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莹
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白 莹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增强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整体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认同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和层次性,认同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里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探寻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原因,并尝试建构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 机制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实到基层,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从无到有,人员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是在我国所有制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的群体,一方面,可以说他们是改革的受益者,在改革中获得了生存发展机会,但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他们的各项权益因为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无法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实现,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这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进行探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从总体上来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认同程度、认同效果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不同体制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讲,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在国有和集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于在私有经济成分从业的人员。不同体制从业人员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水平、成长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说公有制组织从业人员更大限度、更高水平地享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非公有制组织从业人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已经完全市场化,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水平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更多的、更大程度上依赖自身和市场,缺少了来自“单位”的庇护,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低于公有制组织从业人员。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阶层群体的分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最能体现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他们中既有进入私企、外企的专业技术人员,又有在私企、外企的产业工人,还有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的阶层实质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在改革开放这一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中获益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总体来说,供职于非公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获得较丰厚的收益、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较高,有的高于在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而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产业技术工人、个体工商户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明显低于专业技术人员。
知行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原则,离开了生产生活实践,培育再宏大的价值观也只能流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表现在价值实践上的特征,就是价值主体在践行某种价值观时出现了价值行为与价值观念的脱节。观念上赞同集体主义、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实际行为上则是信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观念上认同而行为上不践行。在观念上,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受到传统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的支配和约束,加之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的主导型价值诉求的影响,他们仍然坚信整体主义价值观,以国家、集体、社会等需要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生存发展困境,难以在心理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核心价值观践行中面临的突出难题。
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和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社会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因为制度运行中的机制尚不完善,制约了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的基础则是主体合理而正当利益诉求的满足。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邓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利益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物质动因,是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人们群众只有从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中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是制约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根源。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第一,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生存发展状况制约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他们大多在民营企业供职或从事个体经营,他们的生存发展境遇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在我国目前加工制造产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自身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员工很大可能在工作的稳定性、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国有垄断企业员工、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员工作时间长、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困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工作不稳定,他们工作缺乏归属感、生活缺乏安全感,现实的难题制约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监督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011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法律的颁布实施使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总体说来,当前我国非公经济组织从业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有的企业甚至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法不给职工缴纳保险金,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裁。而个体工商户因为社会基本养老、医疗费用完全由个人缴纳,负担较重,相当多的个体户没有缴纳保险金,个体工商户参保率低。“所有制形式和结构不仅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状况和结构。”[3]当前我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计划与市场二元并存的格局,使得不同体制从业人员在制度上存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差异,这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
非公经济组织利益共享机制、驱动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其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阶段,我国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尚不健全,职工利益诉求难以实现。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但现在在我国非公企业里还存在着协商程序不规范,重签约、轻履行,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工资集体协商层次较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非公企业职工实现工资增长愿望的法定制度,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适用,但由于我国非公企业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性,职工收入大多由企业自主确定,集体协商制度尚不完善,职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非公企业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非公企业职工对非公企业的认同,进而也影响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民主法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制约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主法律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民主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状况,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影响了广大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党的认同,进而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其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相信源于对党的信任。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对其他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没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的手段,公共权力异化、权力寻租等,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障碍。这不仅损害执政党的形象,而且影响着广大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民主法治权益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一,当前我国一些非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运行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工民主权益的实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但当前我国一些非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职工代表的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程序不规范,部分职工代表的素质不高,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职工代表提案只有呼声,没有回音,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不规范,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非公企业职工实现其经济权益以及民主法治权益。第二,非公企业党组织行使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职工民主权益的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应起“保证监督”作用,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监督企业依法经营、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应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当职工民主权益受损时,企业党组织保障职工民主权益实现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因此,非公企业党组织的 “保证监督”职能尚不能有效发挥,这也制约了非公企业职工对党的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三,对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非公企业主认为自己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处分的权力,而职工只是企业的“打工者”,另一方面,职工参与意识淡漠,一些职工对自己的民主权利缺乏有效的认知,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没有认识到自身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这些制约了职工民主权益的实现。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体系中,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同时并存。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价值、理念、习俗等精神要素也随之超越国界进行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价值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中,促成了本土价值文化与西方价值文化的交流互动。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来自西方价值观与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规范的最高原则的集体主义原则,也随着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早已被替代,现有的雇佣契约关系替代了原有的身份隶属关系。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已不同于曾为人们提供工作、生活、情感寄托的“集体主义”。传统文化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独立个体主体的要求给人们的价值认同带来了巨大挑战。
