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成败论英雄——兖州之战曹操“据东平”语辨析

2017-03-28 10:11张寅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兖州东平太祖

张寅潇



莫以成败论英雄——兖州之战曹操“据东平”语辨析

张寅潇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兖州之战是汉末兴平年间曹操与吕布为争夺兖州而发生的一场战役,曹操回军之际曾有“(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之语,后人多据此认为吕布败在缺少战略眼光。然而,彼时曹军尚有三城,刚归附吕布的郡县也不排除再度倒戈的可能性,加之宿敌袁绍一直对兖州虎视眈眈,曹操所云之计太过冒险。何况,之后吕布在与曹操的前期对战中略占上风的事实也证明当初防御濮阳的策略是合乎兵法且明智的。至于最后的失利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不能简单归于吕布无谋。曹操此语旨在安抚军心,“据东平”对当时的吕布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兖州之战;吕布;曹操;战略;亢父

兖州之战是汉末兴平年间曹操与吕布为争夺兖州而发生的一场战役,其结局直接关系到二者的生死存亡,进而影响到兖州地界以及周边局势。然而,学界对兖州之战关注较少,对战役胜负的看法也基本一致,都认为吕布败在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曹操则因善于用兵、虚心接纳谋士意见而取得最终胜利。但战争胜负实乃多方因素合力之结果,吕布失利固然有智谋不及之故,但集团内部不和、缺少外援、粮草不足以及袁绍出兵干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①,不可不察。如果简单地归于吕布无谋,恐去事实远矣。

一、兖州之战的作战经过

东汉末年,王纲解纽、群雄争霸,曹操先在袁绍帮助下任东郡太守,接着又在兖州名士陈宫和鲍信的支持下入主兖州,并击败进犯的黄巾军,收其降虏编为青州兵,实力大增。继而联合袁绍,先后击败袁术、刘备、田楷等。初平四年(193)秋,曹操以陶谦指使部将杀害其父为名出征徐州,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兴平元年(194)夏,曹操留荀彧、程昱等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夏侯惇守濮阳(今河南濮阳南),陈宫守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复征陶谦。陶谦不敌,欲走丹阳,会陈宫、张邈迎吕布为兖州牧,郡县皆应。吕布使陈宫攻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东),汎嶷攻范县(今山东梁山县西),自己亲袭濮阳。同时,又有豫州刺史郭贡攻鄄城。

张邈遣使者刘翊对荀彧说吕布此来乃为助曹操征陶谦,应当供给军食。荀彧看穿张邈的计策,急召夏侯惇回援鄄城,连夜斩杀城中叛将,且亲往郭贡处令其退兵。同时,派程昱前往范县、东阿增援。程昱先是劝说范县县令靳允杀掉汎嶷,勒兵守城,东阿县令枣祗也据城固守。程昱又派骑兵开赴仓亭津,阻挡陈宫所部。至此,包括郭贡在内的四路进军,只吕布一部进展顺利,其余三部或败或走,无功而返。

吕布进占濮阳后,又往攻鄄城,不下,退守濮阳。曹操大军得知兖州消息后火速回军,进攻濮阳。吕布出兵与战,以精骑突击,青州兵大溃。之后又用反间计赚曹操入城,大败之,曹操本人也险些被俘。曹操后来夜袭吕布其他部队在城外的营寨,吕布亲自来救,从早上战到下午,不分胜负。曹操遣典韦攻阵,终于击退吕布,傍晚回营。

后来,曹操又打造攻城器械,加紧攻城,仍无济于事,双方陷入僵持状态。就在吕布、曹操激战之时,河北袁绍派兵攻入东郡,击破陈宫部,占领了包括东武阳在内的东郡黄河北岸地区②,并以臧洪为东郡太守。曹操、吕布在濮阳城下相持百余日后,因粮尽,各自引去。秋九月,曹操退守鄄城,吕布到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曹操因为粮尽,人相食,不得已罢军中新募者。袁绍派人欲连和,曹操将许之,后接受程昱建议而拒绝。冬十月,曹操至东阿,程昱搜罗了三日军粮,杂以人肉干,补给大军。

