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绵竹市第三示范幼儿园 陈建碧
科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以大班数学教育活动“数数小能手”为例
□文/四川省绵竹市第三示范幼儿园 陈建碧
在大班数学“数数小能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科学活动中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适切匹配相关教学优化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大班幼儿的数数能力,有效促进了目标达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分组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们在数数的方法、速度、能力等都存在差异,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形成更为系统的数概念以及数数的方法,设计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在:第一,对数数活动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二,能倾听同伴的想法,乐意分享观察方式;第三、在观察、比较、推理中,尝试借助材料上的提示发现可以将物品数正确的方法。
导入是活动的开端,科学教育活动中,既要达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要有助于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数数小能手”活动中,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两个提问。首先是“经常听到小朋友们数数,你最多能数到几?”问题抛出之后,幼儿们非常积极地回应老师,既考量了大班幼儿对自己数数能力,又有效调动了幼儿以往数数的相关经验。问题二“我说一个数字,请你接着往下数4个数字。”幼儿们有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往后数相应的数字,有的无视这个要求一直往后数,不过,马上就有身边的小朋友提醒他“不能再往后数啦”。一方面关注幼儿数得是否正确,关注幼儿从十位数向百位数的数数能力。另一方面让幼儿们明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对后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提示。同时老师还可以从幼儿们的表现中观察其他幼儿聆听别人回答的情况,及时了解与鼓励幼儿,为第二个目标的达成服务。
在科学活动导入环节的优化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时间不宜过长,设计要紧凑;二是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激活幼儿知识经验中的相关内容;三是注重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谜、游戏、体验、设疑等方式开展。
科学活动一个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数数小能手”教学活动基本环节,就充分体现了由猜想到探究再到验证的过程。探究的方式也由刚开始的自由探究,到合作探究,一步步加深难度,逐渐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揭秘,不断调动幼儿的探究欲望,真正让幼儿参与科学过程,至始至终保持兴趣盎然。
首先请幼儿理解操作纸上的要求。观察纸上有哪些东西?请你数一数房子有几幢?树有几棵?兔子有几只?“这样的”花儿有几朵?数完把数字记录在下面的空格里。幼儿们有序地取出记录纸,认真点数记录纸上的相关内容并填写。很快同桌的幼儿发现房子、树的数量都一样,可兔子和花就不一样了,有的马上怀疑自己,把自己写的数字叉掉写上和同伴一样的数字;有的积极给同伴指出错误,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听从了同伴的建议,有的坚持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到幼儿们中间观察幼儿记录的数字,了解个别幼儿记录该数字的原因,重点关注兔子和花的记录情况。这个环节的设置,和材料选择难易程度的不同投放,就隐含着老师的教育技巧和智慧,在科学的世界里质疑同样重要,观察仔细和倾听仔细同样重要。接着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观察记录的结果,将容易数的房子和树作为第一个验证的问题,幼儿们轻松地得出了东西大而且少就容易数清楚的结论。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容易的东西我们一般都放在比较前面的位置。接着就是对幼儿的挑战了,“数兔子的时候可不简单啦”教师和幼儿一起倾听同伴说出的数量,并且从说出的数量最少的幼儿开始询问。当不同的答案出现的时候,幼儿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原本以为很简单的数数怎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当一个幼儿刚说出6只的时候就有同伴质疑“不对、不对,应该是7只。”这时教师示意说出6只的幼儿先说出自己找到的兔子,再请质疑的幼儿找出多出来的一只。大家在发现和质疑中共同验证原来兔子是7只。在关注了幼儿们表述兔子所在的方位之后,老师提示幼儿数数是有方法的,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向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容易数清楚。这个方法的获得不是老师直接交给幼儿的,而是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帮助同伴纠错的过程中主动习得的。之后进入下一个小环节“看看花有几多?这么多花,你是怎么数的?这样的花有几朵?多出来的一朵要不要算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发现,数数时,看懂题目很重要,题目看准确,才能数正确。接下来通过对第二张操作纸的观察和理解,给幼儿们运用刚才所习得的方法的机会,幼儿们之间相互触发、相互补充。
利用探究推理方法来数数。盒子里有几个蛋?你在哪里发现的?多出来的蛋在哪里?有的幼儿迅速地数出了下面一排的鸡蛋数量4个,有的幼儿数出了上面露出来的1个得出答案是5个,有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是8个。教师请不同的得出8个答案的幼儿分别来说自己的理由。在一次次的强化训练中幼儿逐步理解到,可以根据下面一排的数量试着去猜测、推理上面一排可能有几个,也是一种数数的方法,又用算酸奶来进行验证和迁移。接着由易到难地挑战幼儿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数数方法、观察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类概念。同时也挑战幼儿的学习习惯:倾听同伴说话的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借鉴运用的能力、不懂就问的能力等。PPT及表格的运用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梳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数学类的学习需要重复练习,“数香蕉”和数酸奶就是幼儿迁移、练习巩固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幼儿猜实物图片中物品的数量,回家留意家里的包装袋上的数字提示,让幼儿了解这些数字和家庭生活的关系,根据数字提示选择适合的,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数量的兴趣。一个科学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对这类问题探索的结束,要给幼儿留下回味和留恋,激发起他们继续研究、继续探索的兴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注重活动环节设计的逻辑顺序。在分析幼儿的能力水平的基础之上设计的系列探究活动使基本教学环节更加优化。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前面的是基础,后面的是巩固和提升。我们要一般从低水平起步,逐步向高水平过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教学环节安排趋于有序和流畅,也有利于让幼儿真正将抽象的数数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经验,并加以运用。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在课程实施中要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在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具备关于各个领域的核心经验要素的知识,从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出发,寻找在数概念线索下各领域之间具有的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成整体,让幼儿去感知、体验和建构。“数数小能手”教学活动以数学学科逻辑为基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糖果、超市鸡蛋包装袋等),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并通过画画、实物材料、手指、符号标记、语言等表征表达数学问题或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在音乐和语言活动中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让幼儿充分观察、交流,推理和验证,发现其中的规律,感知了各领域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