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交礼仪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差异

2017-03-28 07:02杜丰宁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礼仪文化

王 麒 杜丰宁

中美社交礼仪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差异

王 麒 杜丰宁

为加强文化交流与沟通,避免误解与障碍,认识并尊重中美两国人民礼仪习惯及价值观念差异十分重要。通过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溯源,并结合在中美两国间学习、工作之真实感受,论述了中美礼仪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探究了中美两国在人性认知、民族性格、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表现。辨析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增强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礼仪 价值 文化 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由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交际双方经常会感到异国、异族文化冲突。[1]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美合作越来越多,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也越来越大,其中社交礼仪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为增进交流与沟通,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并互相借鉴与吸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并结合作者多年在两国间学习、工作的真实感受,论述和探究了中美礼仪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

一、中美礼仪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问题在于交际双方的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属于文化概念中的中层文化,处于表层器物文化与深层观念文化之间,是一种以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为代表的制度文化。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之一。[2]礼仪具有一定的民族继承性,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礼仪具有相应的内涵。中国素来具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并因此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西方礼仪文明同样可以追溯至文明产生之初的古希腊时期,其在世界礼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集体的民族性格与风貌。

(一)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起源于祭祀。中国的“礼”大致起源于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3]在中国上古时期,“礼”“仪”不分,“礼”是原始先民所进行的一种事神祈福的仪式活动。从繁体“禮”的字形来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从示从豐,所以事神致福”。“豐”是一种礼器,用于祭祀时盛装谷物。从字源考察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起源于远古先民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是人与鬼神的一种沟通方式。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也需要事之以礼。夏商之后,“祭祀之礼”逐渐被纳入宗法体制中,为周代 “制礼作乐”,建立礼制提出了社会伦理基础。周公制礼作乐将祭祀礼仪系统化、完备化、定型化,在与日常生活习俗的交融中,“礼”因而逐渐由原始的祭祀活动、巫术活动演变为“一整套秩序井然的非成文的法规准则,它由上而下,严密地笼罩了包罗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儒家的礼治思想在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从学理层面系统地探讨了“礼”的起源、本质、功能,建立起儒家“礼治”的思想体系,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义务。

从礼仪的内涵来看,在儒家“礼治”思想教化下,“礼”最初具有浓厚的政治意蕴。统治者推行礼仪的目的,在于区分社会等级,维护政治稳定。然而,礼仪文化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其道德意义与社会意义,其中的“礼俗”部分是根植于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礼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礼仪则是这种意识和规范的外显形式。”[5]随着时代的更迭演进,“礼仪”逐渐成为一种内蕴丰富、约定俗成而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表现出贬己尊人、提倡尊卑位序、强化集体主义等特点。

(二)西方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文化起源于法庭制度。[6]“礼仪”一词最早来自于法语“Etiquette”(指“法庭上的通行证”)。由于经济实力及殖民文化等因素,美国是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国家之一。但美国的礼仪文化一般认为是由欧洲传入后,经本土化塑造,进而反哺了主流的西方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产生于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礼仪”从初期与一定身份、地位相适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内涵也得到丰富,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礼仪融入了美德的内容,使礼仪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需要而被提倡和认同。[7]礼仪在中世纪发展至鼎盛,但主要集中于繁琐的宫廷礼仪,“在神学、封建等级制度的双层统治下,形成了以维护神学、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礼仪规范。”文艺复兴后,西方礼仪抛弃了等级制度、繁文缛节,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平等关系,比较通行简洁的礼仪规范。从内涵上来看,西方礼仪同样起源于上层社会规范该阶级成员行为方式的目的。然而,当其成为一种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后,其又具有适应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内涵。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普遍重视个体价值,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礼貌与平等,没有中国“贬己尊人”的思维方式。西方强调个性与独立,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相比,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因而在交际中注重保护自己与他人隐私。

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因素,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属于一种农耕文化。这种农业文明带给中华民族了一种集体意识,强调个人服务于集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存。从思想内涵上看,儒家思想从汉代“独尊儒术”时期开始,就一直主导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儒学的核心在“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一种对于他人的态度,或者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或者是帮助与恩惠。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明具有四个特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重伦理的集体主义价值倾向。

