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丽涛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及其启示
■ 赵丽涛
美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并且将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上,创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可学习和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经验和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总是带有特定的文化烙印,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因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作用。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并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与断裂。实际上,文化认同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丰厚的文化意蕴,注重以文化人,并创设出极具渗透性和感染力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重要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实现互动的主要构件。所以,笔者主要从美国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探讨文化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价值观教育中的文化认同
虽然美国是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美国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所倡导的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以及民主、平等、爱国等基本价值理念。美国政府及其相应机构不仅为其核心价值观寻找文化支撑,而且善于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从而将美国核心思想观念巧妙渗透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以隐性教育和柔性灌输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为了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架构在文化基石上,他们极力鼓励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美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强化“美国精神”,实现价值整合与价值同化。虽然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们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中的价值共识建构。理查德·尼克松认为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他指出:“要懂得美国的特点,我们就应该研究我国的历史。如果我们对过去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对将来就不会有实事求是的看法。”[1]美国人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为世人称颂,他们善于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渗透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观,并且鼓励人们阅读名人传记,通过向历史人物致敬的方式增强民族凝聚力。不仅如此,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接受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他们还采取各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比如,美国不惜巨资在全国建立了许多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以此来熏陶和感染群众。又如,美国注重对“美国精神”的宣扬,培养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费孝通在《自由之邦的传统》一文中说,每个美国孩子到纽约,他们的父母绝不会忘记带他到自由女神岛上来瞻仰一番[2],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他们还经常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美化美国等形式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对美国历史的自豪感。
文化作为凝聚精神的纽带和灵魂,可以将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态度认同体系。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增强文化认同的方式使人们形成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认同,而“态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发生改变”[3],从而增强民众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认同
美国道德教育的文化性非常鲜明,它再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集中表达。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靠道德教育的文化认同,使人们树立关怀、公平、责任等道德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资产阶级所宣传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操。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社会开放程度高,因而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道德文化认同的调节、导向功能维护伦理秩序、培育公民美德成为美国品格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历时态看,美国在各个阶段对道德教育中文化认同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了的效果。二战之前,美国的道德教育倡导诸如诚实、勤俭、守信等美德,虽然他们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艺术文化、史诗文化及其宗教文化中,但整体上还是较多采用说教、灌输、训诫等方式;二战爆发至20世纪70年代左右,这是美国道德教育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此时二战的阴影、“冷战”的进行以及各种反文化运动的此起彼伏,使美国的道德教育及其文化性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唯科学主义盛行,挤压了道德教育存在空间。因而,这一阶段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性,而公民教育的理论、方法途径等方面则被极大地忽视了”[4]。由于缺少了道德教育的引导及其相应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致使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诸如吸毒、非婚生育、暴力犯罪等问题凸显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道德危机的美国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及其文化认同的必要性。虽然“道德滑坡”仍令人担忧,但美国开始重新审视道德教育,倡导新品格教育,特别是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通过文化认同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从而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美国文化传统,“所有文化群体都能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到道德行为的理性需要是溶于文化之中的,而价值、权利、责任和美德总要与文化内容相关联的[5]”。所以,在面对道德领域的问题时,美国公民教育强调要从诸如自由、平等、民主、道义责任等美国的传统价值中汲取营养,弘扬美国的历史文化。美国道德教育的文化认同彰显出鲜明的美国特色,它依靠文化的氛围、魅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以较好发挥。
(三)宗教教育中的文化认同
“宗教在美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有90%的人信奉宗教。”[6]“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通过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控制家庭生活进而控制国家。”[7]从政治控制视角来看,宗教教育是美国维护政治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培育公民道德意识的主要途径。美国十分强调公民的信教自由,他们绝不会赤裸裸地将宗教思想强加灌输给人们,而是将其构筑在极具神秘性和吸引力的宗教文化磐石上,并巧妙的形成一种宗教文化氛围,进而潜移默化地教育民众。比如,美国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宗教课程,详细介绍美国宗教的文化根源、发展历程;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常常给孩子们讲解《圣经》的神秘故事和宗教文化渊源。
创设浓厚的宗教教育文化氛围是美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他们还将这种氛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时,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他们身穿军官制服,在军队里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公共或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8]。美国非常重视宗教节日活动,如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等,以此来烘托一种宗教文化氛围和环境。同时,他们还运用影视、音乐等载体开展宗教教育,宣扬美国价值观。例如,主旋律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主角就是虔诚的基督徒,影片通过对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隐性宣扬美国精神,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依靠这种宗教教育的文化认同,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促进了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对于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的研究,并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失去深厚文化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精神性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正是厚重的文化沃壤,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并使之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一定的政治取向、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传授和灌输给广大民众,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靠生硬“灌输”与“填鸭式”教育,势必难以在人们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就要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感染力,从而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人们常常埋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魅力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认同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没有创设出兼具亲和力与渗透性的文化环境。因此,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使然,也是发挥其功能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与撇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否则就可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基础、空洞乏味,而应该懂得文化认同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价值,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色。
(二)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基础上汲取中西方文化精华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挥宣传主流价值观功能、展现自身魅力,必须坚持正确文化价值导向。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更好发挥其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引和动力,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与发展方向。在此前提下,要善于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发挥文化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中华文化以其厚重感而著称于世,它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具丰富性和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所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其建构在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石之上,彰显其厚重感。最后,我们还应具有开放的眼光和胸怀,积极吸收现代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通过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
(三)创设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
如何将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政治信念等巧妙传递和灌输给广大受众,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难题。生硬灌输、强制认同的教育方式受到人们的激烈批评,而且这种模式的现实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难题,必须摒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不能忽视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实质上,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可以起到有效的塑造和引导作用,能够提升人们的素养和品德。当前,创设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善于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它们的融合绝非二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简单的嫁接或移植,而是应在融合中形成一个共同体。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形式。只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因此,可以通过诸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种文化比赛、文化活动等形式来让大众亲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亲和性与感染力。
[1]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M].王观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18.
[2]费孝通.费孝通人生漫笔[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1:233.
[3]胡斌.态度改变视野中的情感作用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4(6):210-213.
[4]阮一帆,孙文沛.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1776—1976)[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1):52-59.
[5]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王邦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6.
[6]黄紫华,粟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7(6):246-249.
[7]H·S·康马杰.美国精神[M].南木,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49.
[8]刘澎.当代美国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责任编辑:杨 彧]
Cultural Identity in Ameri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ao Litao
The United States has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has made the value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ulture,creating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ming a unique modelofcivic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must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s theory,adhere to the socialist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eric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Identity
G410
A
1673-8616(2017)03-0114-06
2017-04-07
2016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2016M600301)、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资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16HZK012)
赵丽涛,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上海,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