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冲突及解决

2017-03-28 06:17马佰莲
创新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经济文化

■ 马佰莲

中国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冲突及解决

■ 马佰莲

科学文化系统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系统层次里,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经济文化对科学文化的作用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代我国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文化落后对科学文化发展产生的阻滞,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科学创新文化产生的制约,三是科学制度文化对经济文化的不适应性。若要实现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一是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二是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经济文化重构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文化;政治文化;以人为本

科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系统的发展,不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组织化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环境、科学政策以及包括智力资源在内的社会文化条件。但是,社会文化既可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阻碍它的发展。社会文化对于科学文化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科学知识的逻辑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文化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文化对于科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与变革对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与提高。

一、经济文化发展与科学文化的契合关系

科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文化的推动。从社会经济系统来看,科学和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反映经济需要的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科学史上来看,“科学是为了在将来获得收益而就当前的资源进行的独特的投资”[1]。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和技术是经济内生的。早在17世纪初,培根就提出了科学与技术“联姻”的思想,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够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因为科学与生产、技术与经济的联姻。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冲击并瓦解了封建社会封闭性的经济结构,从而建立了“经济—技术—经济”的加速循环机制,才使西方科学在经历中世纪长期停滞以后,以梦想不到的力量突然兴起[2]。默顿首次将科学文化的发展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兴起联系起来,他指出:“社会经济需要相当可观地影响了十七世纪英格兰科学家研究课题的选择,粗略地讲,差不多百分之三十到六十的当时的研究,似乎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种影响。”[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家整体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重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到90年代经济功能和精神价值并重,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逻辑。

但从科学系统本身来看,科学文化的发展是由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矛盾推动的,自主性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的自主性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文化因素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对科学文化的进化构成了严格控制。科学文化系统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是分层次的。不同的系统层次,经济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但是,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遵循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科学理论的内核发展较少受经济因素影响

近代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自发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高度概括化的概念框架”或称理论硬核,它是对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科学之核心的概念框架越高度发达,科学具有的独立性范围就越大”[4]。比如,苏联的“李森科事件”,人为地压制和排斥其他的遗传学研究而最终导致失败,表明科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在科学的自主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科学史上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科学中的大多数课题是由科学家根据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研究纲领的,科学的相对独立性是其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据1896—1960年世界自然科学重大科学成果统计,直接来自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4%,而由科学自身逻辑导致的选题占到了86%。”[5]现代科学革命及其发展日益走到了物质生产的前面,成为市场和技术的先导。20世纪60—80年代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主要是早期这些国家对基础科学有较大比例投入的结果[6]。

(二)技术和经济因素对具有一定理论成熟度的科学的重要影响

科学的加速发展离不开经济文化的推动,正如贝尔纳所说:“只有当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供思考的时候,科学才能充分发展。”[7]但是,经济因素对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科学内部逻辑发展的需要与经济需要的契合,经济规律不能取代科学规律。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发展模式分为前范式探索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或后范式阶段。其中,范式阶段的科学不受外部调控,科学系统认知结构的逻辑自身具有科学问题的自繁殖力,不断推动科学的深入发展。在后范式科学阶段,社会问题能够转换成研究路线,技术和市场因素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后范式阶段,科学理论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说,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这时引导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失效,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新的实际问题的出现[8]。正是在理论研究与应用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的过程中,理论得到有效验证,并且经常会发现和提出更多的新问题,促进科学原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换言之,经济因素或经济文化对处于成熟或变革中的科学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现今,科学的发展除少数纯研究主要依靠科学家的个人兴趣外,大量的基础研究往往以未来科学发展和未来技术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但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这一特点并没有否定科学内部自主发展的逻辑,科学对技术和市场的创新源泉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的。“从基础理论的发展到应用研究的规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它居于关键地位而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9]

综上所述,科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文化的强力推动,它要求科学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要求工程师和学者之间联姻。一句话,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需要形成良性互动。

二、当代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发展的不适应性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经济需要的物质生产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文化如果不能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展科学仅仅依靠拿来主义,便无法培育自己的科学事业和科学意识。如果没有培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研究,不仅难以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而且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也是低效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重要发起人之一的吴承洛先生就提出:“研究科学,必根据本国之事物;普及科学,必须有本国之科学材料。科学苟不自求发展,而永远随人后,则终于不能赶上,则终于落后,此发展科学之所以重要也。”[10]当时我国工业生产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工业的生产落后,在于缺乏科学的支撑。“中国需要工业化,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化。”[11]科学化运动先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科学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我国科学和工业生产的双双落后的问题。

