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振 张义杰
浅谈广播新闻写作的特征
李洪振 张义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极为迅猛。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广播的媒体特征非常明显,广播新闻要求必须用事实说话,广播的新闻文体应该更加体现“短、平、快”的要求。常见的广播文体包括广播消息、广播专题、广播评论和广播谈话节目,同样是为听而写的文体,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广播;同期声;广播评论;广播写作;广播消息;广播专题
[作 者] 李洪振、张义杰,廊坊广播电视台。
进入新世纪,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极为迅猛,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数量大为增长,软硬件的实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播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三大传统媒体中的两种电子媒介——声音广播和电视都是广播;从狭义上讲,广播就是声音广播。与平面媒体不同的是,广播是一种完全诉诸人们听觉的大众传媒。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广播新闻的写作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于广播的媒体特征,不同的学者都有相似的论述。李良荣认为,广播的长处主要表现在:(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2)渗透性好;(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感染力强。同时,他也指出了广播具有先天不足:(1)一瞬即过,过耳不留;(2)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邵培仁则认为,广播突出的优势特征表现为:(1)可以真实而逼真地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2)传播信息迅速及时;(3)传播范围广阔无限;(4)声音传播一听就懂,易于沟通;(5)既声情并茂,又是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其缺点是: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以上这些对于广播特征的描述大同小异,总的来说,就新闻的文本而言,广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广播的时效性
由于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因此广播常常是时效性最强的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声音易逝的影响,广播不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上与报纸和杂志相比肩;由于受到单一听觉性的影响,广播也不可能像电视那样具有视听兼备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因此,广播新闻只能在快速上下功夫。
(二)广播的渗透性
广播的渗透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广播的电波几乎覆盖着地球的全部表面;广播的收听工具非常廉价;广播的收听方式比较随意,可以一边从事其他事务一边收听;广播是三大传统媒介中最具亲和力的媒体,可以通过电话较为便利地实现听众与电台之间的互动;广播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人们的私人空间。
(三)广播的听觉性
听觉性对广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广播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正面影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是给广播带来了独特的感染力。一方面,因为声音符号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有丰富的听觉形象性;另一方面,因为在广播传播的过程中,听众常常对声音产生某种联想,从而赋予广播符号以更多的内涵,甚至远远超越视觉所带来的信息。广播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这种艺术完全是由不同的声音组成的。
广播的主要声音符号是由语言、音响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的。这些声音通过不同的频率、波长、节奏,通过彼此之间的巧妙结合,传播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氛围和场面,从而形成各种声音形象。当然,听觉形象的创造也离不开听众的想象,广播也是想象的艺术。
负面影响是声音的转瞬即逝,这是听觉性一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与报纸相比较,广播是一种不具备储存性的媒体。当听众在一边收听广播一边活动时,收听效率又打折扣。由于这种媒体的特性,过于书面化的语言、烦冗的结构都是广播新闻写作的大忌。因此,一篇优秀的广播新闻稿件应当能够通过各种声音系统的巧妙组合,激发听众的想象;也因此一篇优秀的广播新闻稿件应当通过各种手段避免声音的易逝性为广播新闻带来负面影响。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一)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的原因
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求,听广播的受众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而不是观点。用事实说话,是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央视媒体人白岩松表示,“不同的新闻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一些就应该严肃看待,有一些新闻就该轻松面对,但是总的来说要符合传播规律”。
(二)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是基本原则。可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
(1)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2)借用同期声说话。同期声是指广播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播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
第一,同期声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的缺点。
第二,同期声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的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同期声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
广播的一系列媒体特征决定了广播的文本特征。这种决定性突出地体现在广播新闻的语言和结构特征上。
(一)广播写作的语言特征
从语言上讲,广播新闻写作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口语化。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声音易逝性给广播新闻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广播新闻口语化的特点,中外学者的观点是比较相近的。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广播的分语体要求更多的口语化词汇,而要慎用书面化词汇,避免文言词汇。口语化的词汇不但通俗易懂,还要发音响亮,较为符合人们的收听习惯。比如:“几月几日”在广播中要改成“几月几号”,“日益”改成“越来越”,“连日来”改成“这几天”。广播词汇要做到口语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因为单音词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容易造成听众对这些词语的忽略,导致收听的效果不好。
(2)避免同音词的负面影响。在报刊上,同音异字词的问题不是编辑考虑的内容,但对于广播编辑来说就不得不考虑在内了。在广播中,同音异字词常常会造成听众的误解,从而导致他们对整个报道的理解出现障碍。比如:全部——全不;切记——切忌;夕阳——西洋。
(3)注意用词的规范问题。在广播新闻中,方言、行话、简称和外来语的使用一定要谨慎。因为这些词有时只是在范围有限的领域中使用,因此会给使用范围之外的听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除了词汇以外,广播的句法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广播新闻稿件的句子要简短;广播新闻稿件的句式要简单。
(二)广播写作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上讲,广播的文本也是很有特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与报刊文体结构不同,广播文本强调的是最简单和最实用的结构,有时甚至是一种无结构的文本;(2)广播的文本尤其是广播长新闻的文本常常是一种嵌入式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文字间可能会穿插音响甚至是音乐,音乐、音响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互相镶嵌的态势。因此,广播文本的结构应当围绕音响、音乐与语言的和谐一致做文章,只要有可能获得相关的音乐和音响,就应将这三种要素加以镶嵌,使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围绕着广播的媒介特点以及广播新闻的文本特征,不难发现,广播的新闻文体应该更加体现“短、平、快”的要求。常见的广播文体包括广播消息、广播专题、广播评论和广播谈话节目,同样是为听而写的文体,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广播消息
广播消息,习惯上又称“广播新闻”。概括地说,广播消息是运用有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
(二)广播专题
广播专题有点类似于平面媒体的通讯和特写,作为一种叙事的新闻体裁,与消息在写作上的特点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不如广播消息高;篇幅有更多可以发挥的余地,从而可以充分地展现广播作为声音媒体的感染力。与报纸的通讯、特写或者与广播消息的写作特点相比,广播专题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声音的形象性。
(三)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原先脱胎于报刊的新闻评论,但由于媒体特征的不同,广播评论照搬报刊评论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广播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独有的评论方式。凭借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深入浅出和具有亲和力的论理,广播评论自成一派,与一般报刊评论不同的是:强调短、强调具象化、强调亲和力。
(四)广播谈话类节目
广播谈话类节目是指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的节目,一般分为漫谈式谈话节目、对话式谈话节目、讨论式谈话节目和现场参与式谈话节目。
要办好谈话类节目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受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2)选择具有较强现场组织、协调能力、机敏、干练的节目主持人;(3)选择有借助性且有较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意见领袖”式嘉宾;(4)善于运用播放有关现场音乐等方式掌握谈话节奏,营造轻松、自然、和谐的现场气氛。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培仁.传播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白岩松.万事尽头,终将如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4]张斐斐.广播新闻写作要走“群众路线”[J].新闻研究导刊,2015(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