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意蕴

2017-03-28 07:02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 凯

开放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意蕴

马 凯

开放发展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条件是开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遵循是开放。深刻理解开放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意蕴,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能够确保开放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放发展 理念 社会主义 意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产物。开放发展理念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无论是“创新”“协调”“绿色”还是“共享”,都需要在开放的视野下加以推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放可以知己知彼,更加坚定我们对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确保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开放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科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也只有给开放发展套上社会主义的笼头,才能科学地批判资本主义开放发展的弊端和不足,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政治定力,发现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的新世界。

一、开放发展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条件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基石,这两大理论基石的发现本身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开放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理论加工和理论提炼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的理论学说不可谓不深刻,但很多成为昙花一现,走马观花,主要在于其理论学说存在理论缺陷、理论死角和理论硬伤,要么是空想社会主义、唯心主义,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最终摆脱不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枯萎的宿命。科学社会主义却依然熠熠生辉,不断壮大,就在于它具有一般理论学说所不具备的开放性张力,具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开放性。

(一)理论立场的开放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找不到改造现存社会的依靠力量,因此他们的理论立场没有根基,处于自我设定的空想之中,幻想出现天才人物、圣君良相来振臂一挥,应者云集,以此来改造社会。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立场则是站在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立场上。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发展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经济视角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强调经济人假设是人类的永恒人性,认为自私自利的市民社会是人类人性的永恒体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迫于封建专制的压迫而缺乏革命勇气,因此就以哲学理论的方式来遮蔽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支持,并在头脑中进行头脑风暴,创造出“唯一者”“类”“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抽象概念,以此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在语言风格上充满了思辨、抽象和晦涩。这些资产阶级学者用抽象的人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政治立场的狭隘性和封闭性,进而不断地用一个谎言去论证另一个谎言,不断地和他们自己制造的各种唯心主义观念在作战,始终逃不出自己编织的唯心主义迷宫,无法对自己的立场进行清算,顽固地陷入到唯心主义泥潭中而无法自拔。即使有像费尔巴哈这样的哲学家从唯心主义哲学中向前迈了几步跨入唯物主义,但由于找不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没有解决人的活动的目的客观性,找不到建立人类社会类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道路,因而陷入了自我困惑和衰落,其理论往往昙花一现。

马克思主义则具有理论立场的开放发展性。马克思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在理论立场上以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为理论起点,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而非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作为理论立足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理论的归宿点。马克思认为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的理论立场始终不曾离开不断扩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是不断进步、发展和充满开放视野的,这也决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立场也是开放发展的,不是局限在狭隘的资产阶级立场,没有像资产阶级学者那样把自己的理论定格在资本主义永恒的“千年王国”之中,而是以更为开放的、发展的视野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鼓吹的利己的市民社会的确是当时主流人性的体现,但马克思认为自私自利的人性不是永恒的人性,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人类的人性不能永远停留在利己主义的个人里,不能永远追求自利最大化,永远都是自私利己的市民,随着生产力极大发展,总要超越市民,走向个人的联合,走向社会化的个人,实现个性和社会性统一,走向自由全面发展,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科学观点的开放性

一方面,马克思强调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唯心史观遮蔽下的颠倒倒置的世界给反转了过来: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改造世界。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尊重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按照世界的本来发展趋势去改变世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拨乱反正,解决了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困惑和乱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趋势和总原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运转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观点和基本原理具有十分广阔的历史跨度,理论涵盖的历史跨度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范围不仅包括西方社会,还涉及东方社会,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社会,还包括前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在这个历史过程没有结束之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观点就不会终结,就不会封闭,历史也更不会终结,而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不断开放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纯书斋的学问和学科,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的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和工人阶级的利益以及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不分彼此的紧密契合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工人运动,指导工人运动,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知识、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是生生不息、开放发展和永恒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科学社会主义开放性生命力的依托,经典作家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和科学原理一直和工人阶级、人民群众同在,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科学观点、基本原理不仅仅贯穿在闪烁着经典作家智慧和心血的鸿篇巨著之中,而且还凝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流淌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开放发展和丰富的。

