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华薇娜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高教述评
国外高校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刘艳华1,华薇娜2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是高校及学者关注的重点,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为对国外高校研究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因有规范性认识,从人口特征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3个角度对国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影响高校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和毕业院校等人口特征因素;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等个体因素;科研氛围、资源支持、领导支持、管理支持、薪酬奖励等组织环境因素。
科研产出;人口特征;自我效能感;组织环境;结果预期
高校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博士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并非新的课题,国外早期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是将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归因于学者的内部特征,如个性、天赋、创造力、努力程度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科研产出的高低主要归因于受教育的背景(毕业机构的声誉或地位)、工作机构的声誉与环境、职业流动、学科特点、导师关系等外在条件和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个人和机构因素共同作用于研究人员,影响其科研产出的变化,因此,较多研究开始关注个人和机构两类因素对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综合影响[1]。然而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亦不相同。基于此,笔者对国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国外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是将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在同一理论结构上划分为不同类别[2]。例如,Hedjazi在对伊朗农业学院教师科研产出的研究中,将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人口特征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3]。笔者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因素的分类均脱离不了个人的人口特征、心理特质和组织环境3类影响因素框架。据此,本文遵循Hedjazi研究中的分类框架,从人口特征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3个方面进行梳理。
国外研究中涉及的人口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毕业院校等。不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对该类因素的处理也不同,有学者将此类因素纳入研究人员的个性特征,与机构因素一起作为科研产出的自变量进行研究;有的将此类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处理,重点考察个体因素和机构因素对科研产出的作用。
(一)年龄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年龄是受关注最多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学者研究结论不同。例如,Bland等的研究发现教师的科研产出和年龄之间无相关性[4];而Hedjazi和Costas等的研究则表明研究人员的年龄与其科研产出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3,5];Goodwin和Sauer对7所研究型学术机构140位经济学教师的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教师的科研产出增长迅速,在终身制评审时达到顶峰,随后开始慢慢下降[6];同时,Falagas等的研究也指出科研产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7]。而根据Perry等的研究,“年龄较大的教授因其研究经历较为丰富,可能会有更多的科研产出”[8]。因此,通过对年龄因素的梳理发现,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很难确定年龄与科研产出之间有何种关系[9]。Smeby和Try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在研究中总结道:“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科研产出可能会降低,但是将年长的教师和年轻的教师综合起来看的话,年龄跟科研产出之间又有正向的关系。”[10]
(二)性别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性别亦是个体科研产出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研究发现性别对学者的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而且女性学者的科研产出显著低于男性。例如,Long和Fox的研究证实了女性在一般情况下会延迟获得博士学位[11],自然科学领域更为明显[12],女性延迟获得博士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她们的科研产出量。Vasil选取新西兰大学的男性学者和女性学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男性学者有更多的科研产出[13]。Sax等的研究也发现女性学者的科研产出较男性学者少,其原因是她们缺乏产出多种成果和追求教授声誉的渴望[14]。但Xie和Shauman的研究发现男性学者和女性学者的科研产出差距在近20年来有所缩小。其中,两性学者科研产出的不一致与学者的个人特性以及在组织中的不同位置、获得资源的难易程度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15]。此外,在部分研究中,性别因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也未得到证实。例如,Hedjazi的研究发现性别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没有明显影响[3]。
(三)工作年限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在工作年限对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研究中,Goodwin和Sauer发现科研人员的职业年限正向影响其科研产出[6]。Al-ghamdi对沙特阿拉伯大学图书情报院系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教师的工作年限是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16]。Gregorutti的研究也发现,工作年限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而且证实了具有6~15年工作年限教师的科研产出最高[17]。Bentley对澳大利亚公立大学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科研年限是正向影响科研产出最为强烈的因素之一[18]。然而,Teodorescu对10个国家大学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发现,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年限对其科研产出均无显著影响[19]。
(四)职称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在有关职称对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研究中,Fulton和Trow认为,高级职称是教师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表征,这些教师整体来说会有较高的科研产出[20]。Hedjazi的研究同样也发现,职称对伊朗农业院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3]。然而Teodorescu对10个国家大学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仅发现,“职称对澳大利亚和英国学者的科研产出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其他8个国家大学教师的科研产出影响并不显著”[19]。Tien和Blackburn的研究结果发现,终身制并不是激励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唯一或者最强大的因素,当获得终身职称后,教授依然会保持较高的科研产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所提高[21]。同样,Hu和Gill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终身制状况、教师职称与教师的科研产出之间并无联系[22]。
(五)最高学位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在最高学位对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研究中,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样本获得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Hedjazi认为,教师获得最高学位的高低对其科研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3]。然而Ynaluez和Shrum的研究却发现,博士学位对菲律宾地区农业科学家的国内科研产出和国际科研产出均有正向影响[23]。Bentley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即博士学位是正向影响教师科研产出最为强烈的因素之一[18]。
(六)毕业院校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在毕业院校对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研究中,国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相关研究均表明毕业院校对教师科研产出有正向影响。例如,Long等的研究发现,从声誉较高的院系或大学获得学位的教师会有比较高的科研产出,其原因在于从声誉较高院校毕业的学者更有可能在一个声誉较高的学术机构就职,更容易获得较多的学术资源和机会,因此会有较高的科研产出[24]。Hedjazi以及Goodwin和Sauer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6]。
