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

2017-03-28 06:45杨惠容
传播与版权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民办高校辅导员

杨惠容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

杨惠容

近年来,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民众来说,民办高校虽然解决了入学门槛高的难题,但庞大的在校学生数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供求矛盾也日趋严重。通过对民办高校院校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民办高校;本科;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 杨惠容,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助教。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发展慢且不平衡。总之,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的问题。当前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公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问题,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初探其存在问题及对策,保障高校安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截止到2017年,仰恩大学、闽南理工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厦门工学院是福建省纯民办本科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超过4万。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等9所独立院校是福建省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量非常大。

而多数民办高校,尤其兴起的民办院校,“比、超、赶、赢”的教育理念促使学校严抓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风建设,不同程度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今,网游、桌游、手游、网贷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继而引申出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某高校大学生无力偿还校园贷跳楼、为交友学网游上瘾成疾等问题频频发生,很大程度上警示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平安校园建设。

为了应付地市教育管理部门检查,民办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也制定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在师资力量、设备配置等硬件、软件上始终无法落到实处。

(二)缺少专业工作人员

调研福建13所高校,61.3%的高校配有专业心理工作者。在重点本科中,配有专业人员的占84.3%,而所调查的民办高校配备专业人员少之又少,甚至是兼职心理工作者。民办高校心理工作者不但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晋升,收入往往较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出现一批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或只操作而理论知识匮乏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与此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兼职学生工作或行政事务,故影响专业化水平。民办高校发生这样的现象: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亟须预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高校却因为人手不够,迟迟无法给学生进行咨询疏导,学生错过最佳咨询时间,就只能被转介校外专门医疗机构心理科或是精神科。而所谓人手不够,究其根本情况是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还兼职学校的招生、就业或者其他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缺乏专业师资培训

综观福建省民办高校,近些年的辅导员主要是本科生。绝大多数的辅导员仅仅把岗位工作当作是事业的敲门砖或者跳板。高校在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还忽视辅导员思想教育、情绪疏导等工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因人际交往不顺畅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由于辅导员缺乏及时走访、谈心、引导,无法正确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合理解决沟通不畅问题,错过最佳介入时机,致使问题恶化。总之,民办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支持力度太小。提供辅导员参加地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会的机会非常少,外出专业进修培训机会就更少,目前仅有的是为数不多的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校为辅导员开设讲座。而毕竟这样的培训学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作用不大。

(四)弱化基础教育功能

民办高校弱化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功能。首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般、严重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分辨不清,无法科学运用参与性、影响性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个案帮扶,而是经常采取“劝退”的方式。如,高校一旦发生学生心理问题个案,第一时间采取转介送诊,或要求请假回家疗养。忽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或普查环节。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诸多高校均采取“灭火”方式而非“防火”。《大学生心理学习与指导》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材。通过教授这门课程,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人际关系、恋爱等,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处理相关问题。个别民办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缺乏专职或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是课堂灌输,互动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不佳。

二、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客观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人普遍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非常敏感,总觉得难于启齿。其实,心理问题与身体问题一样,都是对人的健康不利的一种客观存在。心理正常范畴内存在一般、严重、神经症心理问题。这说明人的心理问题是处于心理正常的前提下发生的,通过咨询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日趋复杂,导致心理危机日益增多。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心理危机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校园频频曝出大学生杀人、自杀、暴力伤人、网络成瘾等现象,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以“90后”“95后”年轻人为主,呈现出与以往年代的学生不同的特点。“90后”“95后”大学生见识广、思想更为开放,自主性更强但普遍不愿意吃苦。网络化生存是许多“90后”“95后”大学生的常态,他们经常面临同性、异性或者亲情、友爱等情感困扰,消费观念奢侈且伴有拜金倾向,缺乏安全感和坚定的价值观。上大学前普遍生活在备受呵护甚至过度爱护的家庭,在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学习后,反映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颇多。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摸索中前进,唯有客观认识上述问题,正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之真正规范、科学,促进民办高校整体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化建设

1.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切忌《大学生心理学习与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多聘任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授课前进行集体备课。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汇报会。形式多样,师生互动,不局限于辅导员,任课教师、部门领导也可参加。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利用各种新媒体在校园大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如创建“心灵成长之家”等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报道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活动开展成果,让民办高校更多人了解、关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切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流于形式,且不限于一年级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专题针对性测试,且及时将材料存档备查;注重辅导员、任课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2.注重专职工作人员培养。多开展行业交流,确保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的专业人员专职从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切不可让心理咨询师兼职其他类学生工作事务或者学校招生、就业等行政工作。同时,应关注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成长,关心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待遇晋级等关系切身利益的保障性问题,让心理咨询师安心开展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确保学校安定稳定工作顺利。定期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分享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果,组织思考,注重总结。多安排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外出学习研修,加强心理问题学生危机干预典型案例学习、交流,总结经验,分享技巧,提升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民办高校可推荐辅导员学习《知心随想: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心灵对话》等书籍,鼓励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积极参与地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中心、地市教育局举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会,多多阅读学习行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得。当所带学生向其咨询学习、生活与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能运用专长、经验行之有效答疑,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推进高校安定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学校建设安定稳定,促进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配合,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陈新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2]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的内涵、特点与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3]汪海彬,徐俊华,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4]贾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家庭因素的测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7).

[5]张孟丽,茹丽先,李晓光.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民办高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