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慧艺 李林香 吴清哲 班品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符慧艺 李林香 吴清哲 班品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本文主要探寻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通过多种渠道、相关案列来分析他们心理问题趋向,对其提出良好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以期促进健康优质人格的塑造、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
独立院校;心理素质
精英主义是中国大学的主流教育模式。但近几十年来,高等院校作为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受到了市场经济冲击,而独立院校作为这一经济体制下催生的产物,有着其独特性和普遍性。对此,在反思社会功利与个人理性之余,良性引导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心理行为转变有其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突出的心理问题在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显现,从而做出对自己生命、对家人不负责的行为偶有出现,因此可通过下面几个真实案例来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状况。案例如下:
案例1.
2009年12月29日,湖南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在宿舍里自杀身亡,据悉,他曾因患有精神忧郁症而休学一整年。
案例2.
2011年3月3日,福州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由于无法承受失恋的痛苦而自杀身亡。
案例3.
2017年3月7日,广西南宁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名男生因和父母沟通中不能达成共识,情绪过激,从宿舍楼5楼纵身跃下,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独立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两种家庭,一种是完全能支持高昂学费比较富裕的家庭,而另一种是难以承担高昂学费的普通家庭,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在独立院校特别显著,导致了学生在心理素质状况上有其独特性。但是作为90后这个大群体,当代大学生又有这个时代赋予的普遍性,尤其体现在生活上独立性差、强烈的自我实现欲、对自我意识的过分注重等。大学是一个大社会的小缩影,在这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够逐渐成长,形成对未来生活更有利的心理素养。但是极端事件却逐年上升,作为知识圣地的高校一次又一次的进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独立院校也在这种阴郁的笼罩之下。在高校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接受了较高的素质教育,大部分同学在道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上都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高度。但是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悄然的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使得我们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就业发展问题
独立院校的学生起点相对其他的高校学生来说比较低,在择业难度和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因素的制约,性别、身高、专业及社会背景等使得部分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现状,十分彷徨。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做不喜欢的工作,想符合兴趣又想专业对口,当现实与自身的期待产生落差难免会出现心理矛盾,随之而来就会有其他负面心理情绪的出现,焦虑、烦躁、无助等等。因而失去对前途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甚至产生避世和厌世等极端心理反应。在和我们的独立院校的部分大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惘,对职业方向不明确,在对好工作的向往和自我能力的否定中艰难徘徊。
(二)人际交往问题
在大学生当中总有那么一群难以融入集体的单独个体。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独立性,在和别人的沟通过程中存在障碍,交往的技巧和原则把握不当是目前独立院校部分大学生交往困难的表现。有的同学有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愿意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和集体活动隔绝,不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了更好的融入交际圈随着大众的观点,失去自我,把个人原则和兴趣抛在脑后,人云亦云,变得圆滑世故。也有一些同学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首位,首先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凌驾他人之上,造成同学之间情感的破裂。我们的身边就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我院心理老师提供的数据里,显示出进行心理咨询的同学中人际交往困难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女生在与大学舍友的关系处理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
(三)情感问题
爱情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更像是带刺的玫瑰,在独立院校中也是如此。不成熟的恋爱观,把对方和对未来的期许设想得太美好,如果出现状况,不懂怎么处理随之而来的问题,无法承受恋爱中的变故。也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男(女)朋友,对比之下产生落差,情绪低落、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卑也就此出现。当然更有的同学尝到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在饱受失恋的苦楚,因为情场失意,而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给学习、生活、工作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抑郁、轻生等严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很多同学也表示把恋爱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如上文案例中福州高校学生因失恋自杀。反观周围,我们身边的同学还有因为恋爱失败而出现各种过激的行为,有一位同学表示她因为恋爱的挫折而一个学年都没办法集中的做事,经常出现晚上失眠,上课分心,平时生活郁郁寡欢的情况,直至通过老师的疏导才慢慢恢复正常生活。
除了以上三种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以外独立院校学生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如: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习压力大,产生焦虑;适应能力差,对新事物有无力感和孤独感;经济负担的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
(一)社会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对人才需求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为了不失业,拼命的完善自我,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完善,劳动市场一直处在供过于求的紧张情势,就业市场低迷。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办学实施二、三本院校合并的方针,高校毕业人数每年都在不断上升,给就业市场造成越来越严峻的困扰,有些地方存在较严重的就业歧视,对独立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主要录用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这无疑加剧我们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在校的大学生心理埋下了阴影,从而引发消极的生活态度,久而久之心理问题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大学生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压力。据了解,各大高校大学生每年因就业压力大,选择自杀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可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网络的影响
