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7-03-28 02:54李天姿王宏波杨建科
理论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欠发达王家集体经济

□李天姿,王宏波,杨建科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新型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李天姿1,王宏波1,杨建科2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新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陕西省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新型集体经济的作用模式和效用说明:在个体能力与市场进入门槛不对等矛盾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持续有力资金支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家庭、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是支撑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其中,新型集体经济是理顺多种经济成分关系,做大村域经济蛋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经济形态。它在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具有优势作用。

新型集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1]。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支持家庭经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建设难题的重要路径。

1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013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中西部地区的1.4倍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中西部地区的1.4-1.8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城乡差异,中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占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92%,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占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26%(见表1),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成为补齐发展短板的重中之重。

表1:2009-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

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有如下几个表现:一是农业、种植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生产基本靠人力畜力完成,机械化程度低。虽然部分村庄开始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工商业,但整体呈现“小、散、软”状态,难成规模;二是农民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薄弱,一般不具备个体投资的经济实力,务农和外出打工依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青壮劳力“外流”现象突出,农村空心化趋势明显;三是市场体系整体发展不足,土地确权、土地抵押、土地流转尚不规范,农民生产性融资困难,民间投机借贷、非法集资泛滥。这样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迈入小康社会,必须促进地方劳动力就地就业的区域转化速度,推动市场体系特别是市场主体发育。

1.1 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进程中个体农户能力与市场进入门槛不对等矛盾突出

一般认为,市场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年持续增长。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生产”弊端与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上主要表现为普通个体农户经济实力与市场进入门槛的不对等现象。为了论证这一点,我们通过盈亏平衡分析模型(见图1)进行说明。

据图所示,S为销售收入,C为总成本(分为固定总成本CU和可变总成本CF),Q为产销量。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当S=C时,销售收入和总成本持平,生产达到盈亏平衡点(BEP),这时产量Q0为临界产量,个体农户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只有当S>C,Q>Q0,进入盈亏平衡点以后时农民才能获得盈利。根据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可以看到,个体进入市场且获得利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独立承担生产前期成本(包括固定总成本和部分可变总成本)和实现规模效应(销售量超过临界产量Q0)。

图1: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然而,在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合格市场主体较为欠缺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通个体农户要实现这两个条件较为困难。一方面,个体农户独立承担生产前期成本压力较大。以大棚种植为例,按照市场平均价格计算,从大棚建造(每亩3 000-20 000元)、种苗培养到施肥灌水(每亩2 000-3 000元),蔬菜大棚的初期固定成本在6 000-30 000元/亩之间(排除人工费用)。然而,2014年我国西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却只有6 833.3元,再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即使按大棚的最低成本计算,个体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依然不足。这就说明了很多普通农户不能进入市场的原因:其经济能力处于盈亏平衡点之前,没有足够的预付资本承担前期成本。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背景下形成规模效应较为困难。如图所示,当产品销量达到临界产量Q0时,成本与收入持平,而当产品销量持续扩大时,每一单位产品成本随之下降,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且大于可变成本增幅,企业获得盈利,这就是规模效应。但是,在现实的生产中,个体的劳动生产率毕竟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小农经济式的产品生产不足以满足卖方市场的规模化需求。

1.2 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撑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可见,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不仅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更要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责任。

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农村进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类:一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二是农村能人慈善捐助,三是村民集资,四是集体经济积累。但是,目前这四类资金来源总体显现出“有力难持续”“持续却乏力”的状态。具体来说,前两种方式属于“等靠要”的外力拉动型方式,投入大、见效快、操作简单,但在平均投入水平和持续性上存在问题。以中央转移支付为例,当前中央财政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主要通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以下)给予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虽然近年来国家扶贫力度不断加大,“2010-2012年,中央财政在安排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①综合扶贫投入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一般性转移支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其他(水库移民、彩票公益金)等七个方面。分别为1 618亿元、2 272亿元和2 996亿元”②数据来源:财政部农业司统计数据。,但仍只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总投入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央财政负担不足2%”[3]。可见,要想实现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覆盖,国家势必要将中央财政支持农村扶贫转变为支持农村发展,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到转变时机,勉强执行无疑将大幅增加财政负担,难以长期维系。而依赖农村能人慈善捐助的手段本身就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控性,因此,这两种方式整体表现为“有力难持续”。后两种方式都是内力驱动型方式,虽然可以实现长期、持续的供给,但“村民集资”往往会因村民经济能力弱、无力支付,从而产生“搭便车”心态,难以落地;虽然集体经济具有支撑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潜力,但由于广大农村长期以来重“分”轻“统”,甚至只“分”不“统”,出现了“经营权向农作大户集中建设大资本农场”,“集体资产逐步运作为个体资产”等弱化、虚化集体经济的苗头,集体经济整体发展不良,表现“持续却乏力”。

