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文
(云南省华宁县第六中学)
摘 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理想的语文课?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使人愉悦和轻松的,是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心神陶醉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到底从何而来?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不要让语文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课;本色;语文味
综观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某些语文课虽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是“中看不中用”的——既没有让学生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也没有使学生读懂语文,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语文。也许学生在课堂上倒是玩得很开心,过得很愉快,但如果不靠课外补充“营养”,恐怕考试成绩就不那么“漂亮”了。当前很多语文课堂,尽管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很花哨,似乎很成功,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很多语文教师上的“语文课”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那么,如何使语文课上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课更像语文课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语文课的“本色”
笔者认为,语文课的本色应该是“绿色”的。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绿色”即“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语文课。“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过程的自然,二是指师生情感的自然。“教学过程的自然”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提出到教学目标的落实,都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不机械操作,不生搬硬套。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精心安排却又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达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提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于是,在“目標”的引领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目标”二字上面,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条死板、保守僵化,教学行为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绿色教学”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自然亲切的,既没有机械操作的僵化,也没有刻意表演的做作,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创新”,于是有的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凡事“新”字当头,形式上一味求“新”求“异”,结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表演。有人为了创新,在上《背影》的时候穿着长袍马褂,把自己打扮成了文中父亲的模样,结果不但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为了创新,有人在上《羚羊木雕》的时候,在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通顺的情况下就急着引导学生发议论、谈体会。从表面看,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发言很精彩,仔细观察后发现,学生的精彩发言原来是从辅导书上抄下来的。这些语文课为了“创新”而忘了语文教育之本。
从学科定位的角度看,语文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好的语文课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走极端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更有甚者,因为文本中存在着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自然课、班会课等等,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种误区
(一)“新课改”光环下的华而不实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讨论,于是一位教师在讲授《十三岁的际遇》时设计了一个课堂讨论的环节: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十三岁时就已经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为什么作者在十三岁时就已经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了呢?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授课的教师不禁喜形于色,听课的教师也是赞不绝口。面对一片褒扬之声,我不禁疑惑:这就是上得好的语文课?这种无意义的讨论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吗?
(二)“应试”压力下的简单粗暴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管理也越发周密。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喧宾夺主
新课改除了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还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了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颇受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多媒体的运用成了一个硬性的要求。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喧宾夺主,以视听代替阅读,以感官代替想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得到语文方面的培养和学习。
三、打造本色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
(一)回归天然,返璞归真
真正健康自然的语文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流露应该是自然的。如果刻意去追求某个目标,营造某种效果,其教学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失去了“语文味”。“语文味”浓的语文课应该是“绿色的语文课”。“绿色”即“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绿色”即“不戚戚于名利,不汲汲于富贵”。那种为了求名求利而设计的表演课、作秀课,绝非是天然绿色的语文课。以表演、作秀为目的,不但会因势利而忘本,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荼毒学生的
心灵。
本色的语文课还必须具有“和谐”的特点。“和谐”主要体现为课堂气氛的和谐和师生关系的和谐。“语文味”浓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应该是轻松而愉悦的,师生交流应该是真诚而自然的。课堂上没有目的和计划,没有指令和要求,有的只是心灵和情感的
交流。
语文是工具学科,毫无疑问,语文学习需要识记,需要训练;但语文终归还是属于人文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需要有审美的能力和文化的积淀。因此,语文课的语文味就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尽量减少使用那些非语文的手段,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让个性飞扬,让思想闪光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人格魅力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如果自身就是一个没有个性思想的人,如何“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思想,要有个性,课堂教学也应该做到真情投入,以情动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一个十分注重情感教学的成功的语文老师。她在谈语文教学方法的时候说:一篇佳作,情动而辞发,通过读、说的训练,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但不是所有课都可如此,须因教材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来不得半点
勉强。
俗话说:教无定法。语文课更是教无定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应该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自然”“和谐”是语文课“本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堂真正本色教学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充满微笑和真情的语文课;一堂真正实现了“本色教学”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闪烁着智慧和思辨光芒的语文课。语文课做到了“本色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语文课的目的和使命,就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让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陈小云.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2).
[2]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2008(10).
编辑 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