21世纪处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机,网络发展越来越完善,很多大学生不愿走出校门面对现实世界而是选择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求满足感,通过暴力游戏来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归属感。所以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各种不良影响,比如:逃课、有暴力倾向、自我封闭、与社会现实脱节等。这种对网络的依赖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心理认知,沉迷于虚拟世界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的时光,毕业后只有迷茫和惶恐。而网购作为新兴的商业现象,因其方便快捷,物美价廉,足不出户、可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等特点,快速占领市场。尤其是部分在校的大学生,有攀比盲从的心理,喜欢追求新电子产品、高级化妆品和名牌衣服等,因此沉浸在网购的世界无法自拔,我们身边部分同学表示对自己很喜欢的东西,即便手上余额不足,也会选用网贷的方式提前消费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从而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这样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映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导师,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大学生心理观念的形成最主要的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消费观念,言行举止,文化程度等都将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不良心理因素的关键,所以一个家庭的素质高低以及思想开明程度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虽然勤俭观念依旧是我们提倡的消费理念,但是现在的消费理念已不单单是勤俭节约,而是消费倾向各有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存在太多诱惑,一个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
1.溺爱型的家庭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大多数这类家庭的长辈们对孩子过分宠溺,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是家庭的主导,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孩子在幼时对商品价值尚未有着明确的判断,如不及时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未来他们就可能会出现盲目追从,高消费,超额消费的情况。在大肆宠溺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对父母有着过分的依赖情怀,思想幼稚,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弱。
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行为直接映射出他们所处家庭的教育方式,特别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因为大多学生的家庭富裕,又多为独生子女,家中长辈过分迁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上动手能力差,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花费上无节制只追逐物质上的满足,存在这样心态的大学生再不及时调整未来将会成为“啃老族”中的一员。
2.棍棒型家庭教育
很多家庭还存在有“棍棒出天才”的观念,这类家长喜欢将自身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实行绝对教育,不会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自作主张的替他们规划好人生道路,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用棍棒来威胁他们。孩子的想法不被听取,长期的压抑他们会慢慢走向两种极端:逆来顺受,活在父母的规划的人生里。他们会压抑内心的想法,在父母的独裁下逐步丧失自我和失去自信,变得胆小怯懦,遇事不敢做决定,将自己的情绪积压在心里,容易患有心理疾病。叛逆,反其道而行之。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最容易走向极端,在长期的压制下会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欺软怕硬,“三观”扭曲,容易成为暴力主义者。
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的焦点,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作为家庭教育必须引以为鉴。
3.父爱或母爱缺失
家庭的破裂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无论缺失哪一方都会对他们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幼年时期便因种种原因缺失了父爱或是母爱的孩子,他们会因为家庭不完整而去与其他幸福的孩子对比,从而变得自卑自闭,极度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论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往往得不到满足,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强烈,比较依恋父亲或是母亲,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在得不到他人认可时会主动选择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流。
(三)自身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作为独生子女的氛围下,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培养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不容小觑。而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群体,他们有很多人都成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下,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个性更为独特鲜明,且在心理上对父母具有依赖性,对外渴望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独立院校学生的思维和其它高校学生一样活跃,好奇心也较为强烈,对很多事情都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并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
在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下,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他们大多都能较好地处理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然而也会有部分学生在处理自身心理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好,这样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随之引发心理疾病,这并不利于他们自身心理健康的成长。至独立院校学生自身产生负面心理因素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心理素质情况:
1.自身惰性成形
在独立院校,有很多作为独立子女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从小不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对家庭、父母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过着舒适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学里,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到独立的生活,但又很难找到可以依赖的人,因而懒惰的性格更容易形成,懒惰的性格使得他们不大能学会独立自主,有时会表现出拖延、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一旦自身惰性加重,则会使他们更容易发展成自暴自弃、自我堕落的人格,并进一步走上歧途。
2.虚荣攀比心理且不理性消费观
大多数独立院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富裕的家庭,这使得独立学院的攀比之风容易盛行,虚荣心理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过多的攀比虚荣心会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因嫉妒心理作祟,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进而可能还会引发严峻的刑事案件。在竞争欲与占有欲双重不良心理的驱使下,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会变得消极甚至有时价值观还会发生倾斜。有些大学生拥有错误的金钱消费观,甚至还通过借贷参与赌博,最后做出对自己对家人不负责任的事情来。独立院校的一些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能理智地做到依据自己自身实际情况来按需而入,节制消费,并且有时候还会毫无节制的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3.心理素质不高且心理承受能力差
