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吴伊婷 姚洪心
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沪上高校的问卷调查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吴伊婷 姚洪心
近年来,中国股市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加入炒股大军,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是否应该炒股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沪上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炒股意愿及炒股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炒股意愿主要受亲朋好友以及自身对股市的熟悉程度影响,而大学生炒股的原因主要在于自我提升。本文最后对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股票投资行为提出建议。
股票投资 Logistic 模型 因子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升温的“炒股热”现象引发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讨论与思索,2015年A股的牛市,更是吸引无数大学生纷纷涌入股市,大学生“炒股”利弊再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炒股”现象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张永红(2008)认为大学生证券投资的好处体现在可以提高政治素养、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弊端体现在会影响学习、影响人际交往、滋生投机心理以及形成不良习惯,并认为学校应该趋利避害,加以积极引导。张毅、伍燕(2009)认为解决大学生炒股“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化赌为疏”,若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那么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证券市场上理性投资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学者虽然提到了大学生炒股的众多危害,但多数还是持赞同意见,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家长的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投资观。那么哪些大学生更有可能进入股市?大学生进入股市的动机是什么?在开展相关教育之前,迫切需要对目前大学生的股票投资行为作深入的了解。然而,已有文献多集中于对居民、机构投资行为的研究,将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中小投资者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多为定性描述。基于此,本文将身处中国金融中心的沪上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对炒股大学生群体的投资意愿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对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股票投资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些大学生更有可能进入股市?冯明(2015)指出青年尤其是在校学生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极易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在社会氛围和朋友圈子的影响下,很多青年对股市的向往超出了自身理性选择的范围,他还指出青年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很薄弱,一方面因为收入尚在起步阶段,炒股启动资金量不大,或者炒股资金出自家人资助而非自己赚取,对于资金本身就不太在乎,另一方面对股市风险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炒股一定会赚钱。李涛(2006)对居民参与股市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年龄、教育程度、对媒体更高的评价以及居民的社会互动与信任对居民参与股市具有正面影响,而风险厌恶程度的效果不大稳定。Poterba and Samwick(2003)研究发现居民参与股市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而且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积极。Vissing-Jorgensen(2002)认为拥有更多财富的居民更容易进行股票投资。
第二,在上一个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股票投资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解决第二个问题:大学生进入股市的动机是什么?凯恩斯曾推断过人的投资动机包括:预防、远见、算计、改善、自主、进取、骄傲和贪婪。蔡国庆(2007)指出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炒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受到全民炒股热的影响,以及股市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地投身于炒股事业当中,而且家庭成员的炒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处于大学校园及同学群体的大学生而言,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Aspara and Tikkanen(2011)研究发现,个体投资者在追求经济回报之外,还有获得自我表现的动机。杨晓兰等(2011)基于个体投资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投资者认为从股票投资中可以感受到幸福。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下大学生炒股行为的特点,共设计了两部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针对炒股与不炒股大学生群体,主要调查两类群体的主体特征,内容涉及:(1)个人客观背景,例如性别、专业、家庭年收入等;(2)股票知识了解程度,通过回答不同难度问题的准确率进行评价;(3)风险承受能力,例如能承受的最大股市波动程度、最大资产损失等。第二部分仅针对有过炒股经历的大学生群体,具体分析其炒股原因,从经济因素、自我实现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市场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共设计了十八个题项的调查量表。
