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城市化”:一个需要重新看待的问题

2017-03-28 10:49:17刘庆龙
重庆高教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公平命题

刘庆龙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厦门 361005)

高考命题“城市化”:一个需要重新看待的问题

刘庆龙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厦门 361005)

高考命题中出现的“城市化”倾向被认为是有损教育公平的,但这一说法带有强烈的个人关怀色彩,缺乏理智分析与探讨。事实上,这种“城市化”倾向只是现代文明在高考中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选拔出有能力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之所需,而不是学者们所抨击的那样是对城市考生的“偏向”。因此,适当的“城市化”倾向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升城乡教育公平不能借助改革高考命题中的“城市化”来实现,而在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并在高考招生、录取中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高考命题;教育公平;城市化;农村教育

2016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关于高考的讨论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中高考公平就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公平是考试制度存在的根基,从科举制到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莫不如此。高考制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是社会公认的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每个人无论出身,都有机会通过个人的努力在高考中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公平始终是相对的,关于高考“不公”的声音也时有出现,比如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有一种越来越“城市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让农村考生原本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固[1]。但是,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需要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与教育背景下看待的问题,现行高考命题“城市化”是否已经上升到损害教育公平的地步,是否真如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必须完全杜绝?这些问题仍有待商榷。

一、被批判的“高考命题‘城市化’”

目前,对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陌生的事物:命题内容设计的城市化

第一类批判认为现在的高考题目中出现的某些内容对农村考生而言是陌生的,这种情况多存在于高考语文与文科综合科目中。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大意为“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路上违反交规的父亲引发争议,考生可给女儿、父亲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一题目在高考一结束就遭到了大量攻击,其中陕西一名考生甚至给命题老师写信称自己“家里车都没有,何来的违章驾驶”;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某教研室主任也表示“命题者忽略了农村学生的认知感受,没有考虑到生活经历对学生的影响”[2]。这一事件并非偶然,在这之前曾有学者批判高考作文题“逼着学生撒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作文材料或题目远离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只能捏造事实,谈论自己没有经历过也难以理解的话题[3]。有学者对1992—2001年这10年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分析发现,只有1993年小作文“圆规”、1997年关于背着瘫痪同学上学的材料是农村孩子比较熟悉的内容,而其他作文题都与农村生活相去甚远[4],比如关于“记忆移植”的话题,农村考生“也许从来都没听说过,更没有条件从报刊和书籍中了解,甚至连看电视的机会也被剥夺”[],这就导致一些农村考生“无话可说”。还有学者直接指出,“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新科技的发展情况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信息来源”[1]是对处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施以了不公平的待遇,并建议在高考命题中应当“尽可能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差异,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1]。此外,高考要求答题语言规范,这也被认为是对农村考生的不公,因为高考的这套规范与农村孩子平时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比城市考生更难掌握“这套全然外在的、陌生的符号”[2]。

(二)知识与能力:命题价值取向上的城市化

近年来,“高分低能”一直被用来形容中国学生空有一身高超的应试技巧,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少人也借此给中国教育贴上失败的标签[5]。且不管这样的评论是否在理,这背后的逻辑在于“高分”应当与“高能”联系在一起。如果高考能够通过“高分”把人群中“高能”的人筛选出来,那么高考就实现了其选拔人才的基本功能,这样,高考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高考命题上体现对“能力”的考查成为近些年来命题改革的基本趋势。然而在有些学者看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农村考生的不公。他们认为很多能力诸如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与考生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城市考生阅读面广,信息交流渠道多,这些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培养起来了,而农村考生交流的圈子比较狭窄,这些能力往往又很难通过课堂获得或提升。“当考试越来越强调对能力的考测时,不可避免地,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所起的作用在不断上升”[1],如此一来,城市考生在这类试题上就占据了天然优势。叶宏对某省份共计20 000名城镇考生与农村考生在理科数学考卷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发现,城镇考生在各项数学能力上的得分率要高于农村考生,尤其是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与应用意识[6]。这说明农村考生在学科能力上的确与城市考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高考试题加大对能力考查的比重,那么这种差距有可能体现得更加明显。

