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碧瑛
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意义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在两者间存在一个中介,即认知。在语言运用的后面,认知构建包容了各种复杂的情况,语言通过详尽复杂的人类认知构建和识解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Langacker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并提出了“意象”这一术语。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的形成的一个情景,而且是这个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即意象。人们从不同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显不同焦点,或以不同的方法来观察解释同一情景。这个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在对语义和语法构造进行理解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1987)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王寅,2006)
详略度是指可以对同一情景描写的具体程度或详细程度。由于观察者的侧重点不同或对同一事体的倾向度不一样,在表达时就用出现不同详略度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词语选择的层面上,还出现在句子和篇章的描写上。如:
(1)物体〉交通工具〉汽车〉公共汽车〉5路公共汽车
(2)a.他打了个人。
b.他打了那个女人。
c.他狠狠地打了那个穿红衣服的女人。
d.他狠狠地打了两拳那个站在巴士旁的那个穿红衣服的向他乞讨的女人。
例(1)是词层面的从较为抽象的到具体,而且前个词与紧靠着它的词有着上下义关系。例(2)则是从句层面的表现,具体程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上一句较下一句更抽象,下一句则是将上一句更加具体化。
辖域也可以称认知域或语义域。它是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至少应包括基体和侧面。相关认知域的覆盖范围称为基体,基体的某一部分如成为注意的焦点而被突显就成为侧面。认知语法描写词语意义时,将其视为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认知域是在概念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内在的、连贯的、聚集在一起的范围,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百科性知识系统。语言中每个表达都有对应的辖域,其范围有大有小,形成了辖域的级阶。辖域根据范围大小可以分为“最大辖域”和“直接辖域”。辖域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如手、腿等词的直接辖域是躯体,它们同时充当手肘、手腕、大腿等的直接辖域。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而语言使用者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他关注的侧面,而侧面是相对于特定的认知域的。“直接辖域”与详略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房子有5个窗子”但不能说“这个房子有5个玻璃”。因为窗子是玻璃的直接辖域,在用于更详细描的写时,超出了直接辖域就难以接受。
背景指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所需要的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基础。在范畴化和隐喻中,背景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爱是艺术”,“爱是旅行”。这两个句子中,人们在理解“爱”的意思时,会考虑到“艺术”和“旅行”的各方面的蕴涵,它们构成了理解爱的背景。由于蕴涵的内容不同,即背景不同,对“爱”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背景还可以理解为语境,是我们理解篇章不可或缺的信息。
视角是指人们在对描述事物时的一个角度,体现了观察者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视角的选择与“背景”、“突显”密切相关,与观察者的主观性有关。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体,形成的心理印象不同,在选择语言时表达也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视角包括了很多的因素,有空间、时间的等等。如:车子在房子的左边。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因为人们理解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以说话者为参照物,也可以也房子为参照物,还可以是以听话者为参照物。说话者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理解事物从而适当地表达同一情景。
(1)他打了那个女人。
(2)那个女人被他打了。
虽然发生的事件是同一个,但从这两个句子看出说话者的视角不同,因此,前一个句子他可能选择主动句,而后一个句子则是被动句的表达。
突显是指注意力集中的部分,由于很大程度上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人们观察事物时,总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某个方面,而不是分散开来。突显是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如“do”和“done”突显的侧面不同,前者突显横侧面,后者突显纵侧面。突显反映在语法构造上,即是对主语、宾语的选择上。突显的施事者就作为主语,不很突显的受事者或背景就成为了宾语。Langacker认为,人们从不同的识解角度出发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也就突显了同意情景的不同侧面,他还区分出两类不同的突显,即:侧面和基体,射体和界标。侧面和基体强调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射体和界标涉及的是主突显和次突显的问题。每一种识解都是将一个侧面加于一个基体之上,侧面是在基体上的聚焦,但一个词的意义不是完全取决于基体或侧面,而是两者的结合。
在词类划分上,基于对传统的分类方法的缺陷的质疑,Langacker从突显侧面的角度对词类进行了新的划分,目的在于用同一个理论能对词类划分做出统一的解释。他首先把词汇划分为两类,即事体和关系。名词明显地指向事体本身,突显其事体性。动词被定义为勾画动作、过程、特性、关系等突显其动作性。关系分为时间性关系和非时间性关系两种,过程关系对应动词类而非时间性关系对应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当人们把客观对象当静态事物来看待的时候其识解的方式就是静止的,但当人们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识解的话,那么事物就具有了不同程度的关系性。同样地也适用于对动词向名词的转换,动作和过程虽然是一种动态性的意象图式,但当人们把其视为静态意象图式时就具有了事体的性质。
对于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间的区别,Langacker采取“有界”和“无界”的观点。如果所占的空间有一定的边界,它就是一个个体,就是可数名词,反之就是一个无界的事物,即物质名词。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之间的区别还取决于人们怎样看待事体即视角的问题。当我们把一个事体视为个别时就倾向于把其当作可数的名词,如果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或是一类事物时就倾向于将其视为物质名词。自然界中很多事物是一个连续体,以自身的体验出发作为主体观察者的人,在看待事物时,是否将其视为整体或个体事体存在很大的任意性。词类划分受主观因素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词类划分上的差异性。
认知语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许多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原则。Langacker撰写的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是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奠基著作,他提出的概念被许多学者运用来分析其它的语言现象,其中“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对语言的描写和解释全面且深刻,被广泛运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1]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Ⅰ: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