同样从地理环境来看,美国文化是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9]滨海岛屿由于交通阻隔,人际往来频率也低于平原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相对疏远,因而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同时,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欧洲文化也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美国文化来自于欧洲文化,商品经济同样为美国文化带来了开放、外向和平等的观念。

二、中美社交礼仪差异

社交礼仪是展现民族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含思想中的价值理想。知晓一个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中美两国人民的社交礼仪主要有以下差异。

(一)见面礼节不同

见面是最传统的社交形式。中美两国人在见面时说什么、穿什么、送什么有许多不同。称呼是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中国人喜欢被称为某某局长、处长、总裁、经理,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正式的头衔只用于官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等。[10]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即使送礼也常限于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而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不会马上打开看,唯恐被人以为贪财贪心。中国人道别时,会常说慢走、小心点、走好啊等。而美国人只说Bye-bye(再见)、See you later(一会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做客礼节不同

去美国家庭做客常需提前一两天写信或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定会准时到达;如果到早了,也会在外面等到约定时间后再进入。进门前,应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具留在室外。先向女主人问好,再问候男主人。主人请你坐不要推托不坐,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及用品的价格。做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做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做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

(三)餐桌礼节不同

到美国人家中用餐,在西餐桌上,要想成为一位高雅绅士,除了要有风度,更要注意礼节。女士尚未入座时,男士不可先入座,且要帮助身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她坐稳后自己再入座。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能开始用餐。[11]在女主人拿起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不宜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美国人请客、吃饭,主人通常只敬酒菜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在主人向你敬酒时不要一饮而尽,应只饮一小口。而中国人殷勤好客,喜欢向客人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在美国,用餐完毕后应等女主人离座后客人再离开,餐巾放在桌上。

(四)谈话方式不同

美国人无论是征求意见、请求办事、还是求职,基本上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中国人含蓄,喜欢心照不宣。美国人想去拜访某人,则会直截了当说,May I come and see you at seven p.m.(晚上7点我可以去拜访你吗)?而中国人则会问“今晚七点你有空吗”?[12]在专业讨论中美国人往往秉持不同意见而争论。相反地,中国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中美谈话方式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在肢体语言(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也有无声的区别,美国人习惯用势态,眼态,体态语言。许多民族都认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其涵义是有别的。英美人交谈时,眼光对视表示互相尊敬,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美国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比较忌讳目光长时间对视,特别是不熟悉的异性之间,以免发生误会。[13]

(五)公众场合的礼节不同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戏院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自觉遵交通规则,即便在夜深无人时也不会闯红灯;礼让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

三、中美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向导。了解不同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在对比中反观自身的文化,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再度认识。加深对中美文化差异本质的了解,以此增进我们在相互交流中的适应性、自如性。增强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进文化理解。

(一)人性认知不同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认可的人性论。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而孟子则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性善论”,指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强调“守善祛恶”,要求“克己守道”,避免“锋芒毕露”。提倡诸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格遵守人伦规矩。西方有“原罪”说。美国人多数信奉基督教,其人性观是“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人们不断忏悔,设法改变有罪的本性,奋起变化,故求变、求动是其精神动力。对于西方而言,“人生来就是利己的、排他的,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冲突和纠纷,故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来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纠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14]

(二)民族性格不同

美国人相当开放和直接,多数人以本国为中心,极端崇拜个人主义。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大多是美国人与此不无关系。[15]在中国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表现。受道家与佛家的影响,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谦虚自律”。习惯于“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力图“无为而有为”。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在课堂上美国学生喜欢坐在前面,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地举手;而中国学生则喜欢靠后坐,提问时常使课堂出现冷场。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美国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较少说谢谢,尤其是挚友和亲人之间更是极少说谢谢,而美国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16]

(三)社会习俗差异

1.年龄尊卑不同

美国文化强调尊重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故老年人问题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等正是汉语中尊老的体现。汉语中对待长者应使用敬辞、尊称,如“老领导”“老先生”等等。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更是对德高望重者之尊称。现代汉语中称呼年长者常用“您”。但在美国和老者谈话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资深的)代替old man(老人),用elderly(中年后)、advanced in age(年长者)代替old(老)。英语中也没有“你”和“您”的区分。[17]