简言之,学者们对高考城市化倾向的批判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高考试题设计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村考生对此不熟悉,导致高考表现不佳;二是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而农村考生能力跟不上,与城市考生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表面上看,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充满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农村考生的亲切关怀。我们暂时褪去这份感性的关怀,冷静下来理智地思考一下:如果按照某些提出批判的学者们的思路,要解决高考“城市化”倾向的问题,实现对城乡考生的绝对公平,那么高考试题就应该多一些体现农村文化的内容,应该用农耕文明代替信息技术、用山水田园代替城镇化进程,好让农村考生熟悉题目以取得高分;为了让农村考生迎头赶上而在高考中降低对能力的要求,好让每个考生都能通过反复背诵知识点、复制答题模式获取高分;因为农村考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所欠缺,高考数学试卷就不该考立体几何、空间向量;因为农村学生创新意识不足,高考题目就该出得尽量程式化乃至长期不变;甚至为了照顾到农村考生语言不规范的问题,允许学生用方言作答,尽管阅卷老师可能看不懂……然而,这就能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实现我们想要的教育公平吗?答案显然是存疑的。

二、命题中的“城市背景”:不成问题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学者们所批判的高考命题中的“城市背景”具体体现为考卷中所涉及事物和活动多与城市生活相关,如兽首拍卖、彩票中奖、公交让座等。他们认为农村考生对这类题目不熟悉、不了解,而城市考生因为见多识广、有生活经验而更容易在此类题目上得分,这造成了考卷对城市考生的“偏向”[5]。对于这个结论,笔者有两点质疑:第一,某些高考试题更贴近城市生活是否就意味着对城市考生的“偏向”?第二,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在高考试题背景的问题上是否真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真正影响到了他们在高考中的表现?

其实,城市与农村的分隔早已有之,为什么在高考恢复之初“命题城市化”这一问题并没有提出,而过了几十年才被视作一件有损公平的事情?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高考试题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当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刚刚形成的时候,农村文化还占据主流,城乡考生对信息的了解程度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考题背景的问题。改革开放这30年来,涌现出许多新鲜事物,拿今天的高考题与几十年前相比,从题型到考查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才出现了命题“城市化”的担忧。

一套好的高考题,不仅仅要能选拔出优秀人才,也要体现出时代价值与发展规律。这些年高考命题改革不断,从“英语降分”到“3+X”改革再到“基本能力测试”,可以说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皆是为了更公正有效地选拔人才,且力图与时代发展合拍。因此,在高考题中出现时代的热点内容就不足为奇了。有学者提出了试题编制的4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题材选取要考虑其社会价值,试题情景设置要关注社会、人文、环境、科技等热点领域,这样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发展,从而促使他们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提高,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7]。而“与时代、热点相贴合”的命题取向到了一些学者眼里就变成了“城市偏向”,这不就是先入为主地把农村考生看成愚昧落后的代表吗?如果我们能暂时放下对农村地区的刻板印象,那么这一词语用“现代化”“与时俱进”替代更为恰当。这就好比北方考生普通话普遍比南方考生标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这是对北方考生的“偏向”。虽然在这一点上,南方人在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上普遍处于不利地位,但他们只能通过自身努力去弥补,而不能一味埋怨南北方语言的差异,更不能寄希望于改变普通话测试要求或标准[8]。

