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意义探究

2017-03-28 08:37田羽涵
成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后方抗战时期西北地区

田羽涵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主要原因

(一)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迫使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到了对付日本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上来,因此,调动所有力量来对付日寇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事。在这个时期,日军再三进攻,让我国集中于沿海和沿江地区有限的现代工业笼罩在日军的炮火下,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进行工业内迁,抢救中国的工业,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必须要做的事。由此可见,工业内迁也正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背景下所开展的。

(二)实业家为保存与发展民族经济

抗战时期我国的工业代表的其实远不止我国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代表了当时渴望救亡图存的众多实业家,他们怀抱着自己救国的梦想与希望的火种来到大后方,终究是给予了风雨飘摇时期的祖国一份支持与鼓励。回溯往事,他们依旧眼神坚毅,将经济的希望和复兴的愿景寄予内地,使我国的工业终究得以生存和继续,他们伟大的人格与精神,以及他们所创办的工业为我国经济复兴埋下的根基,纵穿越时光长河,依旧一寸一生动。

二、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意义

(一)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和开发,充实了我国的经济力量

抗战初期,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工业大量内迁,自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40年接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国在大后方基本形成了八个新工业区,客观上充实了我国的经济,即便我国当时内迁工业只占抗战前厂矿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内迁的工业基本为民族工业的精华,其设备和技术均堪称先进,并且复工迅速,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西南、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政府支持和军队护卫,加上险峻的地形,很好的为风雨飘摇的工业提供了庇护所。内地的工业数量增长快速,加之技术优良,工业在西南、西北地区扎根并发展,改变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同时,随着大批的工业的内迁,对于当地的开发,改善当地的落后面貌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面粉、肥皂、纺织、印刷、电力、机器、煤炭等工业的发展。可见,工业内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充实了我国经济力量。

(二)推动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壮大了我国大后方的抗日民主力量

1944年冬,周恩来总理在迁川工厂联合会产品展览会上与董必武分别在留言簿上题词:“供给前方的生产,是国防工业第一要义”,“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奠定新中国工业的基础”。内迁企业为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以及众多的技术人才,为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建设培训了大量人才,为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持续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内迁机器制造和钢业工业为大后方工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持[2]。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建设的基础所在,至1945年,西南地区的钢铁年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吨,基本满足了军需和民用。另外,内迁企业在内迁后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复工,生产了大量军火,为前线的抗战提供了大量支持,而抗战时期对于军火的需要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我国工业制造和生产有了动力的源泉。例如,机械工业原是内地的薄弱行业,但内迁的181家机械工厂扭转了这个局面。至1945年,内迁的机械工厂共生产动力机2721台、工具机7115台、造纸机59台、面粉机594台、纺机10万锭,装备了后方扩建和新建的工厂,使得我国内地原本薄弱的工业得到了充实。同时,此时一批爱国实业者的内迁,也为我国暂时和平的内地送去了抗战与奋斗的精神火种。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统制经济的压迫下艰难存活,为企业与国家而抗争,进而发展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他们不可磨灭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犹如火炬,穿破万千黑暗,打破一切束缚,只为工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复兴,在现在看来,这种精神依旧难能可贵。

(三)工业内迁的局限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民族工业对外部世界依赖过于严重,缺乏自主能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工业缺乏一系列的资源人才思想观念储备,再加上后天并未形成良好的工业布局和体系,首先便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四条交通生命线也风雨飘摇,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依赖外部援助,而内地地区消费市场小,经济腹地小,基础薄弱,几乎难以为继。生产与供应的紧张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被重重围困和封锁的状态下只能依赖外部援助,民族工业陷入恶性循环,大部分工业只能就此结束,也给我国的工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三、总结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对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段抗战历史与我国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应当予以肯定和追记。

[1]张刃.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内迁工厂[J].工会信息,2015(26):28-33.

[2]曾长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工厂的内迁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J].文史博览,2005(12):4-7.

猜你喜欢
大后方抗战时期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纪实的力量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