1.3 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的关键

家庭经济、私营经济是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基本形态。两者都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经营者和所有者占有和支配,加之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形式。但由于效率导向的市场竞争易于产生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家庭经济和私营经济主体自身缺乏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积极性和相应能力,而且普通农民个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欠缺,特别是农村弱势、特殊群体缺乏生活保障,因此需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是农村市场的新型主体。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既坚持了集体经济的原则,又有效地运用了市场机制;既能支持家庭经济发展,又能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健康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不仅能为私营经济、家庭经营走向市场提供平台和依托,提升私营经济、家庭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积累促进社会事业建设,增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是理顺欠发达地区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集体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体经济,主要在于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机结合。计划经济时期,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传统集体经济虽然体现了共同占有,但生产要素不能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更不能有效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实现普遍的共同富裕,却带来了“共同贫穷”,而新型集体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整合乡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全体村民谋福利。虽然理论上新型集体经济与传统集体经济区别明显,但仍有不少人认为集体经济就是“大锅饭”,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历史的倒退。然而,经济发展的向度、程度、速度是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集体经济作为一种典型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作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作用于市场经济体制。部分人往往只停留在对传统集体经济模式及其遗留思想的历史批判上,却对集体经济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积极作用和实现形式缺少认识和研究,制约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2 欠发达地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解析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王家砭村始终坚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当前,王家砭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 000多人,2015年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5亿,村级资产达3 6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 600元(是全国的1.63倍,陕西省的2.12倍),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在全国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1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支持家庭、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形成混合经济格局

王家砭村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集体经济,在全国农村推行"大包干"情况下,王家砭村只推进到土地分产到户,却仍然坚持和保留发展集体企业。到2015年底,村办集体企业发展到8家,实现年产值9 000万元,年均上缴村集体100余万元,共吸纳劳动力430人。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王家砭村还依靠集体经济,支持家庭经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建设混合型经济。

一是“集体搭台家庭唱戏”,促进集体经济与家庭经营融合发展。由于受到来自成本、信誉、规模、信息等方面的限制,个体家庭缺乏独立进入市场的竞争力,而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将个体家庭打包为集体企业则有效消解了这一困境。王家砭村集体经济与家庭经营结合发展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其奶牛合作社“集体搭台个人唱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集体经济为家庭经营承担收益前成本。王家砭村委会以集体积累为依托,一次性投资1 000余万元,建立起占地100亩的现代化奶牛饲养基地和饲料库房、挤奶厅、宿办楼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个人只需要象征性上缴每头牛每月10元费用就可以利用这些设施进行经营。另一方面,集体组织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效应。目前,王家砭奶牛厂存栏奶牛300余头,养殖户55户,养殖园区已实现规模化养殖,并与银桥乳业形成了合作关系。正是集体经济的力量,承担了农民个体经营在盈亏平衡点前的前期成本,同时放大了规模经营的效应。

二是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助推家庭经营与私营经济协调建设。家庭经营与私营经济的协调建设主要体现在秦峰建材厂、鑫源陶瓷公司等私营企业发展上,这主要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村集体牵线,将部分农民家庭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私营企业,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约定出租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承租企业按年度给予村集体和村民管理费及租金。目前,王家砭村实现土地流转300亩,每亩租金500-1 500元,盘活了土地效能。

