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医事件看新闻舆论场
——基于对“广州被砍医生陈仲伟”事件的思考

2017-03-28 05:45韩长玲吴双伶
传播与版权 2017年8期
关键词:医患舆论受众

韩长玲 吴双伶

从伤医事件看新闻舆论场
——基于对“广州被砍医生陈仲伟”事件的思考

韩长玲 吴双伶

从“魏则西事件”“徐州男子右肾丢失事件”到如今的“广州被砍医生陈仲伟”事件,舆论场一直处于混战中。“医患矛盾”一直是一个永不退场的话题,是近些年频繁出现的舆论爆发点,媒体对此进行大量报道。然而,媒体引爆的这个话题,与过去许多舆论事件不同,这次混战后果更严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混战的“受害者”。研究借助媒体对“广州被砍医生陈仲伟”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此次事件舆论场进行思考,寻求三方共赢出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报道框架;舆论场

“根据十年来的社会调查,医生、教师、政府官员和法律工作者的社会声望和职业信任度下降最为迅速。”以此观点为基础看待中国社会的医患关系问题,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视角。

“广州被砍伤医生陈仲伟”事件反映的是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道德冲突,其冲突被放大的一个原因是媒体报道框架的缺失,在对事件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将事件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加之之前报道的医患事件对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使得读者对医生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从而导致记者、医生、患者三者之间陷入舆论混战中。

一、事件回放

2016年5月5日17时20分许,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广州市东川路本院宿舍家中被25年前的病人持刀砍成重伤。当时,除了陈仲伟病情危殆,他的妻子也受到伤害。伤人者随后坠楼身亡。

一名参与手术的外科医生对同事称,陈主任身上最严重的刀伤在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两个裂口,加上肝脏、肠管几个裂口,医院专科医生正在全力救治。

5月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发布消息称,经过长达43个小时的抢救后,陈仲伟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中午12时39分去世,享年60岁。

二、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倾向

(一)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

框架是人们建构话语所使用的一种策略,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媒介通过自己的主要立场和倾向建构议程,受众通过媒体的建构来认识外部世界。

医患纠纷案例最近几年频频被新闻媒体报道。民众大多不是医患事件中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他们是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间接体验和感知医患矛盾。但对于该事件多数媒体执着于强调医生陈仲伟被嫌疑人砍伤后不治身亡,强调的关键词都是“医患矛盾激化”,对于事件背景的相关介绍并不详细,无形之中在弱化犯人的“精神病”性质。

(二)事件被报道后网友的态度

该事件被报道后,搜索新浪微博#广州伤医事件#话题,阅读1亿,讨论3.3万,以理性探讨为目的的分析较难得到认同。很多医生的情绪可以理解,毕竟事情刚刚发生,一时难以接受。但从微博话题下的评论区可以看到,大众的情绪并不理性,要么是悼念陈医生;要么是站在医者一方,批评记者无良;要么是现身说法,揭露遇到的医疗黑幕。

(三)医学界对于该事件报道后的反应

整体而言,这次议题扩散速度较慢,新浪微博议题#广州伤医事件#经多日发酵,并未能成功进入微博热点话题搜索排行榜。但相对媒体界,医学界对于此次报道事件的媒体口诛笔伐,尤其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发出哀告,宣布医生陈仲伟抢救无效去世,医生们的愤怒和悲痛情绪达到高潮,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医学生在悼念逝世的陈仲伟医生烛光追悼会现场诉说:“这两天的报纸头条为什么都是抨击医生的事情?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国民的愚昧,但是现在的记者他们用笔来陷害医生,他们根本就不是媒体人,他们根本就不叫做人。”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在其微信公众号接连发布《医生被砍30多刀不报道,却大肆宣扬医生偷患者肾脏,混账媒体人》《砍得好?你比真凶更灭绝人性》等文章,分别谴责媒体的不作为和辱骂医生的冷漠网民。

三、基于此次事件舆论场的思考

“广州医生陈仲伟被砍”事件是一个放大版的娱乐场,媒体在这个舆论场中制造各种喧嚣,网民与医生成为其“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狂欢之后,我们仍要对整件事进行冷静思考。

(一)媒体在此次事件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思考

1.刻意追求轰动效应,职业精神缺失。近年来,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其中进行报道,社会关注度也逐步增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某些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恶意夸大医疗事故,吸引受众眼球,使得民众在头脑中产生了认知偏差,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医生形象由过去白衣天使变成“利益之徒”,在医患关系问题上火上浇油。