传统价值文化与西方价值文化的冲突,使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陷入困惑。一方面,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受到传统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的支配和约束,加之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的主导型价值诉求的影响,仍然坚信整体主义价值观,以国家、集体、社会等需要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传统文化内含的道德价值凭借其延续性,仍以很大的惯性支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引入的效益与竞争原则使非公经济组织人员的个体主体性得以彰显,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形成了重视效率与创新的现代价值观。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对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缺少了来自传统“单位”的庇护,在价值选择中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冲突不可避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难。
缺乏对传播客体的分类传播机制,价值传播缺乏针对性。传播客体的复杂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不分群体进行传播,没有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特殊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众多,分布广泛,如果不进行分类引导,缺乏比较系统的推进办法,那么传播工作只能是流于形式,即使一些非公职工比较集中的非公企业,在宣传过程中也存在教条化的倾向,不能与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生产实践、职工生活实际相结合。
缺乏多样化的传播机制,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方式是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传播内容的实现手段,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人们了解传播内容。但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单一,“目前我们有些主旋律的思想宣传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受欢迎的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化的弊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依然存在简单化的倾向。”[4]第一,传播方式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用文本话语式的表达,表达方式具有政治语言的特点,语言的使用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宏大叙事性,但在传播过程中,逐步暴露出话语内容片面单调、简单机械,极大地制约了传播的效果。第二,传播途径单一。对于非公企业来说,其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非公企业的党组织来实现的,但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不完善,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主导作用。传播途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提升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国家、非公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三方协调发挥作用,由国家主导、非公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各项具体制度设计来影响大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大众行为,转型期提升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要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使不同体制人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一,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改善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是提升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人们群众只有从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中才能实现对主流价值的广泛认同”[5],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善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政府应采取多种办法如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扶持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盈利渠道。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监督。应提高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不同体制人员在社会保障的差异,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项正义的政策的方向是保证一个社会中最不利阶层的生活会有所提升和改善,否则,这个政策就是非正义的。”[6]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保障的监管,保障非公经济组织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落到实处,这必将增强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建立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理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他们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使他们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提升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键。
非公企业应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增强其对非公企业的认同,进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公企业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这就需要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坚持依法协商原则,依法确保协商双方的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公正规范。协商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沟通,特别是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确保职工基本经济利益实现。同时,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持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同时,非公企业主也应该树立与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理念,靠压低工人工资而提高企业收益的思想和做法并不明智,只有付出得到相应回报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利益诉求,破除因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障碍造成的社会不公,是提升其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途径。
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增强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对党的信任,进而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一,加强反腐败立法,注重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邓小平曾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体系,使反腐败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确保反腐败在法治轨道的可持续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就是从制度设计上为反腐扫清障碍。第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要建构以制度为载体的体制内的权力制约机制和体制外的监督机制。在体制内,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组织对个人的监督,建立财产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相关制度。在体制外强化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加强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滥用。同时,建立完善反腐败的长效机制,实现反腐败由运动式向法制化的方向转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这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条件。
非公企业应加强民主管理,保障职工享有民主法治权益。首先,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落到实处。落实非公企业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使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行使民主权利,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落到实处。其次,非公企业树立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非公企业应尊重职工、关爱职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制定更多的开发利用人才的机制,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地位,树立个人与企业共赢的发展理念,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我们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否则,任由多元文化自由发展,就会表现出文化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甚至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不变,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与此同时,我们亦应保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张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保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和张力,探索不同文化结合的机制。文化具有传播性,文化的传播性决定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文化创新的可能性。文化具有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自我保护,从而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个性。现阶段,我们既应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主义价值观,以国家、集体、社会等需要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借鉴和学习西方价值文化中弘扬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精神,探索不同文化结合的机制。
建立分众传播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行业领域的客观实际,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建立分众传播机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单位党组织宣传教育实现的。针对非公有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我们应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特点,根据其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开展分类传播,针对收入相对丰厚、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私企、外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参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做法,通过非公企业党组织传播来实现。对于文化收入水平有限、水平相对较低的私企、外企产业工人、个体工商户,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结合他们的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开展多形式的价值传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性。
探索多样化的传播机制,拓宽传播途径。第一,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要充分考虑到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采取其容易接受、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可适当采取各种活泼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艺术表现形式并结合地方特点、行业特点进行宣传,这对于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不断拓宽新媒体等传播途径。当今社会现代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对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影响也毫不例外。手机、互联网、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分析不同传媒的特点,寻找适合针对他们的核心价值传播途径,对于引导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146页
[3]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65页
[4]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98~99页
[5]江畅 戴茂堂 周海春:《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379页
(责任编辑:王立坦)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of Individuals in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
Bai Ying
Employees of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ho identify withsocialism core values will enhance social centripetal force and cohesion.At present,overall employees of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dentify with socialism core values,but the identification shows some difference and hierarchy.So the identification effect needs to be improved further.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ees of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ho identify with socialism core values,explores the reasons,and try to construct the path in which they can identify with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better.
socialism core values,employees of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非公组织从业人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研究”(批准号:15JK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