2.2 合理的管理方式是新型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王家砭村集体经济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主要在于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村民监督”的经营管理机制。为了解决传统集体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权责利不清,负盈不负亏,富了和尚穷了庙的弊端,王家砭村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了村办企业“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村民监督”的经营管理机制。每年由村集体和村办企业承包人确定经营目标,签订“目标任务书”,保证每年上缴村集体利润额度。同时,把企业财务公开作为村委公开的重要内容,通过清查小组、监督小组,实现村民对村办企业的有效监督。在对承包人的选择上,村党委和村民委员会把办事公道、为人正派,有经营头脑和管理才能、群众认可的能人确定为承包人。

二是实行“利润导向超额上缴三三分配”的绩效考核机制。王家砭村对村办企业通过“定产量、定收入、定利润”,实行以基础考核、超额分成、未完成指标罢免为内容的目标管理制度。具体运行上,由村党委根据各个村办企业的经营情况制定每年上缴收益额,一定五年不变;对企业每年超额完成的利润,三分之一留企业发展生产,三分之一奖励企业领导班子,三分之一上缴村集体。

三是实行“按劳分配奖金激励差额适度”的收益分配机制。对企业职工,实行“计件和计时相结合”的工资发放办法,平均月收入为2 000-3 000元;对企业管理干部实行“基本工资+奖金”,其中奖金的分配依照企业每年利润超额上缴部分的30%,按贡献大小分配给管理人员群体,平均月收入为4 000-6 500元。企业管理人员年收入在5-8万左右,职工年收入在3-4万左右,企业管理人员年收入为职工的1.25-2.67倍之间,收入差距基本合理。

四是“集体统筹统一支配村民共享”的集体积累分享机制。王家砭村年均集体经济收益达100多万元,对于这些集体财富的使用,王家砭村并没有走传统的村民分红路子,而是由村集体统筹支配,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家砭村共投资上千万元,用于安装自来水、硬化道路、村庄绿化、修建公厕、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在周边村镇范围内最早实现了全村巷道、道路的水泥硬化,集体供应自来水,促进了公共福利。

王家砭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管理之所以合理,主要是因为这种管理方式与村级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许多发达地区农村都倾向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建立专业化的,高度自治的,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制度,这种方式固然有利于扩大集体企业自主权,提升竞争力,但对于村民素质,市场环境和企业规模却有较高要求。而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村民自律自治意识较为薄弱,市场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偏低,农村整体市场环境落后,显然不具备自由、自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只能在基层村委会、党委会的集中地领导带动下谋求集体企业发展。此外,王家砭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管理方式还有效适应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特别是在财富分配上适度奖励集体企业承包人形成合理差距,在承包人选拨上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制度,有利于激发村民积极性,形成良性社会流动,推动集体企业持续发展。

2.3 基层党建是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在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中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保证。王家砭村始终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生产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首先,王家砭村的集体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办企业的决策人物和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党员,从组织上保证了村党组织对村办企业的领导。其次,王家砭村党组织长期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和致富能手都塑造成干部”的三培养方针,使农村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融合,为村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提供了人才。再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党内民主生活等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使村民对党员队伍高度认同。最后,王家砭村之所以能够依靠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多年来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有王科这样一个人品好、有奉献精神,能力强、有致富本领,观念新、有开拓胆略的带头人。

王家砭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模式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集体经济,必须有既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能把握市场规律,将“私利”与“公利”有效结合的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这是办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力量。“私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公利”是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体现。由于“现阶段的公私利益矛盾,并不是合理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而是不合理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4]。因此,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中要实现基层党员干部“公利”与“私利”的结合,核心就在于探索合理私利与公利的连接嵌套机制,根除产生腐败、垄断等不合理私利的制度根源。通过合理“私利”与“公利”的融合式发展,让基层党组织在建设集体经济,办好公益事业的同时也能兼顾个体利益,既能防止损公肥私,又能避免因公废私,在促进合理“私利”的基础上实现“公利”的自然繁荣。

3 新型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优势分析

实践证明,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进程,还能促进农村向城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从而提高就地城镇化水平。

