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特色的培养人才思想

2017-03-28 01:55:51杨良初
财政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国有资产分配

杨良初

许毅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财政理论大家,同时,许毅更是一名财经领域的教育家,他的培养人才思想对财政科学研究所(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乃至全国财政系统财经教育影响巨大。

一、培养高层次财经人才是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第一要务

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当时正处我国结束十年文革,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教育,教育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时期。财科所刚刚恢复,许毅敏锐地觉察到财政科研工作的恢复发展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许毅受财政部党组的委托恢复科研所,可是科研所恢复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科研人才的严重不足,于是,许毅把原来科研所疏散到全国各地的老科研人员重新集结起来,并从部里业务司局借调部分业务骨干充实到科研队伍中。但是,仍然面临全国财政系统的人才严重不足问题。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科研所自己培养人才。记得财科所成立时,毛主席曾说过:科研所要多培养几个硕士、博士。许毅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教导,在他的主导和推动下,财科所在国家部委机关中第一个成立了研究生部,第一批培养出自己的硕士和博士。1978年科研所开始招收第一批财政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招收第一批财政与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是国家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及其他部委研究所均未成立研究生培养机构和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许毅在培养高层次财经人才方面、开展财政会计研究生教育方面独具慧眼,独树一帜。

二、财经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许毅认为,财科所培养人才,应区别于其他高校,必须发挥自身擅长财政政策研究和贴近财政实践的优势,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他特别注重发挥财科所作为部门研究机构的长处,请较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和财政部各司局业务骨干作为研究生部的任课老师和论文导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财政部最新政策信息作为研究生授课内容,使研究生得到一般院校无法及时得到的国家大政方针与政策信息等理论政策热点知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政策热点、财政实践工作中难点捕捉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帮助研究生部公共课程聘请院校的师资担任授课老师,解决某些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许毅对研究生部的教学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倾注了极大热情,经常找所领导和研究生部领导商议研究生部学生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问题,邀请财政经济理论与实践专家给研究生授课,给学生讲授经济财政热点问题。在许毅的带动下,除了课程内容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外,还表现在论文选题坚持以当时财政经济热点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无论现状问题分析,还是提出的政策建议,都围绕现实财经问题展开。既加深了学生对财经热点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也为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做好了知识储备。后来的几任所长沿袭了这一传统,使财科所研究生培养始终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在许毅的推动下,研究生部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引领学科建设。首先教会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和分析中国现实财经问题。这是许毅长期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在各种研究论文中喜欢引用马克思原著中的某段论述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且有些对财经问题有专门论述的语言多次引用,许多学者评价许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当时,在国内各大学普遍学西方经济学的热潮下,研究生部仍然秉承许毅倡导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课程和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作为必修课程,在财政学的教学中注意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研究财政热点问题,同时也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形成中西合璧的财政理论与政策教学体系。许毅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国现实财经问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重大转折时期,许毅总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现实财经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在理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主张将这些科研成果直接作为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内容。科研所其他老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也秉承了许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思考中国现实财经问题的做法。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成为了研究生部教学的鲜明特色。

注重调查研究也是财科所培养研究生的一大特点。许毅从成立研究生部以后,就特别注意利用贴近实践部门的优势,要求研究生重视调查研究。无论主政科研所期间,还是退居二线之后,许毅一直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问题既有财政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也有自己思考的理论政策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解开自己的疑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许毅每次去调研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或所内研究人员,从调查提纲和调研中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提问,许毅都是耐心细致指导,跟着他调研的研究生都反映许毅提出的问题比他们深刻许多,每次起草调研报告都是许毅亲自参与和指点,反复修改。许毅要求科研所的研究生必须挤出时间,与导师一起实习调研,学会独立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写作。这样既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言传身教,增进彼此了解,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调查研究的能力。有的研究生开始不太适应这种做法,把调研看成额外负担,但经过调研实践,尝到了甜头,认识到调研与实习是提高研究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最好方法。正是因为注重研究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财科所毕业生到工作单位以后能较快进入角色,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优于院校毕业的研究生。