如福州大学那位女学生由于失恋,无法承受失恋给她带来的痛苦情绪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做法表现出她心里承受能力差的状况。在平时,有些独立院校的学生会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挂科,亦或是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没能及时解决,还有些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沟通上出现困难,无法做到正确认识与处理感情上的事情,最终导致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又时常被一些生活细碎的小事所困扰着,自身承受能力差,加之人际交往方面不顺心等状况的出现,导致他们不能够对这些不良心理因素进行有效地梳理。由于自我引导能力不足,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时他们会处在一个情绪波动起伏大、内心脆弱的低谷期,他们需要尽快地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来加强自我引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社会经验不足且不能脚踏实地
由于独立院校学费成本高,独立院校的学生会容易对自己产生“高成本、高回报、高收获”的期望,但又因为其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尚未能够对待事物真正做到公正、客观、全面的判断,对社会、对未来期望过高的他们,常常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迷失自我,会因为薪酬比预想中的低,从而在期望与现实中反复挣扎,容易出现自我困扰、自我疑虑的心理问题,并且会对身为独立院校学生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怀疑,他们还会认为,自身起点低且不被受重视,就业尤为困难,因而倍感就业压力大。这种负面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压抑感。巨大的无力感、压抑感很容易造成他们对自身各方面的否定,对父母的愧疚感也随之加重,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5.自我意识突出且出现偏差
当今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由于受到多种多样思想、文化的冲击,独立院校学生的思想也渐渐趋向多元化,然而某些学生的思想素质会有悖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法律意识淡薄,而做出触犯法律的违法行为,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表现。而在独立院校里,有些学生会过多的考虑到眼前的自身利益,进而损害到他人的利益,甚至还存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淡薄等负面消极心理。
当今社会形势,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独立院校及至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心理现状来说调整、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浩大且持久的工程。作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笔者审视自身得出一些启示。
(一)从社会方面
完善就业结构,定期发布市场招聘信息,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各个用人单位也要客观看待求职生,抛弃重点院校学生优先录用的旧观念,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关技术人才;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减少就业上的歧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待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加大力度打击,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交流平台;在各大高校加大文化和素质心理培养的工程力度,宣传网贷的危害,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走出误区。
(二)从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培养孩子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心理状态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对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是必要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对于孩子,父母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多以朋友的身份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引导他们走向准确的道路,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将更多权利归还孩子,打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三)从自身方面
作为独立院校学生的我们,在面临一系列来由自身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时,要理智地调节好自身负面情绪,加强对不良心理的疏导,学会控制自身不良心理的影响,要加强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要形成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客观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端正自我。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也要在市场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作为独立院校学生不能因为独立院校头衔而失去信心,努力学习知识,多方面培养能力。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让科技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网络控制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抗压能力、情感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在“爱”和“溺爱”中找到平衡点。学校应该为我们开展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培养我们求知的欲望,激发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感,引导正确的人际交往。在社会上,国家也要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给予关注,特别在就业保障、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及教育与大政方针相接轨等方面。最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加强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约束力,加强意志品质,丰富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激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独立院校虽有异于其他高校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与其他院校相同的普遍性。很多方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也是值得社会信任的,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比如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环境的严峻、多种文化的冲击、科技革命的变革、政策的发展等因素,当代大学生在未来道路上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难免出现迷茫,从而引发了心理出现多样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要四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这个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完美接轨,日趋健康。
[1]何峻松.大学生自杀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2期.
[2]魏守宽.朱晓卓.汪元平.汪明.郑宝.查正权.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李海龙.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论文.[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146-146.
[4]黄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陶然.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研究报告.[J]科技视界,2015年31期.
[6]吴珊珊.戴雅玲.彭波.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年Z2期.
[7]王园园.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调查浅析.[J]中国培训,2016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