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7-03-28 04:11张亚玲
成功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学心理健康

张亚玲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张亚玲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

积极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作为消极心理学的对立,它不是强调一味地“事后控制”,也就是等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而是提倡以积极的心态激发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生活得更好,从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大学新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由于其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可能会出现环境应激、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失调、恋爱与性心理困惑等种种问题,因此,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是人生的一场修炼,是未来的重要起航。大学新生,作为一群刚从“寒窗苦读”的高中压迫式状态下走出来的孩子,突然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状态,往往会出现各种困扰,如价值观的选择波动,自我意识的缺乏,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的经常出现等,此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传统上,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要么是只注重新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而忽视从根源上关注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么是只进行“事后的控制”,如主要关注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对新生的积极心态的引领。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主要关注人的积极潜力和优良品德的一门学科,提倡以积极的心态激发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生活得更好,从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提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激发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它提倡对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看待,使用开放而不是封闭,欣赏而不是厌恶的眼光。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和强调诸如快乐感、满足感及幸福感等人类的积极情绪;第二,关注和强调诸如三观、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变化;第三,关注和强调诸如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人生的一场修炼,是未来的重要起航。大学新生,作为一群刚从“寒窗苦读”的高中压迫式状态下走出来的孩子,又将面临种种严峻的考验,如生活环境的改变,要远离生长十几年的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如人际关系的改变,要适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舍友,如学习习惯的转换,要从高中的“严格管理,步步紧盯”到大学的“散养式管理”。而目前的90后大学新生,又和以往得80后又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普遍比较早熟、往往以自我中心、个性张扬而又叛逆。因此,当90后的个性遇上大学的种种考验,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凸显,一些心理问题就将出现。

1.环境应激问题

环境应激问题,也就是“水土不服”,这类问题在大学新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也最为突出。远离家乡和父母,从个人的生活步入大学的集体生活,面临的将会是多门学科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强中自有强中手、人才济济的竞争压力,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压力。所有这些都会给大学新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但环境应激有一定的限度,就像气球吹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一样,人对环境的应激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问题,如失眠、焦躁、抑郁、孤独、食欲不振,甚至更严重的会出现神经衰弱。

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中,人际交往技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未来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大学作为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其中的人也是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性格、个性以及生活习惯,受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障碍,如社交恐惧症、自闭、自卑等。久而久之,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感觉被这个社会抛弃、孤独郁闷、抑郁等,进而不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自我认知失调

在步入大学之前,我们都有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梦,从高考的大军中我们通过努力考入了如今的大学,我们往往经历了各种教师宠、父母爱,从而心理膨胀,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当我们踌躇满志踏入校园,你会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在人才济济的人群中,你是那么渺小、如一粒尘埃,对这种现状你往往不能接受,从而心理会产生失衡,你开始怀疑自己,感觉自己很笨,你开始消沉,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大学也失去兴趣,对未来感觉很迷茫,开始陷入无边的焦虑之中。

4.恋爱与性心理困惑

步入大学,步入成年,在这个阶段,大学新生的生理发育也进入了青春期,他们开始对性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渴望接触异性,渴望谈恋爱。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于情感还不能做到理智驾驭,因此经常会出现恋爱受挫。恋爱受挫后往往会打消他们的自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异,如和异性交往会出现困难,单相思而不敢说出口,失恋的痛苦,多角恋等。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模式

对于大学新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很多高校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纷纷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在对当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要么是只注重新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而忽视从根源上关注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么是只进行“事后的控制”,如主要关注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对新生的积极心态的引领。具体表现为消极心理学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地位。在研究上,喜欢关注大学新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矫正办法以及对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危机干预;在实践上,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围绕着咨询室、危机干预、心理讲座而展开,而没有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拓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它更强调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人性的消极面。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把积极心理学注入其心理健康中,更能让其看到自己身上积极的力量,如自身的美德和自身的优点,从而引导他们建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摒弃原先对人性的消极认识,更多地关注人性的积极一面,进而把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使用开放而不是封闭,欣赏而不是厌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着力探索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人格品质的发展途径,进而为学生们的潜能挖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实践角度上分析,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着要懂得变,化消极为积极,化咨询为主为全面引导,要着力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高校新生去爱、去包容、去接纳,充分体验人生和大学生活,最终实现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预防的目的。