兴平二年(195)春,曹操略经休整后,进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济阴太守吴质保南城,不拔。吕布来救,破之。适时,徐州因去年陶谦卒而以刘备为宗主,曹操欲趁此机会征徐州,而后再战吕布,荀彧以深根固本之策劝曹操先伐吕布,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夏,曹操进攻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的薛兰、李封,布又来救,兰败,布走。吕布从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与陈宫率万余人再来战,曹操设伏大破之。吕布趁夜逃往徐州,曹操复攻定陶,分兵定诸县。

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使其弟张超将家属保雍丘(今河南杞县)。秋八月,曹操进围雍丘。臧洪因超曾为其郡将故向袁绍请兵往救,绍不许。十二月,曹操攻破雍丘,夷灭张邈三族,超自杀。臧洪于是怨恨袁绍,与之绝。袁绍出兵围东郡,历年不下,后终破城,斩洪。

从兴平元年夏至二年冬,历时一年有余的兖州之战最终以曹操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此役后,曹操实现了对兖州的真正占有。吕布、陈宫逃往徐州刘备处,张邈前往袁术请救兵时为其兵所杀,袁绍则趁机占领了东郡黄河北岸大部分区域。

二、“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的可行性分析

后人在分析兖州之战时,多以吕布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作结,如陈寿云:“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1]卷7《吕布传》237《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分册)也提到“操自徐州回击吕布时,曾云吕布不能据东平、亢父之险以要彼,而株守濮阳,因知其无能为。是可见战略着眼之重要。吕布无此见识,故虽勇敢善战,亦不能挽救其战略之失。”[2]53

曹操此言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1]卷1《武帝纪》11《读史方舆纪要》云:“亢父城,州南五十里。本齐地。《战国策》‘苏秦曰:秦之攻齐也,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迳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得过’。谓此也。”[3]卷33《山东四》1544亢父在今山东济宁市南四十里,毗邻南阳湖,地势险要。又“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魏氏曰:‘自成皋以东,历梁、宋、曹、郓诸州,几千余里,大抵经途沃野,无大山重阻,而泰山忽焉特起,博厚崇隆,拱卫南北。’”[3]卷30《山东一》1442-1445

山东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的地形。其中,以济宁市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正是沟通汉末兖、徐二州的咽喉要地,即曹操所云亢父、东平之地。《读史方舆纪要》曰:“(济宁)州南通江、淮,北连河、济,控邳、徐之津要,扼宋、卫之噤喉。在战国时,苏秦所云‘亢父之险’也。自是东方有事,必争济州。”[3]卷33《山东四》1544

如此险要之地,吕布为何弃之不守,任曹操从容归来呢?林榕杰《论吕布的失策》认为“吕布确实可以像曹操所说的那样更积极主动地截断曹军归路,但他也有后顾之忧:其一是夏侯惇、荀彧等仍据守充州三城;其二是袁绍作为曹操盟友,可以从冀州向充州东郡发动进攻。”[4]林文没像《战争史》一般人云亦云,是其高明之处,然未具体展开。

虽然战役初期,兵分三路的战略部署未针对袁绍,但在战役进行中,吕布或已探察到袁绍军动向,为防其插手,便在鄄城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选择了撤退,固守濮阳。由于战局发生了变化,所以吕布军的战略规划也随之调整,战役初期的设想是兵分三路,攻占不肯归附的濮阳、鄄城、东阿和范县,进而占领整个兖州,然后据东平,在亢父阻隔曹操归路。然而,由于荀彧、程昱等人的努力,除了占领濮阳外,余下三城均还在曹操手中,豫州刺史郭贡也放弃了进攻,北边的袁绍也在蠢蠢欲动。如此一来,吕布军一开始的优势就被对方遏制住了,不得不转变战略,改主动进攻为积极防御,具体策划为:吕布固守濮阳,陈宫负责东武阳,张邈仍守陈留。