事实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教育政策与改革也难免带上“城市化”的烙印,甚至连教科书也被批判带上了“城市化”色彩[9]。但说到底,这种“城市化”只是真实社会现实的一种客观反映[10]。可以说,高考命题并不是为了凸显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而平添“城市背景”,这种“城市背景”充其量只是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反应,如果因此被扣上“城市偏向”的帽子,未免显得有些武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一味地批判“高考命题中的城市背景有利于城市考生”已经不再有足够的说服力。试想想,真的还有念到高三、接近成年的考生没见过汽车、不知道飞机是什么吗?真的会有考生因为没见过高速公路就不会写作文吗?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这样的考生还未达到高考最基本的要求,更不适合进入大学学习。总的说来,农村地区城镇化和信息传播多样化让农村考生在高考命题中已经不再处于需要特别照顾的劣势地位。

(一)农村地区城镇化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到了今天,虽然还不能说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但可以肯定地说已经大大缓解[11]。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演化为城镇,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楼房和商场,也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在人们眼界的扩大、观念的更新以及城市文化更大范围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农村考生在高考前早已接触甚至熟悉城市文化,说高考命题中的“城市化”内容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也许只是部分学者的主观臆测。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很多地方的做法是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县办高中。也就是说,参加高考的考生高中阶段基本上是在城市度过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对城市生活和环境是有所了解的,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经过“城市化”的。诸如考卷上出现的“神舟五号”“太阳能电池”“克隆人”等新兴事物,农村考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有所耳闻,并做了迎考准备,因此在面对同一套高考试题时,城市考生并不会因为“城市人”的身份比农村考生更有优势。此外,撤点并校政策让很多农村学生提前进入乡镇甚至县城,接触到城市文化资源,了解到很多原来在农村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因此农村考生对城市的熟悉程度并不一定比城市考生差多少。虽然农村学生能上高中的比例比城市学生要小,但至少对于将要参加高考的那部分农村考生而言,他们与城市考生的“信息差”正在逐步缩小。这样一来,高考命题中的所谓“城市化”倾向就很微弱了。

(二)信息传播多样化

20世纪,农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教科书和课堂。相对而言,城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要宽得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变得丰富多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认为农村中学生眼界狭窄而影响高考表现的说法已经过时。笔者2011年暑假在宁夏海原县的一个山村支教,海原是国家级贫困县,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就是在这里的一个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机和电视,移动塔就建在学校附近,信息并没有被重重高山阻隔,学生也并未像一些学者们想象的那样对外界一无所知:他们也关注奥运会,知道刘翔和林丹;他们也看新闻、刷网页,甚至知道一些我都不知道的“世界大事”。

总体而言,今天的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工具获取最新信息,无论是社会热点、网络热词还是科技发明,从“碰瓷”到“引力波”,从“杨利伟”到“范跑跑”,从“莫言”到“屠呦呦”,农村学生对这些新鲜人事的了解程度并不亚于城市学生。若还坚持说农村考生会因为题目偏“城市化”而影响考场表现,则很可能是一些学者的先入之见和主观臆断。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中的“城市背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管是城市考生还是农村考生,都应努力使自己顺应这一要求。目前来看,农村考生并非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井底之蛙”,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能看到“井口外的天空”。城乡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确实仍有一定的差距[12],但这与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诸多教育问题有关,比如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落后,而不该将这顶帽子扣在命题中些微的“城市背景”问题上[13]。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适当地体现城市文化,不仅是自然的选择,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高考命题中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体现时代的先进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然的。试想想,如果高考只考陈旧的知识、过时的技术,可能确实是对农村考生更“公平”,但这样能选拔出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吗?此外,高考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南针”,如果高考不反映时代的进步和需要,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引领和影响可想而知。

马克思将城乡关系变迁概括为“城乡分离”“工业化与城市化”“城乡融合”3个阶段[14]。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由城市文化引领农村文化,这种引领可以通过一系列方式实现,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城市文化就是其一。在高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城市文化、跟随城市文化甚至创造城市文化,从而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农村文化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考查能力:人才选拔的应有之义