(二)建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现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走过场,或者是比较孤立,而没能与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等结合起来,所以效果不尽人意。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对于积极的组织系统的构建,倡导将孤立、割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为综合性的、整合性的、多元的积极方式。此外,积极心理学不但适用于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适用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中。这里,我们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一条四位一体的综合之路,这四位分别是: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其中主阵地是课堂,载体则是学生、家庭以及社区。一体则强调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即为学生服务。通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更多地从幸福、快乐、希望、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新生发挥自身潜能、激荡青春,进而使他们在适应大学新环境的同时,更加快乐、幸福、积极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生活中,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温暖、轻松、舒适,要避免一些打架、斗殴等负面现象的发生。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心理健康专栏,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健康网页,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形式定期积极宣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营造一种积极的和谐氛围,为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针对性指导。第二,积极鼓励大学新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社团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活,拓宽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减少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同时,通过社团生活的融入,也能让大学新生找到自信和自我,对于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最后,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种趣味性、丰富性、知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在讲座和辅导活动中,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得到普及。此外,可以巧妙使用角色扮演、集体演讲、心理拓展训练等形式增加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

(四)实施积极的大学新生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咨询是心理干预的常见策略,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咨询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在高校中,一般都会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来访,进而解决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相关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新生树立积极的心理,不妨在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潜力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秉持平等信任的原则,敞开心扉,尽情畅谈。作为心理教师来说,一定要对来访的学生尊重,不要存有偏见或者歧视心理。同时,在言谈中,要多提及学生积极的一面,少提及其消极的一面,这样的话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要多用赞美与鼓励之词,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在沟通渠道方面,要综合运用面对面咨询、微信咨询、QQ咨询、E-mail、电话等多种形式,从最大程度上方便学生的咨询和来访。

(五)建立积极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量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测量,即使有进行测量的,也只是消极的测量,也就是主要对负面情绪的测量,如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这些从严格的意义上都不能算做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因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关注的不仅仅是负面情绪,正面情绪还应包括在里面。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高校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更多地关注诸如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应在大学新生的负面情绪上投入过多关注。也就是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量应更多关注和刻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测量技术,能够比较客观的筛选、评估和判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测试者的积极反应,进一步推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大学新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建立积极的认知,正确地悦纳自我

大学新生,作为一群刚从“寒窗苦读”的高中压迫式状态下走出来的孩子,又将面临种种严峻的考验,如生活环境的改变,要远离生长十几年的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如人际关系的改变,要适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舍友,如学习习惯的转换,要从高中的“严格管理,步步紧盯”到大学的“散养式管理”。那么在新的环境中,大学新生又该如何生存与发展呢?

第一,化感性为理性,正确认知。这里的正确认知首先是指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也就是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其次是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再者是使“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选择”保持一致,从而有助于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二,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要能正确认知自身的积极品质,悦纳自我。所谓悦纳自我,顾名思义,也就是接纳自己并喜欢自己,体会独特的自我,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自我成就感、幸福感、愉悦感和价值感。第三,正确对待得与失,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鱼与熊掌兼得”的心理,要懂得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2.培养积极的情绪,快乐地进行交往

情绪不同于情感,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素质中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意志、行为乃至个性心理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也关乎着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成长,甚至有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新生,作为一群刚从“寒窗苦读”的高中压迫式状态下走出来的孩子,突然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状态,往往会出现各种困扰,如价值观的选择波动,自我意识的缺乏,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的经常出现等,此时,若不加以重视,及时疏导、控制和调适,则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大学新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大学新生也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要懂得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变得更好,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不加管控,任由发展,则可能使自己走向迷茫、消沉乃至堕落。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主动做情绪的主人,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多的是,大学新生还要在成就感的体验、幸福感的体验、美感的体验等积极体验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生活氛围变得更加愉快,心境更加平和。

3.确立合理的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

作为大学新生,要学会目标管理,而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则生活就如白水,将会毫无味道。体现在大学生活中,则是空虚、无聊和松懈心理。相反,如果一个人树立了合理的、正确的目标,那他的生活将会充满活力和动力,学习将会有热情,生活将会很充实。大学新生应该及早确立合理科学的人生目标,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努力奋斗。积极行动可以摆脱孤独、空虚、苦闷的心境,使人充实和愉快。积极行动,意味着我们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学校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心理的健康,享受快乐的人生。

[1]刘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镇江高专学报,2010,(01):64-67.

[2]平延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55-56.

[3]邱丽卿.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企业导报,2012,(18):224-225.

[4]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9-63.

[5]杨晓梅,孟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4):178-182.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