在当时条件下,吕布军这样的部署应当算是比较可取的,看似三人分居三处,犯了兵家大忌,但三者相距不远,可以相互呼应,敌军攻一处则另两方来救,敌军分散进攻,则各自拒敌。而且,只要固守三处要地,曹操军粮有限,终究会被拖垮,而兖州其它郡县见曹操攻城艰难,应当会出城协助吕布等部,届时,内外夹击,击破曹操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固守三城的部署比冒险前往亢父堵截曹操更为稳妥,《孙子·行篇》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5]卷上《行篇》69-70善于用兵者总是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伺机战胜敌人。吕布久攻鄄城不下时,军队士气已堕,用丧失了士气的士兵去与曹操搏命,智者所不为也。何况,身后还有来自荀彧、夏侯惇以及河北袁绍的威胁,吕布不得不防。与其冒险决战,不如固守,等待时机,吕布的选择无疑是正确而更有胜算的。

至于说吕布堵截曹操之时陶谦可以从后面夹击一说,笔者认为也是无需担心的。陶谦两番为曹操所破,元气大伤,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何况兵法云:“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迫,此用兵之法也。”[5]卷中《军争篇》157-160急于返回的军队一定不要追赶,因为他们一心归营,如果真的到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时,他们定会拼死一战,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昔日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均用此法获胜,所以曹军被前后夹击的问题也可以忽略。

三、吕布固守濮阳乃明智之举

固守濮阳的明智,单从战略角度来讲似乎说服力不强,但后来战事的发展却为明证。濮阳一战,吕布先用骑兵冲击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1]卷1《武帝纪》11。清人何焯认为“所收黄巾精锐,尚未习练,猝遇劲敌,则偏败众携。先犯之者,由宫、邈素知虚实也”[6]卷1《武帝纪》52。曹操收黄巾在初平三年(192)夏,而后战单经、走袁术、破陶谦,不可谓之“未习练”,相反,经过大量的实战历练,青州兵已经成为曹操依靠的主要战斗力量之一。只是之前他们所遇到的都是步兵居多,像并州这样的骑兵队伍,青州兵还是第一次见到,心中不免胆怯。吕布自幼长于边地,“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1]卷7《吕布传》219,特别擅长率领骑兵突击,故青州兵一战而溃。初次交锋,曹操便惨败,可见吕布军队战斗力之强,“虓虎之勇”诚非妄言。

后来,吕布又以濮阳田氏施反间计赚曹操入城,几乎将其擒获,只是由于部将不认识曹操,才使其侥幸逃走。《武帝纪》注引袁暐《献帝春秋》曰:“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1]卷1《武帝纪》12《武帝纪》云:“(曹操)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1]卷1《武帝纪》11

关于田氏为曹操还是为吕布反间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曹操是在田氏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城,林榕杰《袁绍与兖州之战》却认为“曹操进攻淮阳并不顺利,他曾中反间计攻入城内但被击败”[7]。笔者同意林先生的看法。假如田氏果助曹操入城,则吕布应毫无准备,但从之后“及战,军败”的结果看,似乎田氏为吕布谋划的可能性更大,否则里应外合之下,曹军不至如此惨败。

另外,“烧其东门,示无反意”的实施者也存在歧义,究竟是田氏为证明自己清白而烧城东门,还是曹操破釜沉舟誓与吕布决一死战呢?笔者认为曹操背水一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本来自己身率士卒不会太多,如果烧门,那么在燃烧之时城外大队人马如何入城?战不济时又当如何接应?难道曹操自信到仅凭先头部队就可以战胜吕布、掌控局面?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烧其东门”的实施者应当还是田氏,烧毁城门看似是向曹操表明自己无“反意”,实际上是在断曹操的归路,后来曹操战败,几近丧命正因此火。因此,笔者倾向于田氏为吕布反间的看法,诱骗曹操入城是为帮助吕布,放火烧门是断曹操归路。

两番交战下来,曹操在吕布处不仅没有占得半点便宜,且几为吕布所俘,看来吕布并非有勇无谋之辈。曹操见正面对决不能取胜,于是采用夜袭,《三国志·典韦传》云:“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1]卷18《典韦传》544已经破敌,未得归营,曹操便遇上了吕布援兵,“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1]卷18《典韦传》544,两军从清晨战到下午,不分胜负,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