高考应当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向对能力的考查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在高考命题上体现能力也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趋势。为什么能力考查在高考中会被放在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杨学为认为,掌握知识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如果掌握了知识而不会运用它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些知识不过是“死知识”,这个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15]。高考要考查的能力大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小庆认为,知识性考试只能看出一个人篓子里有多少鱼;能力性考试,就是让人打两网鱼看看,看其“渔”之高下,而后者是现代社会更需要的[16]。从一些学者的调查来看,中国大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如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17],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不够清楚、流畅,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18],阅读理解能力也不容乐观,缺乏自主阅读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19]。这类问题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同时也与高考的导向有关。可以说,现阶段高考还不能很好地考查出考生的能力,这与命题技术的暂时落后有关系。因此,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改革高考命题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合理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强化的。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高考命题考查能力使得农村考生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其中某些能力诸如“研究性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实践”等与文化资本有关[20],只能依靠家庭环境获得。表面上看,农村考生的确因为文化资本弱而在某些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是否就应当降低甚至放弃对能力的考查呢?我们可以参考在公平与正义问题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进行讨论。

罗尔斯主张在机会分配上应向社会处境最差者倾斜[21]。具体到高考命题问题上,农村学生无疑是处境较差的一方,如果按照罗尔斯的思想,那高考试题应当尽量照顾农村考生,较多地体现农村文化,贴近农村生活,让农村考生有亲切感,以提升农村考生的竞争优势,缩小城乡考生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上的差距。然而这样一来,势必造成新的问题:首先,这是对城市考生的不公平,正如石中英教授说过的,提出“公正”诉求的人群在“什么是公正”或“如何为公正辩护”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城市考生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势必会对农村考生这种被补偿的公平提出质疑和抗议[22]。另外,如果过于“偏袒”农村考生,让农村考生因为“农村”这一因素而有了过度的竞争优势,那所谓的“补偿原则”就矫枉过正、适得其反了。就像当初汶川地震后,为了表彰在地震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而对这类学生破格录取,但由于有些学生能力不足,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最后只能以退学收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公平吗?可见,即使是出于公平和正义,也不能盲目“补偿”,要认清补偿什么、补偿多少才最重要。

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针锋相对的是诺齐克以能力为本位的自由原则。诺齐克认为只有权利才是平等的,反对在财富、收入、机会上的平等,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公平,而只是一种不幸。他认为“一个人的财产只要来路正当,符合他的‘获取原则’,那么他对这种财产的持有就是正义的”[23]。用诺齐克的这一原则指导高考命题,就犹如达尔文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能力强、谁能依靠实力在高考中胜出,谁就拥有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正当权利。与罗尔斯相反的是,诺齐克认为对弱者的补偿其实是对强者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问题从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高考减招事件可见一斑[24]。

在某种程度上,罗尔斯的平等原则代表了农村集团的利益,而诺齐克的平等原则则代表了城市集团的利益。如果可以选择,贫民阶层会毫不犹豫地接受罗尔斯哲学,精英阶层和既得利益群体则会对诺齐克的学说情有独钟[25]。如果真善美是人类活动的最终追求,那么罗尔斯提倡对弱者进行补偿,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是为求善、求美;而诺齐克主张按能力进行机会分配,谁强谁就获得机会,是为求真。这时候我们应该回到高考本身,想一想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求真还是求善求美?

在这个问题上,鉴于高考是一项包括命题、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的活动,所以在不同环节可以侧重于不同的公平观。在招生和录取环节,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对少数民族高考采取加分政策,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西部地区教育水平比东部地区落后,在高考招生中适当倾斜,对一些地区实行定向招生,这些都符合罗尔斯的补偿原则,也是求善求美的表现。而在命题环节,求真比求善求美更为重要,因为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茫茫人海中挑选出来是其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功能。考试本身就是将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如实呈现出来的过程,如果某些试题出得很有技术含量,能够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但因为有部分人群暂时达不到要求就放弃这类题目,是不理智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农村考生在高考竞争中相差的仅仅是与城市背景相关的能力吗?显然不是,这种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