三、财经人才培养应注重拓宽宏观视野

许毅身为著名财经理论家,总是以宏观视角,从经济财政整体入手,对一些重大财经理论与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敏锐的眼光、辩证的思维、高屋建瓴的分析,总能给决策者和研究者带来深刻启迪。他指导的研究生,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大都能融他的思想于理论研究及论文写作之中,选择一些重大财经问题作为论文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较有深度的思考与建议,受到学界同行的肯定与赞赏。

鲁昕1991年考取许毅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论文《准预算管理论》以许毅的广义财政论为理论基础,针对当时国家可调用的财力在社会财力增长背景下逐年下降、财政供给不足而缺乏有效解决办法、预算外财力规模浩大而财政却没有动员能力、国家需要解决结构问题却没有支付能力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提出从分配入手,用预算管理方式对预算外资金进行规范管理,以增加财政供给总量规模和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支付能力,进而解决结构性矛盾。许毅在为《准预算管理论》所作的序中评价道:“我作为她的导师,对于她运用马列主义经济理论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问题的能力是感到很满意的,也是我们培养方向在她身上的具体表现。”第一,运用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了大生产大分配的思想。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广义大分配,从分配的对象范围看,必须是全社会财力的分配;从分配主体层次看,必须是宏观层次的国家主体的分配;从分配政策效益优化看,是以提高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为基点的分配。第二,根据大生产大分配的思想,提出财政分配应该提高组织动员全社会财力的能力,而不能仅限于税收收入。财政分配是国家组织动员资源用于经济结构建设、破解结构性矛盾的主导性手段。解决结构性矛盾,必须走出就预算论预算的狭隘理财领域,提高财政组织动员全社会财力的能力。论文通过对当时社会财力运行变化状况的分析,提出增加财政供给规模最现实的途径是对当时大幅增长的预算外资金实施准预算管理。第三,第一次提出非税收入的理念与思想。论文第一次提出准预算财力的概念。准预算财力与预算外财力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准预算财力是凭借政府职能而取得的职能性收入,是从收入属性上来界定的;而预算外财力是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是从资金管理方式上来界定的。2004年,财政部首次界定了非税收入的概念,准预算财力这一概念抓住了非税收入最重要的属性,即凭借政府职能而取得,在实质上与非税收入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与概念,但比官方正式提法早了近十年。第四,《准预算管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结构性矛盾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我国经济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例如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产业升级速度缓慢等等,根本原因仍然是“大生产、小分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生产方式已经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但分配方式还是与大生产不适应的“小分配”。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提出,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管理,这些新提法都体现了大生产大分配的思想。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离不开分配改革的配合。解决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仍然要按照大生产大分配的思路来指导分配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组织动员全社会财力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范一飞从事金融工作多年,曾担任建设银行副行长和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副行长虽没有正式进入许毅师门,但最初是由许毅老师推荐到财科所工作和学习,师生之谊颇深,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中也曾多次受教于许毅老师。他在借调财科所工作期间就在《经济日报》《财贸经济》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后来他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经济学家陈共教授的经济学博士,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分析》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专著,为后来相关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该论文从三方面分析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问题。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国民收入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做了较深入的论述。《资本论》关于国民收入及其分配问题的理论是全文研究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我国对国民收入内涵的界定沿袭了MPS核算体系对国民收入及分配流程的认识,把国民收入等同于社会净产值,即社会总产值减去生产性物耗余下的净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V)和社会纯收入(M)。对国民收入的计量采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这种没有考虑日益扩大的服务活动增加的净产值、核算实物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缺陷。MPS强调产品和收入的物质性,反映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国民收入,具有局限性。SNA体系把国民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包括全社会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显然,后者的计量更加全面和科学。二是深入剖析了国民收入流程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流程也就是形成一定分配格局的过程,分配格局是收入分配经历一定程序后的结果。从宏观角度看,再分配是政府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能动、最有效的手段,直接决定政府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收入分配规模格局仅指居民部门内部各子部门、家庭、个人收入多寡的对比状况,归结为居民之间收入差别与平等问题。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各主体凭借掌握要素和投入要素的多少和所起作用大小取得收入所形成的分配格局,政府取得税收除外。要素所有权制度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要素收入功能分配比例只有在经济增长动态运动中得以确立,收入规模格局演变呈倒U形状,影响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高低,社会制度及具体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也是现实的决定因素。三是具体分析了我国主体收入格局与功能收入格局及进一步调整的思路。我国主体收入格局是,政府以双重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即作为政权组织以非物质生产者身份的“局外人”参与再分配,同时作为生产资料总所有者身份参与生产企业的初次分配,体现社会主义财政的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向居民部门倾斜。影响主体收入格局变化的原因有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因素,也有体制变革的因素。判断主体收入格局合理的标准包括是否推动产业结构转换、是否激励经济效率提高、是否推进经济体制转轨和促进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形成竞争性财产、土地、资源、技术等非劳动要素配置体系创造了条件,是要素价格合理化的重要前提;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和调控方式的转变,为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规则定价创造了条件。为此,要放开初次分配,管住再分配;调整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硬化约束机制,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纵观全文,《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分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及计量方法研究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深刻揭示了国民收入分配规模、结构及隐藏其背后的分配关系;从主体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两个维度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十余年内的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和格局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准确判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特别是较早提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参与收入分配的观点以及政府如何调控收入分配的政策思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王子林是较早跟随许毅研究我国国有资产问题的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国有资产论》是国内较早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论文共分三篇,上篇论述了社会主义国有制的规定性。中国未经资本主义全面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两声炮响”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前途,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入侵,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十月革命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我们选择后发展式社会主义道路,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选择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建立全民所有制主导地位,创立社会主义制度条件,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国有企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国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全民所有制必然采取国有制的形式,使国有资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国有制在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国有制是发展社会化商品经济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力量。在中篇“社会主义国有资产机制”中,论文论述了国有资产人格化,国有资产部门对国有企业具有所有权,企业具有经营权,个人通过参股和劳动参与国有资产管理。健全社会民主、导向竞争机制、强化责任和动力机制,规范国有资产运行主体的行为。下篇“社会主义国有资产运行”,以九章的篇幅论述国有资产运行,在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方式及管理体系中,论述了所有权职能与宏观调控职能的关系、所有权行政管理与商务管理相对分离等问题;国有资产形成及其所有权界定;股份制在国有资产配置中的运用;国有资产整体处置;国有资产重组的政策导向及其分类治理;国有资产保全与制度建设;国有资产收益及再投资;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国有资产运行的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体现了作者对国有资产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对国有资产运行问题透彻分析,其中许多问题的分析结论被后来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采用或作为政策参考。