2.隐私认知不同

美国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即使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及隐私的问题。他们反感打听别人的年龄、收入、住房、婚姻、信仰等状况,更不能随意传播。[18]他们厌恶问别人哪来哪去或所买东西的价格。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也是绝对不受欢迎的。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中国这是一种礼貌的招呼用语。而美国人相遇,通常仅说“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全天都好)”。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就 “登堂入室”,这对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19]

3.金钱价值不同

美国人重利轻义,从不避讳对金钱的追求与渴望,重“利”一直占绝对优势。物质财富的多寡也是个人能力高低的体现。美国人会直接说自己工作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相比之下,中国人重义轻利。《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商贾一直受到轻视的原因正在于此。重义还是重利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与小人的分界。因此,一个人即使工作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也很少袒露出来。

4.婚姻态度不同

婚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在社会关系中有着重要意义。[20]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婚姻观差异的解读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相互喜欢就可结婚生子,否则选择离婚也是个人的权利。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尽管80、90后离婚率在上升),视婚姻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和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21]

(四)社会关系差异

1.平等意识不同

美国人无论贫富,都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很少有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有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美国有一句谚语:“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做出了贡献,因此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22]中国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教师在学生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3]

2.家庭观念不同

美国式家庭比较简单,父母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子女年满18岁,多数开始独立生活,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另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情。美国儿女们通常不喜欢接受父母的帮忙,认可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中国式家庭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中国家庭中,特别注重亲情,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24]老人帮助照看小孩,成年的儿孙要赡养老人。父母视子女为自身,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不少中国青少年也非常依赖父母家庭。

3.朋友情感不同

美国人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友情具有区隔性。朋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无论吃饭、购物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好则生死相许、坏则至死不相往来。美国人通常不喜欢依靠朋友,不习惯关心朋友,帮助朋友。主动帮助朋友或接受朋友帮助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美国被视为“多管闲事”。

四、结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古代“丝绸之路”开创了中西方贸易交流的先河,当今“一带一路”架设了各国间互连互通的网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为顺应中西之间,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之要求,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富裕生活,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识并尊重各国人民礼仪习惯及价值观念差异十分重要。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民间交往、商业谈判等跨际活动中,若能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规避误解、排除障碍、善于沟通、强化交流,一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强化中国文化宣传与推广,弘扬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价值,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

[1][14]张忠利 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268 页

[2]廖超慧:《社交礼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1~204页

[3]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4]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49页

[5]管丽莉:《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及现代价值》,《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6期,第111~112页

[6]王京华 韩红梅 茜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06 年第 4 期,第 149~151 页

[7]王福山:《论西方礼仪文明思想的发展》,《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4~17 页

[8]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年,第 51~56 页

[9]饶继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64~166页

[10][22]Qi P,Ying W,Jiao X.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alutation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heory&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3,3(7):pp.1181~1186.

[11]李睿:《从用餐细节看中美文化之差异》,《焦作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18~19页

[12]陈桂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 2期,第22~23页

[13]任玲玲:《浅析中美文化差异》,《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09~110 页

[15]Wu X.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renewal[J].Prajna Vihara,2010,11(1):pp.1~14.

[16]李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外语天地》2010年第 4期,第 142~143页

[17][19]王耀敏:《中美价值观比较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 31~33 页

[18]訾华东:《中美文化差异与交际失误》,《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11年第6期,第105页

[20]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5页

[21]方倩:《从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文学教育》2013年第5期,第48页

[23]Sleziak T.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values on modern hierarchies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Korea:A comparative outline.An Online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4,8(2):pp.207~232.

[24]Cheung R,Nelson W,Advincula L.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families.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005,21(1):pp.3~9.

(责任编辑:张晓月)

Differences in Value Systems and Its Reflec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Wang Qi Du Fengning

An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ces in value systems and social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s neede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breakdowns.Consider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etiquettes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our work and study in bot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social etiquette,and values.Further,the paper illuminates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cognition,national characters,social norms,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Appreciativ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its soft power.

social etiquette,value,culture,difference

美国旧金山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加州旧金山市 94117;
美国外语教学学会 美国加州蒙特雷市 93940

猜你喜欢
礼仪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