农村考生因为能力不足而在高考中表现欠佳,与其说是一种试题“城市化”倾向,不如说是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需要做的不是降低高考命题难度,而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通过教育投入来弥补他们在文化资本上的不足,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农村学生的各项能力,这才是治本之道。“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总之,高考命题对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不能为了不切实际的“绝对公平”而降低高考命题的标准,违背整个高考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

四、结语

总的来说,当今的高考命题“城市化”问题并不如一些学者所诟病的那样不堪,城乡考生在高考中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基础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而不在一些看似很“城市化”的高考试题上。高考终归是以能力为准绳的优胜劣汰的过程,适当的“城市化”倾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才选拔的需要。教育公平固然是重要且必需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城乡平等”而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要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对症下药才能有所成效。当前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固然悬殊,这在根本上是由于城乡二元对立格局造成的,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乡教育融为一体,所谓“城市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农村家庭教育还比较薄弱,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由于常年在外,家庭教育和家校沟通都极度缺乏[26],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当主动作为,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最后,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必要保障,当前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农村教师工资低、编制少、待遇差[27],导致农村留不住好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尤其是“人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优先事项。

[1] 王后雄.“高考城市化倾向”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发展研究,2009(5):11-17.

[2] 农村考生称高考作文难:没见过高速路父亲没车[EB/OL].(2015-06-10).http://edu.qq.com/a/20150610/ 033733.htm.

[3] 刘洪波.高考作文非把人人逼成假把式哲学家?[J].基础教育,2005(6):27-28.

[4] 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9-95.

[5] 王修鲁.对“高分低能”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63-65.

[6] 叶宏.高考的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4):23-25.

[7] 杨云.方言区普通话测评中的负面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2001(3):33-36.

[8] 李金波.让考试更科学——基于命题视角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10.

[9] 张文娟,李长吉.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历程、进展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51-55.

[10]王卉,周序.教育不公还是差异呈现?——对中小学教科书插图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6(1):99-105.

[11]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12):8-13.

[1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5-209.

[13]张素蓉.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城乡差异因果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0-17.

[14]郭彩琴.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00-105.

[15]杨学为.关于高考考能力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5(3):33-34.

[16]谢小庆.降低招生中考试比重增加考试中能力比重——高考向何处去之我见[J].湖北招生考试,2005(20):42-47.

[17]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7-80.

[18]张国民,武英耀,赵付明.应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68-270.

[19]郭琪.当代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93-96.

[20]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24-31.

[2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6-122.

[22]石中英.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1(2):1-5.

[23]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

[24]“减招”事件折射高考改革未尽之路[EB/OL].(2016-06-02).http://www.nfcmag.com/article/6507.html.

[25]王立.诺齐克的平等观[J].学习与探索,2006(5):32-35.

[26]冉隆锋.农村家庭教育的忧虑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40-42.

[27]张和平.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9):34-36.

(责任编辑 蔡宗模)

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A Problem to be Reviewed

LIU Qingl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The 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NCEE)Proposition is consi dered to damage the educational equality.However,there is too much perceptual factor while lacking of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point.In fact,the“urbanization”is just an expression form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NCEE.It is applied with selecting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meet the modern social demands,while not the urban deflection as some scholars criticized.Therefore,it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also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the urbanization.The key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is not to reform the urbanization of NCEE proposition bu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Increasing investment of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favor on the rural students in recruiting can achieve the real sens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NCEE proposition;educational equality;urbanization;rural education

G521

A

1673-8012(2017)02-0030-07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2.005

2016-11-30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FJ2016C057)

刘庆龙(1991—),男,湖南湘乡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高等教育学研究。

刘庆龙.高考命题“城市化”:一个需要重新看待的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30-36.

format: LIU Qinglong.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a problem to be reviewed[J].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2):30-36.

猜你喜欢
城市化公平命题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公平比较
下一站命题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 2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