关于个体因素对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依据已有影响因素模型对个体因素进行的研究,此类研究已证实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早期的科研习惯、早期的科研活动、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被较多的期刊约稿、有充足的时间用于科研活动、工作自主性和承诺等是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25]。第二类是从动机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内外部动机因素,并证实内部动机因素(如自我决定、自我能力认知、个人兴趣等)和外部动机因素(如所获奖励、同行认可、同行交流等)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有正向影响作用[26],并且证实了内部动机是激励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19]。第三类是从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个人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科研兴趣、科研意向、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机制方面。前两类研究已基本成熟,而第三类研究源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后续学者沿其思路,以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为样本,对科学研究活动中影响研究人员科研兴趣和科研行为的个体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已有研究证实社会认知变量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与教师及在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产出有关联[27]。
(一)自我效能感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将自我效能理论和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联系起来,试图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解释科研培养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由此发展出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个人对其有能力完成各种科研任务(如概念提出、分析、写作等)的自信程度。自此,自我效能感在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Taylor等人对大学教授学术创作过程中效能信念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大学教授对发表科研成果的信心不仅直接影响其对科研目标的设定,也会影响其从事研究和写作任务的适应性,进而正向影响其科研产出,最终提高其学术创造力[28]。Phillips和Russell对咨询心理学专业125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Research self-efficacy)与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及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科研产出之间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29]。Forester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将研究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其成功完成与科学研究活动相关任务(如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或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等)的自信程度”,并认为“研究自我效能感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30]。Szymanski等发现较高的研究自我效能和科研兴趣会促进科研生产力的提升[31]。Lambie和Vaccaro的研究发现,咨询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其科研兴趣之间显著正向相关,较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与较高的科研兴趣和科研产出经历相联系,科研产出得分较高的博士研究生拥有较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32]。Wright和Holttum对英国临床心理学实习生的研究发现,实习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科研意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且两性实习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之间没有差异[33]。
(二)研究结果预期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学者持续关注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关注到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科研活动的可能影响。例如,Bieschke和Bishop于1994年提出研究结果预期的概念,开发了研究结果预期量表(ROEQ),并以康复咨询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样本,将研究结果预期作为一个预测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科研兴趣的所有可能预测指标中,研究结果预期解释了科研兴趣约43%的变异量,也即研究结果预期在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4]。Bishop和Bieschke以咨询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是其研究兴趣的两个预测指标,但研究自我效能感通过研究结果预期对研究兴趣产生间接影响[35]。此后,Bieschke等又以康复咨询专业研究生院的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研究兴趣对科研产出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兴趣是科研产出的两个预测指标,但研究结果预期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未得到证实[36]。Bard等通过对Bieschke及其同事1995年和1998年两次研究过程及结果的对比分析,详细论证了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对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科研兴趣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对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有不同的影响机制[34]。Bieschke总结已有相关研究并得出结论:“研究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产出,而且还通过其他变量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产出;研究结果预期对科研产出则具有间接的预测作用。”[37]Holttum和Goble基于科研培养环境模型、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计划行为学理论,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性的临床心理学家科研活动影响机制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认为,临床心理学家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规范信念等因素能很好地预测其科研活动情况[38]。
自1966年《组织中的科学家:研发的生产气氛》一书对组织中影响科学家科研产出的组织气氛因素[39]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高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高校环境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
在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组织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早期研究发现,组织文化通过组织内研究任务的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不同政策和实践、组织结构和管理、研究资源的分配等方式影响教师的科研产出;而且教师的工作量、薪酬及工资、职称和终身制的评审政策、团队领导的研究水平等也都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有较大影响[25,40]。Teodorescu在对10个国家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横向比较研究中,强调了机构环境的作用,认为机构领导可以通过对机构环境的改变提高教师的科研产出,其研究中的机构特征因素包括机构提供研究支持的质量、差旅基金的可获得性、机构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所在学校的国际化取向等[19]。Al-ghamdi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机构因素划分为院系因素和高校因素,并从教师工作量、领导支持、学校的研究期望、奖励和资源等方面对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院系和高校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机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工作量、奖励感知以及对资源充分性和可用性的感知,而领导支持和高校的研究期望则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不显著[16]。Bland等提出教师科研产出模型,认为教师的科研产出与机构特征因素和领导特征因素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机构特征因素包括机构招聘和人才选择标准、明确的协作目标、对研究的重视、机构文化、机构规模/经验/专长、积极的团队环境、研究指导、与同行的联系、资源的支持、时间的保障、信息交流网络、奖励制度、工作升迁制度、教师参与式管理制度、分权组织共15个因素;领导因素包括领导的学术精神、研究导向、领导能力、领导风格等[4]。Gregorutti以认知动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对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型私立大学教师的科研产出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即教师所在机构的类型,包括机构所在位置、机构目标、机构所拥有的资金、设备和图书馆的大小等)、环境反映(用以测度教师对机构所提供的行政支持、奖励政策、研究帮助等的感知)、社会突发事件(一些可以影响教师的社会突发事故或危机,如疾病、财政危机或婚姻危机、孩子的出生等)[17]。Hedjazi对伊朗农业学院教师的研究发现:“明确的研究目标、咨询系统、资源设施、团体管理部门、研究定位、技能和经验、研究机会、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网络等因素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直接影响,而组织文化、奖励系统、组织结构等对教师科研产出的直接影响作用则不太显著。”[3]