眼见形势对自己愈发不利,曹操深知破阵之必要,于是“募陷陈,(典)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1]卷18《典韦传》544。多亏典韦的奋力拼杀,才杀出重围,日暮时分保得曹操回营。吕布之勇,可见一斑。

各种计策用尽,皆不能胜,曹操只得亲自劳军,督促加紧打造攻城器械,继续攻城,《武帝纪》云:“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1]卷1《武帝纪》12。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在濮阳与吕布相持百余日后,恰逢“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纵观战役前期的整个过程,吕布先是袭占濮阳,继而在与曹操的拉锯战中占尽上风。后来,更是在曹操的猛烈攻击下坚持了三个多月,直至对方粮尽退军。据此看来,笔者认为曹操回军时,吕布不去亢父堵截反而固守濮阳的战略抉择,不但可取且更为稳妥。在袁绍军动向不明的情况下,坚守濮阳不失为明智之策,如果贸然出击,置身后于不顾反而更危险。曹操回军攻击濮阳时,吕布以其擅长的骑兵冲击敌军,取得了较好效果,继而使反间计又几乎俘获曹操,后来在救援别屯的会战中合击曹军,若非典韦奋战,曹操也实难突出重围。这都说明吕布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曹军之上,放弃冒险的进击而选择防守反击是合乎兵法且明智的。

四、曹操“据东平”语的真实用意

既然“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曹)”的策略并不合乎当时实际,那么深谙兵法的曹操为何还要故作此语?笔者认为,这是出于稳定军心的需要。当时,曹操率领主力部队东征陶谦,虽然一路斩将夺旗,攻城略地,杀得陶谦意欲走保丹阳,但他心知兖州守军本就不多,而陈宫、张邈本是己方部将,竟然叛迎吕布,更是雪上加霜。吕布勇猛无比,世人皆惧,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后从长安逃出,往投袁绍,绍欲杀之,“令众追之,皆畏(吕)布,莫敢逼近者”[1]卷7《吕布传》220。

而且,曹军部卒大多为兖州人士,家属皆在后方,“郡县皆应”意味着除三城外的妻儿老小尽数落入敌手。《武帝纪》云:“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1]卷1《武帝纪》16“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1]卷1《武帝纪》17毕谌本不欲反,可“母弟妻子”俱在敌手,不得已叛之。魏种本为曹操举荐,按说不应该背叛,但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敌军,很可能也是因为家人被拘。

在那个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忠孝不得两全时,士人往往会选择孝,徐庶便是明证。《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1]卷35《诸葛亮传》914毕谌家人被张邈所劫,曹操劝其归去也是成人之孝道。由此可知,当时因家属被拘而“亡归”之人必不在少数。

后防空虚,大将背叛,敌将骁勇,部属离去,可想而知,当时曹军内部军心是何其涣散,而军心一旦动摇,战斗力势必大减。关羽北伐襄樊之际,也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士卒瞬间土崩瓦解,关羽本人身死他乡,其势同也。所以,对于军队的最高统帅曹操而言,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只有稳住军心,才有战胜吕布、收复失地的希望。而稳定军心的最佳方式便是指出敌方的失误,使士卒相信吕布不过有勇无谋之辈,完全可以战胜,家人也会得到保全。唯有如此,才能稳住军心、同仇敌忾、戮力杀敌。

曹操类似这样稳定军心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世说新语》中的“望梅止渴”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8]卷27《假谲》851水是生命之源,水道一断,不战自乱。然而,水道一时难以寻得,士卒又口渴难耐,曹操于是谎称前面有梅林,先安抚住军心再说。又《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云:“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1]卷1《武帝纪》55虽然《曹瞒传》多为诋毁曹操之语,然曹操惯于使诈以安抚军心当为事实。

《孙子·九地》云:“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5]卷下《九地篇》252-253对于将帅而言,不仅要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公正严明地实行军纪,更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曹操欺骗士卒说前有梅林、杀害无辜粮官以及指出吕布失误,这些都是为了“愚士卒之耳目”,使其能够专心作战。士兵只有对作战计划一无所知,才能在战场上毫无畏惧、一往无前,尤其在军队处于不利境地之时更要如此。

