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周金月
周金月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中国画画会理事
2014年 被呼伦贝尔市政府评为首届呼伦贝尔百杰英才称号
科研项目:
2009年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融合蒙古族民间美术形象的动画角色研究》的立项研究
2012年 主持内蒙古政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鄂温克瑟宾节》的立项创作.该作品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
出版专著:
《融合蒙古族民间美术形象的动画角色研究》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周金月国画作品集》2005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素描教学研究》2006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大展并获奖
“瑟宾节”为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6月18日举办。在节日里,牧民尽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唱响鄂温克族的节日歌曲《彩虹歌》。
与蒙古族传统那达慕不同,除祭祀敖包、庆丰收、草原三项——骑马、射箭、摔跤等竞技项目外,另有一项比较重要的竞技运动——抢枢。“抢枢运动”被誉为草原上的橄榄球。2010年“抢枢运动”已被国家认定为鄂温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枢”原本是指木轮车上轱辘的销子。“抢枢”是鄂温克人在古老游牧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竞技项目。它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一个鄂温克老人名叫扎拉,家人在一次游牧迁徙过程中,因领头勒勒车的枢脱落遗失,导致后面多辆车也无法行进。情急之下,经验丰富的扎拉老人召集并吩咐两个儿子各带一队,按原路返回寻找枢,哪一队找到枢并修好车,就奖赏谁。不久次子的队伍找到了“枢”。身材魁梧的大哥为了立头功,与弟弟争夺起了“枢”。于是双方人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抢“枢”搏击。最终,“枢”被身体强壮、反应敏捷的哥哥夺了去,弟弟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愿赌服输。头车很快修好,游迁队伍顺利到达目的地。
老人无意中的一次“寻枢”悬赏,导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竞技比赛,后人为了纪念扎拉老人,便把“抢枢”的游戏一直延续下来,并逐渐演化为鄂温克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运动。
笔者在呼伦贝尔工作多年发现,人民通常把鄂温克瑟宾节盛会与蒙古族草原那达慕大会相混淆。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观看鄂温克瑟宾节盛会时,往往被激烈的竞技场面如摔跤、射箭、赛马、颈力、腕力、拉棍、拔河等竞赛所吸引,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缺少充分的了解。对这一普遍现象,作为美术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通过美术创作引领学生弘扬民族民俗文化,使更多的人关注鄂温克瑟宾节的文化渊源,了解鄂温克族人民豁达、开朗和果敢的性格,体会和欣赏“抢枢”竞技中力与美的结合。
深化以鄂温克瑟宾节为主题的美术创作研究也传达了民族地区美术教学课程标准的主旨,美术创作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创作教学必须充分挖潜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使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和体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各民族更加相互团结、相互了解,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良好态势。
美术创作的实践证明,通过制作民族文化风情创作画,可以让学生的艺术感受和体验突破思维定势的桎梏、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性,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感悟自然魅力、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和领略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内涵,笔者带领学生考察呼伦贝尔境内的大小博物馆、走访鄂温克民族苏木、民族村、各旗嘎查。了解鄂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起居、对一年一度的鄂温克瑟宾节进行实地采风,掌握第一手创作资源。着重观赏“抢枢”运动项目。经过严谨的前期内容佐证、实地观察采风、认真的探讨研究,进而进行艺术构思。把一般意义上的瑟宾节进行不一般的艺术处理,使民族风俗艺术创作得到升华。
为了增强学生对节日竞技中“抢枢”活动的直观感受,还组织、设计、模拟鄂温克瑟宾节“抢枢”运动。抢枢比赛的场地为鹰形,每竞技方7至5人,单方面进攻,玩法与橄榄球接近,但对抗中融入了蒙古式摔跤,“枢”只能用手传递不能抛、踢,而且“枢”是随机隐藏在几个小坑中,进攻方突破防守将“枢”找到并接触到车轱辘为胜出。通过模拟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也让学生对竞技过程中动作细节和身体位置有了准确的把握,使学生更加全面体悟到鄂温克风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对色彩特别敏感,用绘画专业名词说就是色彩感觉好。汉族学生往往对形状敏感,也就是说造型能力强。针对这一现象,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民俗艺术创作中多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进行表述。根据民族色彩偏好,更多地运用比较单纯的装饰色彩来表现出他们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色彩偏好,着重培养他们的色彩表现能力。鼓励汉族学生在民族民俗画创作中,侧重形体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忽视色彩制约。根据学生本人所属民族及其作品的情况,因人而异地辅导每个学生,让他们在愉快、良好的学习气氛中自由发挥想象力,让每个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
笔者本人的画作《鄂温克瑟宾节》就是尝试引导学生以美术创作形式,探究和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次创新和尝试。笔者根据这一题材,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研、走访和实地采风,深度挖掘鄂温克瑟宾节的缘起、发展和它的独特性。和学生共同完成画作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赛马
竞技运动——抢枢
祭祀敖包
射箭
基于对瑟宾节活动长期的深入观察,师生共同完成了全部创作过程。通过画面构图的多次研讨,把画作《鄂温克瑟宾节》分为四个部分:右面部位是“草原三项”即赛马、射箭、摔跤。左面部位是“庆丰收”场面。中间大旗为“巴伊安奈”即鄂温克民族崇拜的神图腾。中间部位“抢枢运动”。画面重点突出“抢枢运动”,把它放在了画面的中心部位。
为充分表现天人合一的民族民俗的宗教文化特点,在创作板材和画面艺术处理上,尽可能选取与画面内容接近的新材料,为了追求画面的丰富与厚重,以油画布为板材,以明胶为媒介,选用天然矿物色的粗、细颗粒、金箔、银箔、蛤粉等颜料,进行了艺术表现和处理。突出本土文化地域特点,色彩凸显材质本身的灰雅、斑斓、朦胧、璀璨的宝石光感,在淡雅中彰显材质的高贵;色调力求营造暖暖的喜庆节日氛围。人物造型追求平面团块状,忽略人物细节的刻画,在弱对比中追求丰富与变化。通过朦胧不确定性的模糊处理,表现历史的时空变迁,使画面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结合。一方面表现出《鄂温克瑟宾节》的盛事繁华;另一方面表现历史沧桑厚重的民族文化渊源。
总之,民族创作题材的充分挖掘是民族地区美术创作重要的逻辑前提,没有对民族生活的充分了解,没有对民族文化样态的直接感悟,不可能生成鲜活而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有效的美术教学一定是超越单一的技法训练,实现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的双重提升的目标,而艺术创作过程也不应该是“教”与“学”两个向度的冲突和割裂,而应该成为一个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鄂温克瑟宾节 周金月 220cm × 600cm
画作通过朦胧不确定性的模糊处理,表现历史的时空变迁
师生共同完成了全部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