在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组织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国外较多的是通过对博士研究生所在科研培养环境与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兴趣关系的研究,间接对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组织环境因素进行研究。Gelso将科研培养环境(RTE,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界定为“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广义上包括该研究生培养项目所处的院系和大学环境)所有反映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因素”[41],同时提出了一个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行为的科研培养环境模型,并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Phillips和Russell的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与其研究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与科研产出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科研培养环境和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29]。Kahn等发现已有研究虽然从理论上阐述了科研培养环境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但还未有足够的实证数据证明科研培养环境对科研产出有直接正向影响;Kahn认为,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科研产出:一是有效的科研培养环境能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二是科研培养环境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科研产出。其实证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在科研培养环境对学术活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2]。Vaccaro的研究也发现,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与其科研活动量显著正向相关,且对科研培养环境感知越好,越能提高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兴趣,进而提高其科研产出[43]。
对高校研究人员科研行为动因的研究由来已久,探究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改变进而提高其科研产出是学者、院系、高校乃至国家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对国外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人口特征因素
此类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毕业院校6个因素。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的不同,实证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6个因素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部分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等因素与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无显著相关。
(二)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个体因素
此类研究从提取个人影响因素角度的不同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直接从现有模型出发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类是从人类行为的内外部动机出发对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三类是从社会认知论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角度出发对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前两类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不常见。但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已有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研究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科研产出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结果预期的作用未得出一致结论,研究样本的不同以及量表测量题项的差异导致结论各异。部分研究表明结果预期对科研产出有间接的预测作用,部分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三)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组织环境因素
国外学者对组织环境因素的研究涉及科研环境的各个方面,研究结论也较为广泛。总体来说,对高校教师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环境中的科研氛围、资源支持、领导支持、管理支持、薪酬奖励等方面。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博士研究生所在的科研培养环境,如研究氛围、资源支持、导师指导等,还有部分研究关注外在的就业压力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预测作用在理论上得到国外学者的支持,然而实证研究仅表明博士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培养环境对其科研兴趣、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其科研产出的直接正向影响作用还未得到证实。
[1] 谷志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性特征和机构因素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1(1):129-136.
[2] COLLINS B A.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1993,9(3):159-168.
[3] HEDJAZI Y,BEHRAVAN J.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faculty members in Iran[J].Higher education,2011,62(5):635-647.
[4] BLAND C J,CENTER B A,FINSTAD D A,et al.A theoretical,practical,predictive model of faculty and department research productivity[J].Academ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2005,80(3):225-237.
[5] COSTAS R,LEEUWEN T V,BORDONS M.A bibliometric classificatory approach for the study and assessment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effects of age on productivity and impac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8):1564-1581.
[6] GOODWIN T H,SAUER R D.Life cycle productivity in academic research:Evidence from cumulatative publications histories of academic economists[J].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1995,61(3):728-743.
[7] FALAGAS M E,IERODIAKONOU V,Alexiou V.At what age do biomedical scientists do their best work?[J]. Faseb journal: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2008,22(12):4067-4070.
[8] PERRY R,CLIFTON R.MENEC V,et al.Faculty in transition: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in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ly hired facult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0,41(2):165-194.
[9] COLLINS B A.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1993,9(3):159-168.
[10]SMEBY J,TRY S.Departmental contexts and faculty research activity in Norwa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46(6):593-619.
[11]LONG J,FOX M.Scientific careers: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J].Sociology,1995,21(21):45-71.
