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绿色信贷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2017-03-28 18:14谢国梁王志萍刘帅
西部金融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经验借鉴体系建设

谢国梁 王志萍 刘帅

摘 要:当前环境问题所引发的负面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成本,绿色信贷作为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作用已初步显现。本文在总结概括国外绿色信贷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国际上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成功做法,以期为构建我国绿色信贷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84-05

一、国外绿色信贷管理的经验做法

(一)完善绿色信贷制度,为绿色信贷提供充分保障

1.绿色信贷法律法规制度。国外有相对健全的绿色信贷法律体系,并且以立法形式明确绿色信贷的法律地位,对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为绿色信贷构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国会通过多部环保、货币信贷等方面的法律文件,明确了包括政府、银行和企业三个参与主体在绿色信贷发放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其中颁布的《超级基金法案》,规定企业须为其引起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这使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并认真防范因放贷可能引起的潜在环境风险。英国有明确的环境法律法规立法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污染预防、污染者付费,先后制定了《污染预防法》、《水资源保护法》、《固体污染物管理法》等环境相关法律。在推进金融市场运作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方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伦敦原则》,建议金融部门在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成本后审慎决定融资金额。澳大利亚《金融服务改革法案》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在向客户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客户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劳工标准,并以报告的方式向政府说明。

2.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国外信贷政策激励机制主要是政府通过政府资金撬动社会投资,建立市场化奖励机制,有效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向存在绿色项目的居住或商业单元提供贷款折扣优惠。德国国家开发银行对建筑改造后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达标的业主,给予低息贷款,并且可以获得还款本金减免15%的优惠,再由联邦政府对开发银行进行补贴。法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贴息贷款的利率投标,谁的投标利率低谁将获得发放贴息贷款的资格。日本政府为绿色项目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利率优惠等激励措施。

3.绿色信贷担保机制。国外政府通常会设立对绿色信贷担保的专项基金,通过提供技术担保、分担风险、政策倾斜等方式推动商业银行与发展绿色产业的企业合作,提高企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美国制定了联邦经济刺激方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力传输技术提供贷款担保;能源部推出“金融机构合作计划”,通过加强与获批的私营贷款商的合作,撬动私营部门的人力和资金;农业部计划为农产品生产者和农村小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融资和补助资金。英国政府出台“政府贷款担保计划”,为取得政府审核通过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其中80%的贷款资金由政府擔保解决;地方政府为地方中小企业的绿色信贷提供资金方面支持,建立了风险投资资金公司。日本政府设立了“产业基础准备基金”,为企业节能设备安装、建筑节能改造、节能技术开发及热能有效利用等项目贷款提供担保。

4.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国外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范围广,已形成较为健全的绿色信贷市场,从个人消费信贷到商业建筑、大型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信贷产品所能涉及到的领域。大致可分为:传统绿色产业的金融产品、个人节约能源的金融产品、碳排放市场中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联项目产品三类(见表1)。

5.绿色信贷社会监督机制。国外绿色信贷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广,社会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绿色信贷监督,市场上有活跃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和机构,同时还建立了环境污染第三方评估体系,能为促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英国《金融时报》和国家金融公司共同设立“可持续银行奖”,旨在表彰兼顾公司和社会环境效益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和创新精神的银行。加拿大建立了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和环境动态巡查评估制度,由环境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开城市主要环境监测指标数据、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以及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情况,给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提供多个信息沟通渠道。

(二)健全的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为绿色信贷提供有力支撑

1.建立环境评估机制和信贷审核机制。美国花旗银行在履行“赤道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市场营销阶段对银行的交易进行种类划分,并将此体系嵌入信贷系统,对环保和社会风险评估有严格的流程约束。英国伦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已提交了从排除有害因素和对环境的不利程度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级的创新方案。加拿大对绿色信贷的审核需要通过银行和社会公众两个审核环节,首先要根据银行内部评估、外部报告考察项目对环境是否有显著负面影响,有显著负面影响的项目将否决项目申请或取消贷款申请,并将环境评估数据记录存档;无显著负面影响的项目进入公众审核环节,通过公众审核的,再进入正式贷款审批程序,没有通过公众审核的,需审查该项目是否有国家级、省级介入融资、经营许可或经营土地,未通过审查的将否决贷款申请,通过审查的必须在政府部门完成评估合格后,进入环境评估环节,环境评估合格的正式进入贷款申请审批流程。韩国建立了企业环境情报数据库、企业评价体系,并规定在银行系统内启用绿色贷款信用评价体系。

