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贤 高景恩 李世荣 黄淑敏 张理堂 夏培琦 张守霞
(靖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35200)
榛蘑代料栽培出菇效果观察
黄瑞贤 高景恩 李世荣 黄淑敏 张理堂 夏培琦 张守霞
(靖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35200)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8.018
蜜环菌[A rmillariella mellea(Vahl:Fr.)Karst.]的子实体,俗称榛蘑、栎蘑、草蘑、蜜蘑、根索蕈根腐蕈等。种系较多,分布较广,是一种兼性寄生性真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榛蘑是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夏秋季采收的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药用菌,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誉为“东北第四宝”。榛蘑生长在多种阔叶树根部、干基部、倒木、清林垛堆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及草丛中,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榛蘑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野生菌类,生长期为每年初秋8~9月,雨后第二天采摘。为实现榛蘑人工栽培目标,特开展此项试验研究。
蜜环菌根据其发育阶段分为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
1.1 子实体(榛蘑)基本形态特征
菌盖呈蜜黄色,肉质,半球形至平展,直径4~9厘米,老后棕褐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与菌褶相连,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厘米,粗0.6~1.8厘米,同菌盖色,有纵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着生在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孢子(印乳黄色)椭圆形、无色、光滑,大小为7~9.5微米×5~6.5微米。
1.2 菌丝体形态特征
菌丝体一般以菌丝和菌索两种形态存在。
孢子萌发后形成菌丝,菌丝是一种肉眼看不清纤细有分支的丝状体,有隔膜,每个细胞有1~2个核,菌丝先端稍弯曲。在培养基中最初为乳白色绒毛状,很快变为粉红色透明菌丝,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丝纵横交错网结成块,颜色加深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表面出现皱纹。
菌索是菌丝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或生长后期发生的适应性变态,由无数条菌丝网结而成,外边有红褐色的角质鞘膜包裹,色深而厚实,菌丝聚集成索状的长束,称为根状菌索。根状菌索在地下生长,形成范围很大的网络,在土壤中蔓延,从朽木或活树的根上寻找并输送营养,所以蜜环菌的菌索对子实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蜜环菌菌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幼嫩菌索棕红色,尖端有白色生长点,使菌索不断延伸,运输营养、水分,寻找新的营养源,当菌索由白变黑,角质化,则进入休眠状态,并失去再生能力,这些变化将直接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壮龄菌索有韧性,不易拉断,断后可见乳白色菌丝束。菌索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将幼、壮龄菌索切成碎段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段可以长成新的菌索。
2.1 温度
蜜环菌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蜜环菌菌丝在6~28℃之间均能生长繁殖,在地温6~8℃的情况下即开始生长;在20~25℃条件下生长最快;28℃时生长受到抑制;34℃生长停止;70℃条件下5分钟可以致死。蜜环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5~25℃。
2.2 湿度
适宜蜜环菌生长的湿度是50%~70%。湿度低于30%时,生长受阻。大于70%时,会影响透气性,不利于蜜环菌生长。空气的相对湿度对蜜环菌的子实体形成有重要影响;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长出的子实体会逐渐萎缩,甚至长不出子实体;形成子实体的适宜相对湿度85%~95%。
2.3 酸碱度
适于蜜环菌生长的pH为4.5~7,最适为pH为5~6.5.在配制培养基时通常加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等缓冲物质。
2.4 光照
蜜环菌不同于一般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直射光线。蜜环菌在直射光线下,其菌丝生长缓慢,难以形成菌索,而且光照促进蜜环菌细胞色素的转化,使菌丝或菌索易形成褐色的菌膜。
2.5 空气
蜜环菌对空气反应敏感。人工培养蜜环菌的培养基质要疏松透气。通气条件好,氧气供应充足,蜜环菌生长快,菌索粗壮。
菌种应选择菌索粗壮、生长快、发荧光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的蜜环菌作菌种。
3.1 蜜环菌母种来源及培养
3.1.1 母种培养基配方和制作:培养基为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克(煮水30分钟,取汁),琼脂16~18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0克,硫酸镁1.5克,加水至1000毫升,分装试管,灭菌待用。
