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抓重点提纲挈领巧设问

2017-03-27 20:32何立根
甘肃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感知提问课堂教学

何立根

【关键词】 课堂教学;感知;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92—01

发问是开展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训练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问得好,问得巧,往往能收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找准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一、着眼于整体感知,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问题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教师总是按照课文顺序,一小节一小节地品析,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教学活动。这样,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总觉得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体的美弄得支离破碎了。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抓住这篇文章的要点,设计这样的问题:“春天是美的,在作家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那么它美在哪里呢?”写美,说美,品美,把“美點”的把握、美景的理解,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感悟,学生不仅找到了美景,还自主归纳了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景,脑子里生成了美的画面,还完成了欣赏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着眼于中心,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设计问题

记叙文往往是以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为中心来展开情节的。因此,对于这类课文,笔者以此为突破口设计问题,以点带面,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藤野先生》是一篇典型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对于这篇文章,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综合全文,结合具体事例表达见解。

学生分析、概括、发言:

藤野先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关心学生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热情诚恳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主导、牵动教学进程,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为明确人物形象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明确的把握,对藤野先生的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着眼于“文眼”,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设计问题

抓住“文眼”设计问题,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曾经听过的一节示范课上,一位老师在讲《藤野先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只是一位普通的日本教授,在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自作者离开日本就再未与他相见,况且作者后来也弃医从文,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这样的字眼来称颂他呢?

首先“探究伟大:说说我们眼中的藤野先生”,学生速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从而分析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深化伟大:说说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学生再次阅读文章,联系了解的资料,体会鲁迅在日本读书时特殊的心境,体会藤野先生的伟大。一个问题,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爱国之情,更加深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四、着眼于“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提问做到形式新、问法新问出创意,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对林冲是怎样取胜的,可以按照常规思路发问:林冲是怎样和洪教头比武的?他是怎样取胜的?也可变角度问:林冲为什么说“不敢,不敢”?林冲自认“我输了”,为什么后来又“赢”了?第一种问法,学生无需动脑,可以复述情节,甚至照文本回答。第二种问法要从当时的情景、林冲的处境、洪教头的不善等方面综合思考;与此同时,问“为什么林冲说‘我输了而后又“赢”了”时,给了学生迂回思考的空间。

如有一位教师教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提问:题目是《伤仲永》,而文章里却没有一个“伤”字,那么,到底“伤”了仲永的什么?学生研读后,明确文字上没有点明“伤”字,而在情感上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倍加惋惜。有的教师很善于设计“假设性问题”,令学生耳目一新。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感知提问课堂教学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