2.设立专业的绿色信贷机构或部门。美国花旗银行设立了由不同部门的高级管理员组成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政策评估委员会,主要是对风险管理体系部门、环境事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制定环境政策和流程培训机制、环境与社会问题风险管理机制、外部公共与私人事务合作机制,以及涉及环保的业务开发机制等。英国针对风险管理产品设立了专职做环境金融的部门,指导银行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的考察和衡量。同时,在银行内部通过吸引年轻的专业人才、引进外部咨询公司或环保专家建立自己的环境风险评估人才储备库。日本瑞穗银行设置可持续发展室,将“赤道原则”纳入业务流程,并建立了新的项目融资审批流程,所有审核项目通过后才可获得贷款。

3.通过环境压力测试量化评价环境风险。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进行了水资源压力融入企业债券信用的分析。英格兰央行审慎监管局就环境和气候因素对英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发布了压力测试报告,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进行分类,并按照损失程度设置不同情景,利用灾难风险模型评事后影响。

二、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缺少法律指导

一是缺少系统性绿色信贷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都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意见,没有形成系统的相关法律政策,致使绿色信贷在审核、实施环节缺少法律的强制性指引。绿色信贷的法律地位不能凸显,使得市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二是部分绿色信贷相关立法存在滞后性。目前存在的部分环境权益交易相关立法滞后于其业务的发展,可操作性不强,使得很多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降低市场投资者信心。三是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一方面关于环境责任的承担方和承担方式不明确。没有制定严格的排污责任制,企业排污不能得到足够力度的处罚,“两高”企业排放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界限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具体,影响绿色信贷实施效果。

(二)绿色信贷政策体系薄弱,缺乏有效机制

绿色信贷政策缺乏系统性、确定性和透明性,易造成融资成本高、风险溢价增加等市场不确定性,进而抑制绿色信贷发展。例如现有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缺乏统一性,对绿色信贷的规模统计、风险评级、绩效评估等量化环节造成制约;现有的激励机制缺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激励约束,降低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国家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制约了投资者获取企业或项目信息的渠道和银行对企业或项目所面临风险的评估能力;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创新机制不足,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缺乏专业技术支撑。

(三)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工具

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缺乏对信贷风险的前瞻性预判,在应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防范、评估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环境成本内部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没有量化依据,从而给银行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制定带来一定盲目性。

三、对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一)健全绿色信贷法律体系

在基本法层面,适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基本法律,对于不符合现代绿色信贷理念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填补环境经济相关法律的空白和漏洞,明确绿色信贷的发展理念,提高社会认知度,确立绿色信贷在基本法律中的地位。

在专门法律层面,制定绿色信贷单行法,包括绿色信贷业务实施制度、绿色信贷业务监管制度等,明确细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与银行金融机构在环保与信贷合作中的法律责任、监督义务,包括在项目贷款申请前对申请企业或部门的资格审核,环境项目风险评估的相关贷款管理人員、风险评级人员的法律责任,以及需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人员的法律责任;在贷款发放后监督贷款资金用途流向的银行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法律责任以及企业或部门实施贷款项目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整合涉及绿色信贷的相关指导意见、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一套统一的、有针对性、关联性强的法律文件。

(二)丰富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1.加强绿色信贷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设立严格的绿色信贷市场准入制度,发布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确定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信息,明确禁止提供贷款的行业领域。一方面依据环境污染指标严格把控能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行业贷款;另一方面对绿色产业项目,简化授信流程,降低企业成本,从源头上优化产业结构。