在此事件查清楚之前,一些媒体刻意强调“一男子砍伤退休口腔医生陈仲伟,究其原因25年前,陈仲伟给一位男子治疗牙齿,如今牙齿变了色,男子索赔引起”,而忽视砍人男子患有精神病这一重要细节。通过来“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满足舆论眼球,而非理性的质疑,这无疑是引发医患矛盾升级的导火索,这也是媒体在进行医疗报道的通病。一些媒体人在没有完全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过度炒作,甚至在显著版面以耸人听闻的标题进行大写特写,用“标题党”的方式引起公众舆论,进一步恶化原已脆弱的医患关系。此后,媒体的竞相转载,在以后关于此类似事件上“放肆”报道,导致恶性循环,这也是媒体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

2.迎合所谓“弱者”视角,缺乏平衡报道。人天生会对“弱者”产生悲悯之情,站在弱者一方,指责强者的强势。媒体报道倾向上也同样如此。一些媒体人抓住受众心理这一特征,在新闻报道框架上,常常拿“弱者”作为报道主角,采用能够引起同情悲愤的叙事手法,忽略了正面议题的设置和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激发了公众对患者“悲情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医生的愤怒和不信任。媒体这样的报道手法,一味追求阅读率,在写作方法上没有考虑平衡各方利益,忽视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中引起的舆论风波,这种惯性化操作实在暗含着极大的危险。

(二)对网民在此次事件热议反应的受众心理思考

1.刻板印象严重,急于发泄情绪。受众在接收外部信息后,会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以个人对外界的认知来衡量和判断报道中的各类信息。由于受众不会也没有精力完全依靠自己亲身接触外部世界的体验,除与自己相关方面外,受众对于外部信息的获得大多依靠媒体来传达。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媾和媒体创造的“拟态环境”的氛围里在自己头脑中刻画对医生的形象。由于近年来医患报道的增多,媒体的负面多于正面报道,受众心理上对医患关系报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降低。尤其在急速的经济转型发展期,大众对于外部一切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在医疗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在触碰人们的神经末梢,愤怒、焦虑情绪不免会释放宣泄。

2.缺乏理性思考,盲目从众。《乌合之众》一书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编写的,他在此书中对于“群氓”心理有着精切描述。勒庞指出,由于受到了无意识的影响,群体会“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就像一个熟睡的人,“理性已被暂时悬置”,群体中的个人失去理性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受众在接收此事件信息后,并没有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反而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有些可能会加上自己先前的经验,进行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恶语相加。

四、结语

医患关系越来越成为一根绳上的死结。笔者看过许多专家对医患矛盾的原因进行过各种分析和探讨,提出过多种解决方案。但由于笔者的专业和水平有限的原因,在此不提出建议。

此次事件中,有两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一个是许多医生抢救陈仲伟医生的场面,手术台周边还围绕着许多医生,其传递的信息是:他们既在抢救同行,也在抢救自己。另一个场景是,很多医护人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楼前点燃蜡烛悼别陈医生,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抗议。然而,即使这样的“悲情牌”打出来,就可以解决问题吗?这样“悲情”效应除了增加人们的情绪困扰,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解决作用。

这件事被报道后出现两个极端:医学界纷纷指责媒体的“无良”与“冷漠”;而网民大多指责医生,甚至发声责骂医生。

现在的情况是,医者与记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声音传播不出来,批评与反驳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而且指责声音也越来越强,互不相让,互相说服不了对方。加上很多网民不帮忙反而添乱,这一事件的舆论场,结果是越来越糟,越来越混乱。

这次事件发生后就有传出医生愤然辞职的消息。这并不是“新闻”,每一次发生伤医事件后都有传出医生离开本职工作的声音,甚至许多为踏入社会的学医学生表示不会从事医生职业。但是,仔细一想,这样做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患者,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医者自己,一生中总会至少扮演一次患者的角色。所以,这一次的舆论混战,任何人都不是最后的“大赢家”,医生对媒体的指责,患者与医生之间脆弱的信任链条,以及三方在舆论场中愈演愈激化的矛盾,其造成的后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王者之道,医者、记者以及患者三方共赢的局面。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石慧敏.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1(36):46-47.

[4]崔慧莹.精神病患者砍死医生,让媒体来背锅是正义的么?[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9/08/29205028_557460556.shtml.

[5]梁再思.医者、记者、患者,最终都将是舆论混战的“受害者”[EB/OL].http://toutiao.com/i6282708498992071170/.

[作 者]韩长玲、吴双伶,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医患舆论受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