本文针对沪上部分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05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82.7%。被调查对象涉及本科生、研究生,主要为研究生一年级,其中有炒股经验的115人(占34.3%),没有炒股经验的220人(占65.7%),两者比例接近1:2。从性别看,男生155人(占46.3%),女生180人(占53.7%),男女比例接近1:1。从专业背景看,经管类专业207人(占61.8%),非经管类专业128人(占38.2%),两者比例接近1.5:1。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样本选择及模型设定大学生股票投资意愿可以表现为其是否有过炒股经历,因此这一章节将利用问卷第一部分得到的数据,并尝试建立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股票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Logistic模型不要求变量满足正态分布,变量的选择范围更广,且结果具有概率意义,较符合本文的数据特点和研究目的。
(二)变量设置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本文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三)实证分析本文首先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测炒股与不炒股两个群体各变量的方差及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检验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均值的总体,在进行t检验之前,要先检验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表2 各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从表2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专业、亲朋好友炒股人数、财经媒体熟悉度、资产最大损失承受度以及资产最大波动承受度在炒股与不炒股群体中方差显著不同,且均值都在1%水平下显著不同,可猜测这5个变量与大学生炒股的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他变量方差可认为是相等的,其中股票知识了解度和市场价格波动承受度的均值在1%水平下显著不同,家庭年收入的均值在5%水平下显著不同,风险偏好程度的均值在10%水平下显著不同,性别、月平均生活费、炒股期望收益率的均值在两个群体中无显著差异,可猜测这3个变量与大学生炒股意愿的相关性不大。
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略)可以发现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KMO检验值达到0.700;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337.305,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这些结果意味着变量之间高度相关,为了避免出现共线性,在进行Logistic回归之前对虚拟变量以外的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另外,本文将所有数据样本随机划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其中训练组样本量占2/3,测试组样本量占1/3,利用训练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测试组样本用于检验所构模型的准确度。
利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程序(由于数据量纲不一致,因此从相关阵出发)共提取了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305%,基本保留了原来变量信息。根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得到四个主成分的系数矩阵如表3。
表3 主成分系数矩阵
表3中,第一个主成分F1中,zx9、zx10、zx11、zx12系数绝对值最大,代表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个主成分F2中,zx5、zx7系数绝对值最大,代表大学生股票知识的了解程度;第三个主成分F3中,zx3、zx6系数绝对值最大,代表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第四个主成分F4中,zx8系数绝对值最大,代表大学生的收益率要求。
将提取的四个主成分以及性别、专业两个虚拟变量共六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将是否炒股作为应变量(二元分类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本文选用Forward方法(Wald)作为变量进入模型的筛选方法,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得知,只有F1、F2、F4三个指标通过了Wald检验,因此可建立Logistic模型:
表4 Logistic模型摘要
将表3中F1、F2、F4关于各变量的系数代入式(1)可以得到由标准化变量表示的Logistic模型:
从式(2)中可以看出,除了炒股期望收益率之外,其他变量均与炒股概率成正比,即炒股期望收益率越大,大学生炒股意愿越弱,而家庭年收入、亲朋好友炒股人数、财经媒体熟悉度、月平均生活费、股票知识了解度、市场价格波动承受度、资产最大损失承受度、资产最大波动承受度以及风险偏好程度这些变量越大,大学生的炒股意愿越强,这与现实情况相符。其中,亲朋好友炒股人数、财经媒体熟悉度以及股票知识了解度三个变量与大学生炒股意愿的相关度最大,说明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意愿主要受亲朋好友以及自身对股市的熟悉情况影响。风险偏好程度与大学生炒股意愿的相关度最低,可能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生都是首次炒股,对股市的风险认识尚浅,更多的是新鲜感。由于在主成分提取以及Logistic过程中都存在着信息的流失,因此回归结果与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的猜测存在部分差异。
利用回归得到的Logistic模型可以对大学生是否会进行股票投资进行预测,一般采用0.5作为概率界限,即当p>0.5时,判定大学生会进行股票投资,当p≤0.5时,判定大学生不会进行股票投资。本文利用测试组样本对式(2)预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模型预测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本文构建的Logistic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的准确度高达84.7%,且对没有意愿炒股的大学生的预测效率高于有意愿炒股的大学生。
(一)样本及方法选择本文重点研究促使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原因,研究对象仅针对有过炒股经验的大学生,因此将采用问卷第二部分收集的数据,有效样本量为118。由于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尝试性地提出了18个问题,且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同时分析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
(二)指标体系建立根据已有研究,从经济因素、自我实现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市场政策因素四个方面提出可能的原因,并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用1-5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所有问题的设置都是从大学生主观认同度的视角进行。各指标设计及其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指标设计及描述性统计