[12]JOHNSRUD L K,JARLAIS D,CHRISTINE D.Barriers to tenure for women and minorities[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4,17(4):335-353.
[13]VASIL L.Social process skills and career achieve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cademic[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6,67(1):103-114.
[14]SAX L,HAGEDORN L,ARREDONDO M,et al.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exploring the role of gender and family-related factor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2,43(4):423-446.
[15]XIE Y,SHAUMAN K A.Sex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productivity:new evidence about an old puzzl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63(6):847-870.
[16]AL-GHAMDI A 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faculty in Saudi-Arabian universities[D].Florida: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02.
[17]GREGORUTTI G.A mixed-method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 at small-medium,private,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D].Michigan:Andrews University,2008.
[18]BENTLEY P.Gender differences and factors affecting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among Australian university academics[J].Journal of sociology,2012,48(1):85-103.
[19]TEODORESCU D.Correlates of faculty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Higher education,2000,39(2):201-222.
[20]FULTON O,TROW M.Research activity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74,47(1):29-73.
[21]TIEN F,BLACKBURN R.Faculty rank system,research motivation,and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measure refinement and theory testing[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6,67(1):2-22.
[22]HU Q,GILL G.Is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influential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0,13(2):15-25.
[23]YNALUEZ M A,SHRUM W M.Professional networks,scientific collaboration,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in resourceconstrain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Research policy,2011,40(2):204-216.
[24]LONG S,ALLISON P,MCGENNIS R.Rank advancement in academic careers:sex differences and the effects of productivi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58(5):703-722.
[25]BROCATO J J.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family medicine department faculty:a national study[D].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1.
[26]JOHNSON-BLACK E.Scholarly research produ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actors[D].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1992.
[27]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86:231.
[28]TAYLOR K M,POPAM J.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career salience,locus of control,and vocational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0,37(1):17-31.
[29]PHILLIPS J C,RUSSELL R K.Research self-efficacy,the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94,22(4):628-641.
[30]FORESTER M,KAHN J H,HESSON-MCINNIS M S.Factor structures of three measures of research self-efficacy[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4,12(1):3-16.
[31]SZYMANSKI D M,OZEGOVIC J J,PHILLIPS J C,et al.Fostering scholarly productivity through academic and internship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s[J].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07,1(2):135-146.
[32]LAMBIE G W,VACCARO N.Doctoral counselor education students’levels of research self-efficacy,perceptions of the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and interest in research[J].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2011,50(4):243-258.
[33]WRIGHT A B,HOLTTUM S.Gender identity,research self-efficacy and research intenti on in trainee clinical psycholo gists in the UK[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12,19(1):46-56.
[34]BARD C C,BIESCHKE K J,HERBERT J T,et al.Predicting research interest among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students and faculty[J].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2000,44(1):48-55.
[35]BISHOP R M,BIESCHKE K J.Appl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interest in research among counseling psychologydoctoral students:a path analysi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8,45(2):182-188.
[36]BIESCHKE K J,HERBERT J T,BARD C.Using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to explai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 education faculty[J].Rehabilitation education,1998,12(1):1-16.
[37]BIESCHKE K J.Research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research outcome expectations: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scientifically minded psychologist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6,14(1):77-91.
[38]HOLTTUM S,GOBLE L.Factors influencing levels of research activity in clinical psychologists:a new model[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6,13(5):339-351.
[39]BARJAK F.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the internet era[J].Scientometrics,2006,68(3):343-360.
[40]RANSDELL L B.Using the precede-proceed model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health education faculty[J].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01(4):276-282.
[41]KAHN J H,SCOTT N A.Predictors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ience-related career goals among counseling psycho logy graduate students[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97,25(1):38-67.
[42]KAHN J H.Predicting the scholarly activi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students:a refinement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1,48(3):344-354.
[43]VACCARO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self-efficacy,perceptions of the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interest in research in counselor education doctoral students:an ex-post-facto,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al investigation[D].Florida: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2009.
(责任编辑 张海生)
A Review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Researchers’Research Output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LIU Yanhua,HUA Weina2
(1.School of Health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Research output is one of the popular topics among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Affecting factors of researchers’research output has increasingly obtained attention.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researchers.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dvocated main affecting factors:resear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gender,age,years of doing research,academic rank,degree and university of graduation,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such as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esearch climate,resources support,leaders support,management support and salary reward.
research output;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self-efficacy;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output expectations
G649.1
A
1673-8012(2017)02-0107-08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2.014
2016-09-2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中医药高校国际科研产出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2016/01/56)
刘艳华(1985—),女,河南漯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情报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华薇娜(195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科学评价研究。
刘艳华,华薇娜.国外高校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107-114.
format: LIU Yanhua,HUA Weina.A review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researchers’ research output in foreign universities[J]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 5(2):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