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Excel》一课的教学反思

2017-03-27 23:40任春科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任务设计任务驱动高效课堂

任春科

[摘 要]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朝着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向进行,因此,课堂的任务设计至关重要。通过《认识Excel》一课进行反思,对优化任务设计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任务设计;高效课堂;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113-01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任务的设计失去实际意义的情况。如何优化任务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认识Excel》一课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导入

用青少年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巧设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原始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班级中有多少学生近视,要求学生一起来统计班级近视的人数,然后告诉学生,要统计数据可以用Excel软件。随后学生打开Excel软件,开始认识软件。

优化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问我们班近视情况如何?近视的学生举手,师生确认本班近视人数。教师分别打开Word制作的表格和Excel表格(内容为班级学生近视情况的初步统计,当然学生还不是很清楚Excel这个软件)。教师:“这是老师的初步统计,发现数据跟刚才的统计有出入。”然后分别修改两个表格的数据。学生发现Word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的数据没有改变,而Excel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数据自动改变了,学生感到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师很自然引出Excel软件,并让学生对比熟悉的Word软件去认识Excel软件,学生饶有兴趣。

反思: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新软件——Excel,原始设计是教师下达任务,让学生去认识这个软件,效果只是让学生为了认识软件而学习,却不知道软件到底有什么优势。而优化设计,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Word的“缺憾”,又引导学生发现Excel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想要认识Excel的欲望。

二、小试牛刀

学生初步认识了Excel界面,此时让他们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Excel的认识。

原始设计: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填空(如图1)。图片是默认启动Excel后的界面,与书本上一致。学生将图中数字标号指示的名称对应的英文字母填入即可,正確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优化设计:将图片改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如图2),要求学生将数字标号指示的界面名称填入对应单元格中,正确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反思:虽然是一样的看图填空,但是图片内容不一样。原始设计只是将书本中介绍Excel界面的图片放上来,让学生在看书之后再次填空,对学生来说就是再一次重复认识界面,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边看书一边填空,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而优化设计使用了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学生不仅可以认识Excel界面,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Excel。比如通过优化任务,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工作簿名称是怎么一回事,工作表标签原来是可以修改的,单元格是可以调整大小的,等等。

三、一展身手

学生已经对Excel有了一定的认识,进入课堂的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调查自己小组成员的近视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填入工作表中。

原始设计:教师规定让小组长一个人去调查自己组员的情况,其他组员只要将自己的近视情况报告给组长即可,小组长统计结束后将数据分享给小组成员。

优化设计:教师出示该环节任务,如何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决定,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统计最快最准确,并请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的统计结果。结果出来之后每个学生谈谈在该环节中有何收获。

反思:原始设计中教师规定让组长去调查,虽然课堂秩序能够保证,课堂的节奏也会在教师预料之中,但是除了组长之外,其他组员几乎没有行动的过程,不利于全部学生的发展。经过优化设计之后,教师作为指导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都十分积极,为了小组荣誉,一个个都行动起来了。学生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后的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猜你喜欢
任务设计任务驱动高效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