短期内改变基层的工作作风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的惠民工程,体现着党、政府和学校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如果高校学生管理者能把思想教育和贫困生救助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资助工作这一契机,融入育人机制,在资助工作中贯穿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作用,或许可以提高贫困生资助中精准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施效果。[2]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审的时间点适时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一年一次的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进行资助的基础工作。在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数量远远大于名牌和重点高校,因此贫困生的人数众多,往往存在“僧多粥少”的现象,所以把资金分配实现“雪中送炭”就格外重要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在困难学生认定小组的成立和评议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难保证认定工作的顺畅开展。在困难学生认定的时间节点上,辅导员应召开主题班会,教育同学要讲诚信,讲风格,要在班级树正气,让一部分家庭情况尚好的同学主动退出助学金申请。要公正公开地评选出评议小组成员,教育评议小组成员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不讲人情,公正公平地进行评议,不辜负全班同学的信任。辅导员老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学生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而且部分学生只是跟风申请救助,没有想到会挤占资金,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同学得不到足额的救助。如果辅导员能够向学生阐明这一道理,并且能够让学生领会到同学情义和自身品格的建立比物质重要,一些同学会主动撤回困难学生家庭认定的申请。同学们的思想,如果我们用诚信、友爱、感恩去占领它,自私、狭隘、冷酷就会退出他们的思想阵地。在和某校的部分学生代表的座谈中,笔者了解到,如果在困难学生认定前辅导员召开班会,给学生做思想教育的班级认定工作平稳有序,认定结果更得到大家认可。相反,有的辅导员省去这一环节,有的辅导员甚至在成立评议小组时没有采取公选,随意地采取推荐、指定的方式选出评议小组成员,没有把真正有威信的同学选出来,在认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投诉的发生。所以在认定工作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很关键的。[3]
从目前的高校资助体系来看,高校学生资助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奖学金、勤工俭学等等。由于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名额很少,励志奖学金也只能占到学校总人数的3%左右,所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众多的高职院校来说是杯水车薪,而体量最大的就是国家助学金。目前高职学生的助学金受助比例一般为20%,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资助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的形式,2017年,为了施行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保证每一个家庭困难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对先前的国家助学金评审细则作出了修订,新的细则中,删除了评审条件中对于学生学习和在校表现方面的要求,执行的是“有困必助”的原则,尤其对于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优先且无条件地保证他们获得最高档助学金。
免费的蛋糕给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的同学的燃眉之急,但被动受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一些学生养成了消极、惰怠的情绪,没有把精力放在通过努力和勤奋摆脱贫困状况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样能多争取一点助学金方面。而在拿到资助资金以后,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懒惰成性,甚至吸烟喝酒的恶习不改,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差、就业困难等问题。不仅如此,这些学生在学生人群中所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以上情况的发生,引起了资助工作者的深思,无偿资助是最人性化的,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也是不利学生成长的。所以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自强教育,笔者认为应当适当缩减无偿资助的比例,在充分保证烈属和孤残病等困难学生的同时,大力发展有偿资助,以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的品格。学校应当大力发展校内外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校园服务等助学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创业、服务的机会,在创收的同时,培养困难学生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学校还可以组织接受资助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义务劳动让受助学生感受助人的意义,珍惜接受资助的机会,在受助与助人中健康快乐成长。[4]
从目前的资助体系运行效果来看,资助资金使用的效果还有再提升的空间。由于宝贵的资助资金被非贫困生挤占,真正困难的学生的资助资金在物价上涨的今天显得捉襟见肘,与此同进,弄虚作假、自私自利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根据省内多所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交流情况来看,所有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享受着最高等级的助学金,但有少数同学家庭的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合困难家庭的标准,更有甚者家里还有汽车洋房,引得基层辅导员和广大学生对此愤愤不平。在每年例行的的家访中,有时发现学生家庭富裕却仍然享受资助,学校也对此情况无可奈何,通常都是不了了之。由于没有有力的惩戒机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利益面前伸出双手,从面进一步加大了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
因此,尽快地出台对受助困难学生的奖惩机制已经是刻不容缓。对于家庭实际困难而且在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该出台奖励机制,提取资助专用资金,加以褒奖,以进一步弥补他们学习生活困难,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困难学生认定中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金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严厉的批评、通报,甚至处分,对于受到资助但仍然不思进取,颓废惰怠的学生,学校也应用约谈、告诫,甚至处分等方式加以批评教育,把资助和育人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资助的效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一项民生工程,既体现了我国的大略方针,也关系到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见缝插针地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学生资助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1]肖凤翔 商家齐.德国大学生奖学与助学政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08):75-80.
[2]赵贵臣 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91-94.
[3]江必新.法治思维: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J]法学评论,2013,(05):3-9.
[4]柯心.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法治思维与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研究,2017,(08):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