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彩 禹汇泉 闭晓映
摘要 结合巍山县基本情况,介绍了巍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有利条件,最后阐述了巍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原则及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机遇;思路;重点;原则;目标;云南巍山
中圖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57-03
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传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徘徊不前、规模小,品质得不到提升。2011年以来,县农业局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的思路,在确保全县粮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展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投入农业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广阔。
1 巍山县基本情况
1.1 地理及人口概况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部,县境北与大理市相连,东与弥渡毗邻,南面与南涧、凤庆县相邻,西面与漾濞、昌宁县以漾濞江为界,国土面积2 200 km2,境内有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河流流经全县10个乡镇,河流沿坝子西侧向南出境,山地、盆地、河流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海拔3 037 m,最低海拔1 146 m,高差1 891 m。2008年末总人口306 544人,其中:汉族172 424人,彝族103 535人,回族21 758人,白族6 476人,苗族1 555人,傈僳族502人,其他民族294人。巍山县历史悠久,是唐南诏故都。据史书记载,西汉元封二年设邪龙县,元代设千户所。明代设蒙化府,清代设直隶厅。解放后于1956年成立自治县。巍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全县有23个民族,其中汉、彝、回、白、苗、傈僳为世居民族。全县辖10个乡镇、83个行政村、1 153个自然村和1 3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2 农业资源概况
巍山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渔业的优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经济作物主产烤烟、油菜、茶叶、药材等,是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县和云南省油菜基地县;有广阔的草山草场和饲料资源,适宜牛羊生长。被列为云南省牛羊基地县。
1.3 气候概况
全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同时,因各地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具有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复杂、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除少数低热河谷区和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皆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光质佳,土壤肥沃,可生产多种作物良种,具备旱涝保收的自然条件,其气候与省内很多地方相仿,是理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地[1-2]。
2 巍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1 155万元。种植啤大麦5 933.33 hm2,总产量为21 118.6 t,实现产值4 400多万元;种植双低油菜2 800 hm2,总产量为6 991.7 t,实现产值3 200多万元;种植红花1 046.67 hm2,实现产值1 800多万元;杂交玉米制种1 361.07 hm2,制种总产量6 480 t,实现种农收入5 300万元;种植蔬菜1 500 hm2,总产量31 038.7 t,实现产值9 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1 137.4 hm2,采摘面积748.67 hm2,茶叶总产量445 t;红雪梨规范化种植逾1 333.33 hm2,总产量约12 068.8 t,总产值1 680多万元。努力把巍山县建成全省重要的红大特色烟叶生产基地、玉米制种基地、高原山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优质红雪梨基地、特色生物药业生产基地,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全面发展。
2011年以来,巍山县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的思路,在确保全县粮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有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57个,其中,州级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总计从业人员近3 000人。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5个,发展家庭农场84家,已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家,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企业38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5个、民俗村1个、农家乐14个、休闲农庄17个,资产总额7 795万元,从业人员1 000多人,农民从业人数850多人。培育成长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投入农业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发展的模式发生变化[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巍山县实施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但是,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脱节,农村面广基础薄弱、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吃饭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一是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同时并存,农业用水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耗水经济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淤塞、毁坏坝塘、水窖较多。三是设施农业严重滞后,无法形成稳定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农村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五是缺少农产品专业化批发交易市场,严重制约农产品外销。六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农业装备以运输、耕作为主,现代化的配套服务、加工、储存、收获、控制系统缺乏。
3.2 农业投入机制不完善
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农业稳定的投入机制。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农业装备方面投入不足,对农业体系及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对农业试验示范及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对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持不够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在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状态。二是尽管中央对农业的投入增长较快,但地方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大。巍山县为“吃饭”财政,农业投入严重依赖国家和省级投入,县本级财政基本没有新增支农投入。三是农业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在目前的支农投入中,主要用于重大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农村教育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直接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比重不高。四是投资渠道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合力。目前支农投资渠道较多,有限的资金分散在许多部门,不能形成合力。此外,一些中央支农项目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要求在巍山县贫困地区很难落实,影响了项目质量和进度。五是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农业是弱势产业,难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太高,超过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承受能力。
3.3 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
当前巍山县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分散,规模小,生产农产品以粮食为主,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用工成本高,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并保持持续上涨态势,粮价及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上涨缓慢,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十分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低,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仍没有摆脱增收渠道狭窄、单一,增收空间不足的问题,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3.4 龙头企业较少而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
近年来,巍山县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奖励政策,但很少能落实到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加工层次较低,多数农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没有转化为市场“品牌”,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农民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
3.5 农产品供需結构性矛盾突出,优化农产品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巍山县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滞后于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结构变化。目前,巍山县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优质肉、蛋奶、蔬菜、水果数量不足,优化农产品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3.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巍山县县、乡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健全,队伍庞大,然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配套,管理体制滞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要求差距较大。
3.7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经营性收入比例下降,工资性收入比例升高。农业资源过度分散的特点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
3.8 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无正式人员编制,装备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农机安全监理、农业环境保护等农业综合执法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4 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
4.1 “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政策和措施,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十三五”时期是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央对云南发展进行新定位,“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辐射中心”,省委省政府提出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这些为巍山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4.2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十三五”时期,巍山县的农业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其农产品将跨越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由于巍山县具有丰富的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巍山县的烤烟、啤大麦、油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为巍山县农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参与竞争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3 现代农业产业的雏形已经形成
“十二五”期间全县优势农业产业建设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壮大,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不断增强,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为全县“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 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作物种子工程等的实施,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科技对农业支撑能力的同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4.5 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等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4.6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城镇化的制度创新等对促进城乡统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十分有利。
4.7 区域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在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布局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区划中,巍山县作为副城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如者摩山隧道、大临火车道、军用飞机厂等,将加速巍山县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物流人流巨变,为巍山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4.8 农技队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力支撑
一支扎实苦干、勇于创新的农业科技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前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引擎。
5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以改革、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农业的品牌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 发展重点
一是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的需要,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加大对基础性、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效益提供持续支撑;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品牌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实施包括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残留检测、环境整治、产品朔源、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工程,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生物安全监测系统;四是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整体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培育农业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和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六是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七是不断提高农业依法行政能力,整合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强化执法业务培训和法治宣传教育,建强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行政、依法兴农、依法护农。
7 发展原则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努力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二是发挥区域优势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地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四是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五是多元化投入原则。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突出公益性和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六是体制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8 发展目标
建成6 666.67 hm2红雪梨基地,产值达4.2亿元以上;建成2 000 hm2制种基地,产值达2亿元以上;建成4 000 hm2中药材基地,产值达7亿元;建成2 666.67 hm2“双低”优质油菜基地,产值达5 000万元;建成1 333.33 hm2蔬菜基地,产值达2亿元以上;烤烟每年种植4 000 hm2左右,收购量8 000~8 500 t,烟农收入2.7亿元以上;全县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企业达到56个,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接待人次65万人次,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0.605亿元。
9 参考文献
[1] 崔照忠,刘仁忠.三类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主体间博弈分析及最优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114-121.
[2] 张敏,卢向虎,秦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4):4-8.
[3] 李豫新,付金存.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新疆兵团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4):656-662.
[4] 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