(三)研究方法的开放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历史局限性,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动因和内在机理,找不到改变现存社会的依靠力量,只是在资本主义外围,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谴责和鞭挞,尽管让人看后酣畅淋漓,甚至道德批判已经触摸到了私有制这一资本主义内核,但这种道德战对资本主义本身毫发未损。这些社会主义的先驱们便逐渐陷入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他们把未来社会描述的美轮美奂,尽可能的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精确的描述和先验论的假设,把社会主义描绘成未来可能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封闭性预设之中。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对未来预测的过于详细,而陷入了自我封闭。正如马克思所说:“靠幻想来对共产主义所作的预见,在实际上只能成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预见。”[1]

马克思没有从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这种封闭性描述出发,而是立足现存世界,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科学批判现存资本主义世界,在科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过程中发现了社会主义新世界。马克思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不能纯粹打道德战,尽管马克思也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带来的剥削、贫困和不平等,但这并非是马克思主要关注的,马克思认为要推翻资本主义,为革命获得正当性,就要占领历史制高点。只有站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制高点上,才有可能从道义层面上和规律层面摧毁资本主义。为此,马克思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出发,分析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资本主义与之相比,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具有历史必然性,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运行机理的深入解剖来寻求资本主义的内在否定因素,发现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边界,认为资本主义只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一旦超越这个历史边界,资本主义就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肯定性因素就会被否定性因素所代替。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势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这里的社会革命时代便是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就存在于现存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那些否定性因素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不是遥远的未来彼岸世界,而是在不断否定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问题中出现的现实世界,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社会理想,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社会主义不是未来应该是什么这个封闭性命题,而是不是什么这一开放性命题,是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中否定因素的否定,即社会主义不是两极分化,不是私有制,不是人的异化等,至于是什么,则充满着开放视野,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现实运动中,不断否定资本主义,是在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摆脱和克服的难题中被不断发现的,存在于不断积累超越资本主义的因素之中,正是马克思这种开放性方法论,才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变到科学。

二、开放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跨越卡夫丁峡谷、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理论观点和理论设想的论证,把人类社会开放发展的动力、载体、形态、趋势进行了展现。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深邃地发现了人类社会普遍意义的实践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种深层的实践活动,这是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过程,尽管实践的方式、方法、路径、形式各有不同,时间上有先后,但这是个无法抗拒的普遍性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看到了推动新旧社会更替的那种革命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正是这种矛盾运动让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从生产力维度来看,开放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的深入研究,发现生产力作为一种关系范畴,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生产力发展水平表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和自主程度。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生产力由不发达到发达的不断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孤立的、封闭的地方史、民族史发展到普遍交往的、紧密联系的世界史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突破狭隘的、封闭的地域界限,逐渐走向世界历史的开放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商品交换、人员交往是重要条件,交往产生开放,使人们能够冲破基于地理、历史造成的封闭界限,人类社会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地冲破行业、视野、地域和国别的局限性,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是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地域经济,这种生产力必然形成导致封建割据势力和封建社会人的依赖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这个封建割据状态,逐渐形成了民族市场。

随着资本的逐渐发展,各种生产资料和资源的配置逐渐越出一国范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流动,形成了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开放发展状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因此,开放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规律,违背或者抗拒这个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封闭和落后,被历史淘汰。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使得各国家和地区孤立性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历史。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奔走于世界各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也使得无产阶级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这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正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4]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世界性存在,不断地摆脱地域性,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无产阶级在不断地走向更加开放的过程中联合起来实现的。

(二)从生产关系维度来看,开放发展在阶级社会具有明显的阶级偏向

开放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一开始便是为了无限制的追求剩余价值,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奔走于世界各地。由于目前这种世界市场、世界体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开放,资本主义不仅仅在开辟着世界市场,而且还在不断地生产着不平等的雇佣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开放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是在不断打破封建局限性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壮大的,但这种开放也是一个不断制造两极分化和普遍贫困的开放:一极是财富和奢侈的积累,另一极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坠落的积累。”[5]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继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这种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已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桎梏,从未来社会主义在全球全面实现的历史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的开放是虚幻的开放,不是真正的开放发展。资本主义的开放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排他性、高门槛、独占性基础上的“连锁店”,是全世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联合体,并伴随着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政治等各种危机,一次次的洗劫大众财富为资本家所有,不断的制造两级分化和人的异化。私有制是两级分化的根源,两极分化的后果是世界市场萎缩,资本的无限扩张受阻,开放发展的后劲不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随着中国不断崛起,资本主义的开放发展越来越表现的战略焦虑,贸易保护,关税壁垒此起彼伏,民粹主义,保守势力风起云涌,产业不断空心化,偏向于金融业,经济脱实向虚,金融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放发展的道义性、正当性正在不断丧失,资本主义这种曾经不断炸毁一个个封建堡垒的强大力量正在成为新的堡垒,这个新的堡垒极力阻止生产力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的开放空间、载体变得越来越封闭,而社会主义的开放则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朋友圈”,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大联合,是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只有社会主义的开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