3.1.2 蜜环菌母种分离:榛蘑采摘季节,采集新鲜、形态完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近于成熟的细柄和粗柄二种类型多株子实体作为组织分离材料。分离材料含水量高时,应放置于通风处晾干,降低水分减少污染。蜜环菌菌种的分离工作必须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分离。分离蜜环菌子实体时,先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后,再用灭菌纱布或无菌滤纸吸净水珠,然后用解剖刀从菌盖中央纵向剖开子实体,用无菌小镊子在菌柄与菌盖交界处取夹麦粒大小的一块组织移到PDA加富培养基上进行25℃恒温培养。
3.1.3 蜜环菌母种纯化:在PDA加富培养基上初分离出的菌种,经选择后再进行纯化培养以得到质量优良的纯菌种,称作纯化(也叫提纯)。菌种的纯化工作同样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当培养基上接种点刚产生菌索分枝时,立即用接种铲选择其中长势旺盛而幼嫩的菌索部分,截取3~4毫米小段,尽量少带培养基,移入到PDA斜面加富培养基试管中央,置于25℃条件下恒温培养,经几次提纯转接,菌种无杂,生长正常,即为纯化的蜜环菌母种。经过纯化培养得到细柄菌种(菌株)一个,暂命名为榛蘑1号;得到粗柄菌种(菌株)一个,暂命名为榛蘑2号。
3.2 蜜环菌二级菌种(原种)培养基配方
二级菌种培养基为:①阔叶树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5%。②阔叶树树枝,树枝长1~2厘米,直径0.8~2.0厘米。含水量100%。
3.3 蜜环菌三级菌种培养基配方
三级菌种的培养基配方同二级菌种制作中的培养基。蜜环菌菌种生产是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大量培养繁殖菌种的过程,菌种生产要严格把好培养基灭菌、接种和菌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培养基灭菌要彻底,要足温足时;接种过程要严密,操作要稳、准、快;培养过程要控制好培养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条件。原种培养基高压蒸汽0.15兆帕灭菌1.5小时;栽培种培养基常压100℃灭菌11小时。1支母种转接5瓶原种,1瓶原种转接30~40袋栽培种。在23℃~25℃培养条件下,40~50天菌丝既可长满菌袋,再低温复壮10~15天 ,待用。
4.1 菌种配方及不同含水量处理
①常规配方:阔叶树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②高氮配方:阔叶树锯木屑72%,麦麸25%,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③常规高水分配方1:阔叶树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5%。
④常规高水分配方2:阔叶树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70%。
⑤枝条配方:选直径1厘米柞树枝条,切成3厘米长的段,用清水浸泡12小时,捞出沥干表水备用。再配制少量原种培养基料,先将枝条段装入菌种袋中,用原种培养基料填充空隙。使用17厘米×33厘米规格的菌种袋,封袋使用套坏和无棉盖体封口。培养料含水量60%。
⑥常规+枝条配方:(阔叶树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占50%,枝条占50%,含水量70%。
4.2 栽培方式试验
4.2.1 葡萄架下栽培:2015年6月份开展试验,二个榛蘑菌种不同配方处理采用对比法设计。在葡萄架间挖菌床,菌床宽0.5米,深0.17米,长12米,并在1米处留一个隔离小梗,每个畦床0.5平方米,每个菌种分别做6个畦床,试验区面积共计6平方米,床两侧各挖一条排水沟。挖好菌床后喷施多菌灵、敌敌畏对菌床及周围进行灭菌和杀虫。将木屑菌袋脱袋和枝条菌袋割掉袋口后分别站立摆入不同畦床内,菌棒间空隙用腐殖土填充,菌棒上面先覆盖一层柞树叶后再盖2~3厘米腐殖土,最后扣棚盖遮阳网。
4.2.2 林下栽培:2015年5月份开展试验,二个榛蘑菌种不同配方处理采用对比法设计。选择一块平坦林地,清林后东西方向挖菌床,菌床宽0.4米,深0.15米,长6米,并在0.5米处留一个隔离小梗,每个畦床0.2平方米,每个菌种分别做6个畦床,试验区面积共计2.4平方米,床两侧各挖一条排水沟,挖好菌床后喷施多菌灵、敌敌畏对菌床及周围进行灭菌和杀虫。利用树根、清林短枝条、草根等作培养料平铺在畦床內,然后在培养料上均匀撒播菌种,每个菌床用1袋菌种,上面先盖一层柞树叶,再盖2~3厘米厚腐殖土。
4.2.3 大田栽培:2016年5月份开展试验,二个榛蘑菌种不同配方处理采用对比法设计。每个配方试验面积1平方米,试验区面积共计12平方米。除枝条配方全部站立摆放菌棒外,木屑配方站立摆放菌棒0.5平方米,横卧摆放菌棒0.5平方米。先平整地面,然后摆放菌棒,菌棒两侧用腐殖土贴好床帮,菌棒间空隙用腐殖土填充,菌棒上面先覆盖一层柞树叶后再盖2~3厘米腐殖土,最后安装喷水管并扣棚盖遮阳网。
蜜环菌子实体自然发生于林下,故林下生态环境能够满足蜜环菌生长的要求,不需要人为加强管理,仿野生栽培既可。葡萄架下和大田栽培要加强温湿度调控,温度过高时可采取加厚遮阳网和浇水措施进行降温,将菌床温度控制在25℃以下;雨量少时每隔10~15天浇一次水,下暴雨要注意排水防涝。入秋后当温度达到25℃以下时,菌床先浇灌一次透水,然后进行出菇管理,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并且给予适当散射光照射,湿度控制在65%~90%之间,既浇水后湿度达到90%,然后逐渐干燥,湿度降到65%左右时再浇水。
林下栽培据观察,7月末8月初已形成褐色菌索,9月20日菌床边缘湿度大的地方开始出菇,菇多丛生,菌床中间很少出菇,出菇前有降雨天气,枝条配方菌种出菇最好,两个不同类型菌种出菇现象一致。葡萄架下栽培出菇好于大田栽培,菇也丛生,也是枝条菌种好于木屑菌种,菌床边缘出菇多但也不齐,中间零星见菇,出菇地方大多能采二潮菇。可见,二个不同类型菌种采用不同培养基配方进行蜜环菌人工栽培,出菇均不十分理想。说明榛蘑人工培育方法还不成熟,要实现榛蘑商业化栽培尚需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专家论坛
■试验报告■
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长白山区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1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