(一)经济文化落后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阻滞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前,国家对科学事业实行了政府资助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科技决策上奉行“以任务带学科”和发动群众的战术,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工作者队伍,取得了像“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发现、大型计算机研制等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迅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整体实力。但是,由于当时国家政策的重心是政治竞争力和国防实力,忽视了科学研究与本土生产实践的结合,致使“我国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仍然十分薄弱”[12]。“文革”结束后,结束贫穷、渴望富裕的强烈愿望[13],揭开了社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农业经济到城市工商业,追求财富的增加似乎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进一步演变成片面追求经济总量GDP的增长模式。这种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特征的经济文化,推动中国经济GDP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人民生活平均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高产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它在带给我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故等生态危机和健康问题,以及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精神层面问题,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严重约束。另一方面,这种依靠生产要素“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排斥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化。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只有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或经济文化,才能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理念重塑没有到位,缺乏思想市场。经济文化可以推进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早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在对中国提出的十大忠告中指出:“中国没有理由比韩国、日本或美国缺少创意。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14]在罗纳德·哈里·科斯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功。同时,中国市场经济因缺乏思想市场而险象丛生,这个缺位已经构成中国发展面临最严重的瓶颈,主要表现为现有经济文化发展理念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相适合,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资源的分配及效率。例如,国企缺乏改革和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而私企有自主创新的动力但缺乏相应资源。由于经济文化理念的落后,导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的弊端和险象,诸如经济通胀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环境破坏问题,养老问题,等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创新文化的阻滞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推进的。”[15]这里所说的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于国内缺乏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缺失。

有人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表现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利益至上,忽视消费者权益;二是规避法定义务,在劳动关系层面漠视劳动者权益;三是道德失范,破坏良性经济秩序,部分国有企业忽视公共功能,对市场秩序造成损害;四是技术进步迟滞,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16]。例如,目前中国模具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各国之首,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我们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17]目前我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但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需要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每年用于采购这些产品的费用至少2亿美元。中国企业做一支笔的利润只有0.1元钱。另外,工业制造中的高端数控机床,医疗器械CT、DR的管球技术以及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等,也都主要依赖进口。由于中国大陆大多数企业因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受制于国外高端技术的控制,包括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内,国内企业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所得利润不过是血汗钱而已。从技术对外依存度上来看,“目前世界上20多个创新型国家的平均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我们国家超过50%”[18]。总之,我国目前仍然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我们取得了GDP的高速增长,但人均薪资收入占GDP的比例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是低效益的。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GDP总量追求为特征的经济文化渗透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必然妨碍技术进步。这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转变过来的重要原因。”[19]因此,经济文化落后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科研制度文化对经济文化的不适应性

长期以来,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国家科技资源配置行政化的双重制约和影响,高校和研究机构,特别是政府研究机构因得不到产业有效互动的激励,导致产、研、学结合不够紧密,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一方面,科技宏观管理普遍采取量化科研评价体系,把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文献指标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致使“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撑严重分离”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调查统计表明,以发明专利为例,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排名第一,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每年取得大量专利,但是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指高校认为该专利有转化价值)的比例仅为2.03%,中科院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比例只有8.7%。对比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高校专利被转让、许可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我国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不争的事实[20]。这说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不能对市场要求做出反应。例如,多年来,以试验发展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绝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资金,面向市场的技术性收入资金只有10%左右。以2014年为例,全国科研机构来自政府资金比例高达82%,企业资金的份额仅占3.2%,其他(自选项目)占12.3%①数据来源: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 Title.htm。。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技术性收入资金只有12%左右,体现了科研机构研究活动缺乏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动力的特点。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从众多知识创新成果中寻求新增长点,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从企业经费支出来看,201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研发(R&D)经费总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0.8%。犹有可言者,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R&D)经费支出比重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也不容乐观,仅占1.75%②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index.htm。。从企业R&D支出分类看,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支出高达97%,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仅占2.7%,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更是微乎其微,仅占0.1%。可见,我国企业和高校或研究机构分离现象严重,科学文化还远未能成为大众的文化,未能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契合要求有正常的市场秩序、健全的法制和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我国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中存在许多有待补充和完善的地方。要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不适应的状况,当务之急,应该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或经济文化,以及改革现有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制度。

三、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取向

(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

2011年,中国经济GDP占全球的份额达到8.4%,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中国以赶超发达国家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宣告结束,转向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科学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必须解决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方面,科技进步、科学文化发展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经济文化的相应变动;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文化影响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文化通过改变主体的价值观影响其创新行为;二是经济文化通过制度上的引导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机制。

有人称,21世纪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世纪。在新世纪里,“经济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为最终目的”[21]。即是说,适应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从以经济增长为重心的时代进入了经济与文化并行发展的时代,人民关心的目标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普遍关注文化。中共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结束贫穷、走向富裕是上个世纪后20年中国经济文化的核心理念,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构成21世纪中国经济文化新的核心理念。”[1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显现,经济文化重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公平、正义、公正、以人为本、可持续等,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以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014年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作为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源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2]。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改革过时的经济文化,必须实现从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文化,转向以人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文化。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3]。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有赖于建立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规则,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通过无意识的增进社会利益来最终实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24]。然而,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初期,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促成了“无商不奸”和“无奸不商”的市场文化。这是一种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诚信缺失的经济文化,或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一种异化了的经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也需要健康的市场精神。重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一方面政府要转变管理观念,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15];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坚持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文化或信用体系。在新形势下,市场主体应树立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通过为他人负责实现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也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它强调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关系。换句话说,市场主体应该以利他为出发点,而后实现自利,即通过创造利他价值而后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众多品牌企业的经营理念。