三、开放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遵循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光明而曲折的伟大事业,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历程来看,尽管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有过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却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预测的那样,在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爆发并成功。后来的革命却在俄国、中国等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的外围边缘地带爆发并成功,尽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处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发达国家带来极大震撼,但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发达地区和强大中心地带产生根本动摇,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还不能一下子在全球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因此,这些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都面临 “三个无法绕开”。

(一)和资本主义的并行存在无法绕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客观现实

在两大制度的共存时代,两种制度将长期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存在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就绕不开资本主义,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需要和资本主义开展交往,来积累力量发展生产力,让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在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胎胞里尽可能快地成熟起来,进而逐渐超越资本主义。马克思在晚年论证落后国家有可能通过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理论设想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便是像俄国这样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应该避免孤立于世界而封闭存在。相反,它可以与资本主义世界并存,可以而且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7]这实际上表明了马克思借助于俄国这样的典型国家,来表征经济落后国家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在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一个重要的政策便是实行对外开放,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与资本主义合作竞争,因为不实行对外开放,不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就无法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构想的逻辑结论便是对外开放。

(二)落后的生产力现实无法绕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逻辑必然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无法一夜之间出现一座飞来峰,一个国家也无法把其他国家的生产力简单移植到本国。人们不能随意地、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8]这实际上指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世代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全部活动的前提,每一代人只能在世代积累的生产力基础上开展自己活动,不能自由选择。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角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物质制约性第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在谈到历史发展时,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因此,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生产力无法绕开,又不能从其他国家简单复制,只有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走对外开放之路,在符合国情基础上吸收借鉴生产力发达国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主张借鉴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并且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勾画了一个形象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10]这一公式中除了苏维埃政权其余很多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的成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坏取决于苏维埃政权与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性成果能否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必然是在开放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三)和平演变的客观形势无法绕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难点

当前的世界体系、世界格局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利用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对外开放这样一个机会来千方百计的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和渗透,进行和平演变、精神殖民。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和平演变的矛头已经主要对准了中国。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秉性不会改变,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不会放弃,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不会动摇。对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采用两手:第一手是遏制发展,搞和平演变,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搞多党制,这是根本一手,这个本性不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是个人问题,无论谁上台对社会主义遏制的策略都不会改变,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必然对外侵略,必然和社会主义对立;第二手是出于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需要,会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来获得经济利益,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发展经贸和人员交流。第一手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手;第二手是从属于第一手的,为第一手服务的。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既要开放,又要防止无产阶级政党不变质,社会主义国家不变色,这是一个时代性难题,也是开放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天然有利,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工作做得好的话利大于弊,如何既能够大胆吸收、借鉴好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如科技、技术等,又能不被资本主义消融,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始终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初心依旧,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战略自信,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对外开放,必须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对等开放,不是盲目开放,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社会制度中不能盲目接轨和开放,要有战略定力和自信,以革命的两手对付资本主义国家反革命的两手:一方面是在战略问题,涉及政权、国家制度、道路等核心利益问题、根本原则问题上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必要时必须进行斗争,战略上必须看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取代关系;另一方面,在具体策略问题上,看到“一球两制”的现实存在,在坚持原则这个前提下,在日常来往中,建立经贸联系,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合作,不能关起门来,不打交道,在策略上要合作和交流,同时不能因为满足于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战略,决不能对资本主义国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会帮助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必须看清资本主义国家的两面和两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放发展。

综上所述,开放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独立自主基础上敢于开放,善于开放,在开放发展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76、585 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44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 43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

[10]《列宁全集》(第 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0页

(责任编辑:张晓月)

The Implication of Socialism on the Concept of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Ma Kai

The concept of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is created by integrat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and it fully embodies the Marxist worldview on and the methodology for development.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ransfering socialism from imagination to science is to be opening-up.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opening-up,which is proved to be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building socialism.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 of socialism on the concept of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an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it ensures that the concept of opening-up development can reject the old and rigid closeddoor policy and any attempt to abandon socialism and take an erroneous path in practical,which is of a major immediate as well as a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concept,socialism,implication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5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