此外,余爱水的《军事与经济互动论》、高坚的《国债论》、傅继军的《经济结构与分配政策》、吴方伟的《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陈冬红的《资源配置论》、隆武华的《外债论》、杨良初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基金管理探析》、黄瑞新的《国防财政论》、彭龙运的《财政管理信息化研究》等,从不同角度对宏观经济运行中、财政理论与政策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有的论文对当时理论界争论较激烈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和回答,有的论文被当时财政部与国家有关部委用作相关政策参考。

四、财科所要在培养高层次财经人才上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许毅认为,财科所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应为全国财政系统做出表率和示范,成为全国财经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事实证明,在许毅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影响下,财科所对全国的财政科研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许毅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财政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关心中国财经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总体上看,他直接培养及深受他的思想理论影响的财经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他亲自授课和辅导论文的硕士、博士不下50人,这些人对许毅的研究方法、学术著作、学术思想大都有深刻的理解,有的还有创新。二是从研究生部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人虽然没有得到许毅面授,但通过上课、学习许毅的学术著作等途径,深受许毅学术思想的影响。截至2016年12月31日,财科院已授学位总数为3548个,其中博士学位695个、硕士学位2853个。财科院培养的硕士、博士许多成为了我国财政系统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多名博士成为部委领导,有的成为财政、税收、会计等领域的著名专家,有的担任国有金融、证券、大中型企业的领导,成为人中翘楚。三是通过在国家部委、全国各地调研和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以及许毅学术著作的学习,受到他影响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国有资产分配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7期)2016-11-12 03:48:39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38期)2016-06-12 12:51:42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