2.加强绿色信贷激励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双重支持,建立与绿色信贷配套的财税制度,充分利用财税杠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贴息、设立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绿色制造业、循环经济生产、低排放等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支持,增加企业从事绿色项目的积极性。财政部门可委托银行专门管理绿色信贷贴息资金,通过银行寻找、确定优质绿色项目和企业,提高贴息资金运用的有效性。金融部门需加大信贷政策倾斜,通过适时延长信贷周期,降低贷款利率,推动绿色信贷发展。

3.加强绿色信贷担保制度建设。政府需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持作用,优化创新担保模式、环境衍生金融工具,拓宽绿色担保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绿色担保机构,完善绿色担保项目审批和监管流程,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为绿色企业增信,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4.加强绿色信贷数据统计制度建设。统一规范绿色信贷产品分类和定义,细化绿色信贷统计指标,拓宽绿色信贷统计的广度和深度,将非工业绿色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纳入统计,为绿色信贷风险测试、信用评级、实施情况监测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5.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和市场规范。一方面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产品设计中,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研发符合绿色企业或项目特点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快污染物排污权、绿色工程、收益权等绿色信贷产品融资模式创新。探索碳权质押融资贷款,推广排污权质押贷款、碳资产及污染物减排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允许绿色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质押、碳排放质押等多种形式质押。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设置多元化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绿色消费、金融科技、生态农业等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增加私人资产对绿色信贷的投资。另一方面对绿色信贷市场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加以规范,防止民间资本和“非绿色银行”向高污染企业融资,并建立相应的制约其他资本流向高污染融资的惩罚机制。

6.加强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行金融机构、环保部门、企业间联动作用,搭建企业产融集中数据平台和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披露,提高银行金融机构获取企业信息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数据归集、数据评价、数据修复、数据实时监控等相关数据管理工作质效,实施绿色信贷动态跟踪监测,实现数据充分共享。结合主观赋权、客观赋权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企业环保信用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加强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1.统一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进一步推进“赤道原则”及相关国际标准的本土化,完善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风险评估项目内容,加强对环保指标的考核。

2.量化环境风险项目。通过建立违约风险模型,探索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制定可操作的定量分析判断标准,检测潜在信贷风险,对企业的风险程度进行有效评价和分级,明确信贷风险等级界限,提高贷前的分析效率,优化贷后管理技术,对于存在风险较大的企业,及时调整授信额度。

3.将环境压力测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承压对象和承压指标,将环境政策因素作为压力测试的情节设定,从成本、收益、风险等多个角度模拟和构建压力测试传导路径。通过压力测试估算环境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优化银行资产配置。

4.对绿色信贷进行专业化管理。成立专门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分类与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统一的环境信贷评估检测一览表、可持续风险评级指标和审核清单,形成级别式管理模式,细化风险评估流程,严格把控风险评估各项环节。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绿色信贷资金流向的可追踪、可审查,防控资金挪用风险,提高绿色信贷的公信力。

(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1.政府部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需求,通过构建第三方环境评估組织和机构,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结合各方力量密切对当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在政府公开网站发布《城市环境保护报告》。

2.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披露,定期公开城市主要环境监测指标数据以及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的情况,拓宽环境保护监管的信息渠道。金融主管部门,一方面结合环境保护的信息披露,实行差别化、动态化的授信政策,严控不符合环境指标的项目和企业贷款,对于在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产业上卓有成效的企业或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构建金融机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关键绩效衡量指标追踪绿色信贷相关的各个具体战略目标的推进情况,督促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希凤,赵晓蓉等.绿色金融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西部金融,2016,(5):37-40。

[2]马秋君,刘璇.发达国家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新金融,2013,(4):57-59。

[3]马维华.国际绿色担保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J].西部金融,2016,(4):48-50。

[4]刘兆琼.汇丰推出气候变化基准指数[OL].http://www.eeo.com.cn/finance/banking/2007/09/27/84554.shtml。

[5]王倩.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比较研究[J].海南金融,2012,(3):73-75。

Abstract: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ing a great pressure and cos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green credi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been playing its rol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practices of foreign green credit, the paper reviews the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main international banks green credi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credit system in China.

Keywords: green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责任编辑、校对:党海丽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经验借鉴体系建设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