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霞
(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辅导站)
摘 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符合构建学习理论的新的教学方式。它们二者的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显着的教学功效。
关键词:审美教育;抽象理解;多媒体;语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促进感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创设情境教学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较好途径,教师依据学习内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创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画中,使学生的内心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与文章作者共同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动鲜活的情境感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動画、视频等为一体的优势无疑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例如,教《再别康桥》,课件中插入朗诵《再别康桥》的录音带,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用心地去感受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热爱、赞美,以致学生在自行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热情高涨。诗中的画境优美,以剑桥大学为主衬景依次用课件中大屏幕展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学生兴致极高,在欣赏剑桥大学美丽画卷的同时引发了诸多遐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填补文意的空白,把文章所暗示的意境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加以再创造得出结果,教学自然有效,真是多媒体教学营造美、学生学习氛围美!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才有可能产生美感、教学效果才会大增。汉语言的魅力在于对国人的爱国教育,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任务也同样是教育学生做一名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包容广泛的自然与社会知识,有一些文章的内容很难理解,即使语文教师有灵巧、善辩的口才也无法描述抽象的事物,再有就是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较少,阅历很浅,有些知识无法理解和把握,比如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内在联系、相关性质、事物成因、作用功效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学习说明文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到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观察过程,显得抽象难懂。那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文字说明、声音的巧妙融合、图像的辅助理解、视频的绘声绘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弥补说明语言的抽象难懂,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让学生凭空想象要容易得多,而且,通过图示,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学领域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广泛推广的新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使信息更丰富,加快了资源的共享,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和知识舞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适时拓宽了教学领域。有的课文涉及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质和人文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考察,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明讲解,不能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不能形成形象的直观感知,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相关的图景、事物形状等,还可以跨越时空,再现与文章时代背景有关的文学知识,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现实地情况,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是用多媒体回放林黛玉不凡的音容笑貌、脱俗的言行举止。这样,学生不仅能兴趣浓厚地学习这篇文章,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要远远超过教师的单调讲解,学生可以一边看直观图画或视频,一边进行时事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在欣赏中启发灵性。多媒体的展示内容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蒋志年.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杨飞,王怡,宋成敏.合理利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06(6).
编辑 张珍珍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