假设吕布果真如曹操所言,“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则曹操必又会有另外一番说辞,笑他不顾身后危险,只知逞匹夫之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吕布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在当时内忧外患之际,稳定军心才是第一要务,所以无论吕布做什么,曹操都要指出他的缺点,用以激励三军、迷惑士卒。吕布当时固守濮阳的选择并无问题,后来的失利乃多种因素合力所致,与此关系不大,可惜后人总以成败论英雄,轻易就给吕布贴上了有勇无谋的标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兖州之战的前期阶段,由于当时鄄城、东阿和范县三城仍在曹操掌握之中,且河北袁绍一直觊觎兖州,所以曹操回军时所云“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之计实施的条件不够充分。如果吕布当真按照曹操所说前往东平阻截曹军,置身后于不顾,反而更加危险。而且,之后吕布在与曹操的濮阳对峙战中略占优势,这也说明当初吕布固守濮阳的选择是明智的。至于后来事态的发展已与该抉择关系不大,实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结果,不能据此否定之前战略的正确性,更不能简单以成败论英雄。曹操之所以作此语,是因当时情况危急,稳定军心才是第一要务,突出吕布的无能正是为了激励将士战胜敌军的信心。

[1]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林榕杰.论吕布的失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5):49-53.

[5] 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

[6] 陈寿.三国志集解·武帝纪[M].裴松之,注;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林榕杰.袁绍与兖州之战[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5):55-58+85.

[8]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假谲[M].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李朝平)

① 关于吕布失利的原因可参看林榕杰《论吕布的失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袁绍与兖州之战》(《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杨懿、王淑彦《论汉末吕布》(《襄樊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和拙文《论袁绍与兖州之战的关系——兼议三国军事的三角斗争特点》(《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②笔者之前撰文认为当时濮阳为袁绍占有,曹操、吕布这才转战兖州中部厮杀(张寅潇、黄巧萍《论袁绍与兖州之战的关系——兼议三国军事的三角斗争特点》)。按:《三国志·荀彧传》云:“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胡三省曰:“卫谓濮阳。”(《三国志集解》(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6-1007页)则适时濮阳应为曹操收复,非后来袁绍攻打臧洪时夺回。

Do Not Judge Heroes by Their Success or Failure:Discrimination of Cao Cao’s words “occupy Dongping state” in the battle of Yanzhou

ZHANG Yinxiao

The battle of Yanzhou was a very important war between Lv Bu and Cao Cao,which influenced the situation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Cao Cao had said "(Lv) Bu wins a state in a state, but still he did not occupy Dongping state and cut off the passage way between Taishan mountain and Kangfu so as to intercept us but settled in Puyang, from which I can tell he was not capable enough.” According to this, people claim that Lv Bu lost states for lacking strategic vision. However, the army of Cao Cao had three states, and the counties which have just surrendered still had the possibility of be enemies and defections. Besides, Yuan Shao always had his eyes on Yanzhou, Cao Cao’s plans was too dangerous to carry out. Besides, after Lv Bu and Cao Cao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ar slightly the upper hand had also proved Puyang defense strategy is a wise one. As for the final defeat, it wa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reasons, not only for Lv Bu’s out of plan. The reason for Cao Cao’s saying “Lv Bu’s not occupy Dongping state” was to ease the army, but not for the truth.

the battle of Yanzhou; Lv Bu; CaoCao; Strategy; Kangfu;

K236

A

1009-8135(2017)05-0100-06

2017-06-20

张寅潇(1986—),男,河南西平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秦汉三国史。

猜你喜欢
兖州东平太祖
通过兖州区应急局看地方安监部门存在的问题
赛雷三国
山东兖州:秸秆离田农民增收
婆婆纳
UPLC-ESI-Q-TOF-MS法分析兖州卷柏化学成分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for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①
Semantic image annotation based on GMM and random walk model①
曹植聪慧
Exploiting PLSA model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for refining image annotation*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