在当代全面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第一要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尺度。“自主创新是连接经济文化、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纽带”[16]。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既是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培育长远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做支撑,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也离不开先进的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经济文化新理念的重建。

(三)科学文化的变革有赖于经济文化的强力助推作用

科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首先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推动了近代科学文化的形成,科学文化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工业文明进步,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但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文化演变为一种赤裸裸的物质利益至上的文化。受这种经济文化所决定,近代科学是一种人学空场的科学,是人类尊严地站在科学之外的科学,科学自身之追求自由的目的意义被遮蔽起来,科学文化主要体现为一种工具理性主义的文化。

以理性为核心的科学,本质上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无法为一切社会后果和实践效应承担任何责任。有人称,“中国文化危机,本质是中国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引起的对整体文化的信心丧失”[25]。这说明建立在落后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科学文化不是全面的,理性主义也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需要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性的结合。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关注科学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越来越多,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文化正在逐渐显现,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环境生态、经济与福利、科技与人性,凡此等等,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说在18世纪至20世纪末,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表现为土地面积、自然资源、金钱货币以及人口,那么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其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26]。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提出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人力资本。他在《国家的真正财富——创建关怀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在后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是经济学家所谓的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人。而且,除非更加重视关怀和给予关怀,指望非关怀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发生变化不现实的。”[27]在理安·艾斯勒看来,未来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对人和自然更具关怀、更可持续、更和平、符合人类长远需求的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适应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在经济文化重构中,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并将竞争力和消费者权益作为未来经济文化的价值指向[13]。

[1]希拉·贾撒诺夫,杰拉尔德·马克尔,詹姆斯·彼得森.科学技术论手册[M].盛晓明,孟强,胡娟,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27.

[2]陈一放.从“经济—技术—经济”的循环加速机制看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兼探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5(7):19-23.

[3]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9.

[4]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8.

[5]赵红州.大科学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6.

[6]王耀德,陈家琪,黄文华.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0-91.

[7]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

[8]马佰莲.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9.

[9]马佰莲,曾国屏.“基莱问题”与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理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5):90-101.

[10]吴承洛.中国科学化运动之今昔[J].科学的中国,1933,1(7):7-8.

[11]顾毓珗.中国工业的发展与科学化运动[J].科学的中国,1933,2(3):2-5.

[12]马佰莲.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30-33.

[13]贾旭东.中国经济文化的重构[J].哲学研究,2007(3):102-108.

[14]佚名.经济学诺奖得主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EB/0L].(2015-11-24)[2017-01-17]. http://www.rmlt.com.cn/2015/1124/409559.shtml? bsh_bid=998913145.

[15]习近平.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N].宁波日报,2014-05-28(A6).

[16]李建民,张海伟.经济文化、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2(3):187-191.

[17]李华.造不出圆珠笔球珠“制笔大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EB/OL].(2016-01-25)[2017-01-23].http://cul.china.com.cn/cswh/2016-01/25/content_8542274.htm.

[18]吴宗杰,李建民.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5): 43-46.

[19]李建民,张海伟.经济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问题分析[J].新视野,2012(5):28-31.

[20]刘腾.中国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N].中国经营报,2015-05-25(A10).

[21]尹世杰.21世纪的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J].经济评论,1996(6):1-7.

[22]李文.人民要论: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6-02(7).

[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N].人民日报,2013-11-16(1).

[24]佚名.习近平的“两手论”[EB/OL].(2016-3-10)[2017-01-20].http://news.nen.com.cn/system/ 2016/03/10/018929866.shtml.

[25]季涛.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兼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1):91-100.

[26]李建民.经济文化的当代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7-12

[27]理安·艾斯勒.国家的真正财富——创建关怀经济学[M].高铦,汐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

[责任编辑:杨 彧]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Scientific Culture and Economic Culture and its Solution

Ma Bailian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culture has it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is hierarchical.On different levels of this system,the economic culture plays different determining roles.The impact of economic culture on scientific culture should abide by the logic of science development.There exist a series ofincompatible conflicts in oureconomic and cultural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construction,which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blocking effect of the backward economic cultu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ulture;the second is the hindering force of the lac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e;and the third is the non-adaptability of the scientific culture to economic cultur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economic culture,it is necessary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the first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the second is to strengthe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and the third is to grasp firmly the people-oriented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culture.

Scientific Culture;Political Culture;People-oriented

G301;F124

A

1673-8616(2017)03-0039-10

2017-02-27

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项目“中国科研诚信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12YJAZH089)

马佰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山东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科学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学拔牙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