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曹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一中)
摘 要:英语口语是初中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很好地读才能够很好地学。然而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学习状况往往是“听写”的能力大于“说”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英语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差。因次,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大背景下,学生的口语训练至关重要。就如何在学生口语晨练中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晨练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导致学生口语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口语能力不需要进行考核,这直接导致学生和教师都不注重对“说”的训练和学习,在学生的晨读中很多教师也是让学生练习习题,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使原本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训练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英语口语晨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注重口语训练
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忽视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的口语训练,认为口语训练是无关紧要的,在晨读课中忽视了指导学生的口语,使晨读课堂偏离了教学的本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提升。
2.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师只注重对英语课程教材知识点的积累,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很少有教师对自己的口语发音进行练习;教师的口语能力偏低;一些英文单词的发音不准;还有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对单词和语句的语调发音也不够准确。教师在口语上的不严谨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口语学习无关紧要的学习态度,致使学生也向教师看齐,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提升。
3.缺乏英语口语晨练的学习环境
在我国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教师的授课都是采用课堂学习的方式,教师教授学生练习,学生除了在晨读中能够训练自己的口语能力外,缺乏其他有效的口语学习训练环境,并且在课堂学习中也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学习,缺乏与人交流对话的训练。长此以往,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得不到发展。
二、口语晨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杆,现阶段的初中生都存在“只会学,不会说”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高分低能,学生虽然英语成绩能够拿到很高的分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与人交流时不会选择使用英语。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两两分组进行对话练习的英语学习方法。
如J-Jim李明Read J:Hello.Could I speak to Ann,please?
李:Certainly. Holdon,please. Oh,Im afraid. She isnt here right now.
J:Can I leave a message for her?
李:Yes,please. But who is that?
J:This is Jim speaking.
李:Hello,Jim.Can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
J:Yes. Could you ask her to call me?
李:Sure!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J:My telephone number is 1234567.
李:Ill give the message to her as soon as she comes back.
J:Thank you. Good-bye!
李:Bye!
通过这种一对一的口语训练,能够相互纠正口语,并汲取对方的长处,丰富自身,在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学生敢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胆地运用英语与人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口语晨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语言是有节奏的,而节奏是英语首要的、最显著的特征。英语的节奏是句子的重音在句子中有规律出现的结果。句子重音之间的相隔时间大致相等,使语言产生节奏感,多朗读就能使之更加流畅,更加优美。
如果没有或缺乏口语晨练,学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和能力,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偶尔有点也是靠母语的沟通,这就完全制约了阅读能力的发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坚持口语晨练,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总之,英语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学进来讲出去,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语教学,在口语晨练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翔云.在写作教学中有效渗透口语交际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郑芸霞.贵州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对策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