(三)因子分析结果本文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之前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衡量,18个测项总体的Cronbach's Alpha为0.857,达到0.8以上,表明数据呈现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检验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进行衡量,本文KMO检验值为0.806,Bar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0.01,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并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提取公共因子,表7结果显示共可提取5个公共因子。因子载荷矩阵根据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旋转结果显示5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585%、11.985%、11.739%、11.521%和8.487%,总贡献率为62.318%,说明这5个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原因。公共因子对变量的提取率大部分在60%以上,可见公共因子能反映各变量的大多数信息。
表7 解释的总方差(截取主要部分)
从表8因子载荷矩阵的结果来看,因子1与觉得有趣、提升理财能力、实现经济独立、感到快乐、彰显智力和锻炼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可将其命名为自我实现因子;因子2与生活费不够花、羡慕炒股赚钱、快速赚到钱和怕落伍相关度较高,可将其命名为利益导向因子;因子3与周围很多人炒股、周围人谈论多高度相关,可将其命名为从众心理因子;因子4与政策支持力度大、认为是合法的赌场有较大相关度,可将其命名为政策环境因子;因子5与了解股市知识、高收益、股市向好和物价上涨相关度较高,可将其命名为预期收益因子。根据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例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对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行为的影响权重,具体见表9。其中自我实现因子的影响力最大,利益导向因子次之,而收益预期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炒股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兴趣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需要,且对股市的波动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想利用炒股赚钱的投机心理仍占据较大部分原因,且存在一定的盲从现象,缺少自我甄别能力。
表8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9 各因子命名及其影响权重
本文以沪上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股票投资的意愿及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投资意愿上看,首先,对股市的认知程度是鉴别大学生是否炒股的重要因素,而性别、月平均生活费等对居民参与股市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大学生群体却没有显著影响;其次,风险偏好程度对大学生的股票投资意愿影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从投资原因上看,自我实现是大学生炒股的首要原因,利益导向和从众心理分别是第二、第三大原因。相对于居民炒股主要用于财富增值,大学生炒股的动机更为多元化,身处校园的他们更多地将股市作为锻炼心智、提升理财能力的平台。但是,投机现象以及跟风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普遍存在。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炒股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高校进行必要的投资理财教育。一方面,开设投资理财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股市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投资技巧,并设置模拟炒股环节,加强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开展投资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股票投资的得与失,培养健康的投资心态。第二,大学生个人需要树立理性投资观。在进入股市前,明确自己的炒股动机,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盲目从众,抱有赌徒心理;在炒股过程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切勿花费过多的精力在股市行情上,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1]蔡国庆:《大学生参与炒股行为的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7第8期。
[2]冯明:《青年投资股市的行为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第6期。
[3]李涛:《社会互动、信任与股市参与》,《经济研究》2006第1期。
[4]李涛、张文韬:《人格特征与股票投资》,《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5]刘秋英、陆丽丹、赵晓庆、葛威:《大学生理财现状研究——基于湖南省的调查》,《财会通讯》2014年第8期。
[6]王百强、华天姿:《城市居民家庭股票投资行为研究》,《财会通讯》2011第18期。
[7]杨晓兰、朱建芳、金雪军:《股票市场投资与主观幸福感——基于个体投资者的调查问卷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8]张永红:《大学生证券投资现象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9]张毅、伍燕:《完善大学生投资者教育之我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0]Aspara Jaakko,H.Tikkanen.Corporate Marketing in the Stock Market:The Impact of Company Identification on Individuals' Investment Behaviour.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2011,45.
[11]Poterba,JamesM.,A.A.Samwick.Taxationand Household Portfolio Composition:US Evidence from the 1980s and 1990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
(编辑 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