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 肖晓旭
班级环境布置应立根本土以意先行
□文/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 肖晓旭
在国内,很多老师听到环境布置的任务,就习惯性地从网上买来“卫生角”“图书角”等字样贴上墙,再辅以花花草草,打扮一番就算完成了大事。在泰国支教,我也目睹了相似的情景:众老师买来五颜六色的纸,剪成不同形状的图片贴到墙上,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就算完事。手巧一些的老师又或许再指导孩子折折纸,美化一下照片敷敷墙,意图用鲜艳的颜色和可爱的造型堆出“物质”文化建设。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仅以个人的海外从教经历,说说我眼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如何开展。
笔者到泰国任教六年级的汉语兼班主任。孩子们的中文基础薄弱,学习“汉语”这门课程就如坠进了云雾里,茫茫然终于合上了眼。加上泰国人惯有的慢节奏生活,和泰国独特的管理模式——泰文学校没有严格的纪律管理,甚至没有上下课之分。到了中文学校,他们也习惯在课堂上随处走动,随意讲话,任意玩手机,上课铃响过很久,他们还在操场打球、吃东西……接手这个班,我只觉得十张嘴也不够使,百双手也不够用。
“校纪班规”的宣读毫不奏效,我就使出了表扬的“武器”:谁上课不离开座位了,我为他竖起拇指;谁读书声音响亮了,我就请他当小老师教读;谁在坐时不把背部倚在靠背上了,我更要大力赞美。得到表扬的同学自是满心欢喜,可也绝不会为了老师的表扬而自觉遵守纪律。这群“习惯成自然”的孩子,他们自个儿干自个儿的事,根本就不会静下心来听老师在说什么。表扬这里,那里仍旧哄闹声一片,压根儿听不到老师对他人的赞美声。往往是我说得口干舌燥,他们却乐得自在逍遥,真像一群才入学的娃娃。
正好,开学初班级要进行环境布置。
为了避免口头表扬太过随意,彰显表扬的魅力,我制定了很多种类的记录表,如出勤、朗读、书写等情况表册,并指派不同的小先生对相应的表册进行打分统计。这些占据“半壁江山”的书面材料很快就超出了“口说无凭”的教育效果。
两星期后,为了能助推孩子们在良好的势头前继续奔跑,我又迫不及待地为他们制作起“美篇”。图文并茂的“美篇”既能成为孩子们阅读的材料,又能渗透思想行为教育,孩子们又对它“喜闻乐见”,所以平日里我都留心收集他们的各种照片:开学初,为了快速将人与名对上号,我依照学号的顺序一一拍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一周班会课,孩子们进行了才艺展示,我认真将其留影。平日里的学习照、生活照,甚至是他们玩闹的照片和风景照我都一一收录。挑选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照片,配上精炼、俏皮的语言,孩子们阅读得津津有味。譬如为学生们都在认真写字的照片配什么语言呢?我借来网络语言,称为“看我们低头写字、专心学习的身影,有没有觉得学霸都分在了咱们班?好吧,学霸1号至学霸22号,我们一起打包送给老师吧。”一张从教室望出去的美丽风景照,可题为“登高望远”;一个孩子为我提来一笼荔枝,我也赶紧照一张,写下:“童孩们,荔枝入口更‘励志’,让我们品尝了劳动的甘甜后再加油吧!”一位跳级男孩放学后用微信回复了我留的拓展作业,我也截图保留下来,“看图说话”为:“亲们,你们只是上课学知识,我可是课上课下都在学哦,为我点个赞吧!”“美篇”满足他们被关注的愿望,又有鲜活的语言供赏玩,他们自然乐不可支,笑声连连。看他们美丽的脸庞荡开止不住的笑意,我为部分请假未到的孩子感到惋惜。将美篇发班级群吧,他们几乎不用微信,我也暂时没有下载泰国人常用的face book,没地儿可发。再播放一次吧,课堂时间有限啊。再者,上次请假的同学下次未必就到(光华学校属于中文补习学校,很多孩子因为参加泰文学校的活动或补习而不定时请假)。怎么办呢?
鉴于上次孩子在观看过程中,关注的多半是些图片,加上他们的阅读速度不快,囫囵吐枣的他们也很想与请假的孩子一起再“温习”“本土明星篇”呢。我决定将这份“美篇”截图打印出来。当“美篇”上墙时,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观看、谈论起来,就连外班孩子也长久驻足品评一番。这份隐含着老师期望的“寄语”墙,几天来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明星墙”,比其他班级的“美人墙”有了更高的“颜值”和“回头率”。再后来,班级开展了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我都把照片和简短的总结上墙展示,优秀的作业我也复印展示出来。这一面面墙都替我“开口说话”,劝慰、激励着每一位孩子。由此,班级文化氛围借着物质文化的形成也就初步走上了轨道。
班级的环境布置不能简单等同于装饰之能,班主任应关注“当下”和“本土”的实际,解决“本土”问题,以“意”先行,将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紧密联系。环境布置既可拉开精神文化建设的序幕,又可提升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它与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影随形,让孩子“明其意”“做中学”“善反思”。用物质固化下来的环境布置,是一种有力的期许,一种真实的记录,一种高度的提升。它应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思,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不能缺位、错位,更不能将此与精神文化建设割裂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关注“当下”,物质文化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它必须与精神文化建设匹配,处于不断地变更迭新之中。前一阶段非常优秀的物质文化建设,在下一阶段也许就成了“强弩之末”。更改它,完善它,促使它与精神文化建设“比翼双飞”。
物质文化建设,始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统属于班级文化建设领域。教师要立足本班实际,扎根“本土”,养“精神文化”之“意”,才能把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做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