3.1 新型集体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的有效平台

新型集体经济可以通过承担个体市场化的前期成本和实现规模效应,帮助农民个体进入市场并获得盈利,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一方面,新型集体经济可以利用集体积累承担市场收益前成本。只要集体经济利用集体积累承担盈利平衡点之前的固定成本和部分可变成本,让农民承担数量较少的后期可变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个体进入市场的经济压力和交易风险。在王家砭村,正是由于村委会一次性投资1 000余万元,才建起现代化奶牛饲养基地及配套设施。

另一方面,新型集体经济可以通过统一经营形成规模效应。分户经营的生产方式固然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但却会因生产限制,无法突破临界产量Q0而缺乏持续竞争力。新型集体经济不仅能组织闲散力量进行统一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有效规避生产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在王家砭村,正是因为奶牛饲养基地的建立,全村的奶牛养殖从最初的10头发展到现存栏425头,年产奶量达1 900吨,还与银桥乳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累计为农民增收1 300万元,2015年为奶农创收120万元。

除此之外,新型集体经济正确处理了集体、家庭与私营经济的关系,成功做大了村域“经济蛋糕”,为村域市场化奠定了基础。王家砭村始终坚持一切以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升为标准,尊重农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既不搞全盘公有制、更不搞全盘私有制,鼓励适合私营的发展私营、适合家庭经营的发展家庭经营、适合集体企业的发展集体企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形成集体经济、家庭经营和私营经济三足鼎立协同发展的格局,2015年,王家砭村36家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3.15亿元,8家村办企业实现利润128万元。

3.2 新型集体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

“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5]持续有力的资金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与关键。相比于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能人慈善捐助和村民集资,新型集体经济成为提供这一保证的最佳选择。

首先,新型集体经济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持续盈利的经济实力。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收入一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据农业部全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农户分配的总量从2005年的177.35亿元逐步上升到了2010年的320.87亿元,在可分配收益中所占比重由22.6%提高到28.4%,5年年均增长12.6%”[6]。

其次,新型集体经济的公有性质,使其成为天然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益事业,与个体经济的私利性相悖,因此在资金筹集中必然面临市场失灵的困境。而集体经济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本身就是集体财富的创造者与公共事业的建设人,具有克服市场机制天然缺陷的社会政治功能,可以通过集体积累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建设,促进公共福利,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王家砭村就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通过巷道、道路的水泥硬化、自来水供应、村级综合文化室等公共设施设备建设,增加了村民福祉,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建设。

3.3 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06年对浙江海盐的调研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仅是造几幢漂亮房子,修几条宽敞马路,而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新型集体经济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还提升了农民精神文化素养,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集体企业成为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实现较高水平共同富裕的依托主体。在“空巢村”现象屡见不鲜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建立集体企业可以在吸引村内劳动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兼顾农业生产,形成“务工又务农离土不离乡”的生产生活格局,有效提升村民生活水平。2015年,王家砭8家集体企业共吸纳劳动力430人,其中,吸纳村内劳动力380人,占村内总劳动力的58%,是村内中间收入人群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撑。还吸纳外来劳动力50人。按每年工作10个月(另两月农忙),每月2 000-3 000元的基本工资计算,2015年王家砭村集体企业职工每年人均收入2-3万元,是陕西省的2.3-3.5倍,全国的1.75-2.63倍,促进了较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实现。

另一方面,集体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的物质根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王家砭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表明,有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就有繁荣活跃的精神文明,就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归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共享分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物质根基。集体经济通过发挥其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就业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市场化进程,也真正让农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得到了普遍的收益和实惠。集体经济的功能发挥,使农民群体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人心。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193-194.

[2]周脉伏,稽景涛,左臣明.“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市场化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04(5):56-57.

[3]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48-53.

[4]刘晓欣.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私利益矛盾[J].湖北社会科学2009(8):12-14.

[5]周黎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5):5-8.

[6]农业部经营司经营总站研究课题组.发展壮大农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3):12-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责任编辑 许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24

F306

A

1004-0544(2017)03-0135-06

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ZD0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AKS006)。

李天姿(1990-),女,湖北黄冈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宏波(195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科(1977-),男,陕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欠发达王家集体经济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也无风雨也无晴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