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苗
(阳光学院 文化传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野下自媒体“咪蒙”的女性意识探析
谢苗苗
(阳光学院 文化传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咪蒙自媒体中的女性意识写作,结合自媒体特有的反馈功能,呈现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全民性、二重性、诙谐性、粗鄙化特征,形成女性独立意识舒展的狂欢场域。但网络阅读语境下的狂欢具有先天局限,唯有鼓励且支持女性自由的话语和行为,重建两性社会文化,两性才能达成更高质量的相处模式和相互发展,因此需要社会保障且拓展女性表达空间。
咪蒙;巴赫金;狂欢理论;女性意识
咪蒙原名马凌,曾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微博粉丝251.3万,2015年9月开始公众号写作,迄今为止粉丝数量突破1000万,其公众号头条平均阅读量为200万,次条平均阅读量为100万。头条植入视频链接和阅读原文链接的平均点击量分别为80万和3.5万,阅读原文点击量大约占到阅读量的1%~5%。[1]2016年,咪蒙凭借微信文章自选集《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入选第11届作家榜主榜。2017年6月6日,咪蒙因此前推送的文章违规,公众号被禁言一个月,7月5日复出当天,首篇推文发出3分钟后,阅读数突破10万,10分钟后点赞数超过十万,留言高达三千多条,一天之后阅读数近500万,评论超5万。[2]
咪蒙拥有数量庞大、高粘性的女性粉丝群体,她的自媒体里有大量探讨女性独特经验、审视女性社会位置等当代女性生存质量的文字,其写作姿态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在百度中输入“咪蒙、女权主义”即出现六万多条相关结果。咪蒙擅长讲故事,她在推文中书写一个又一个故事,描述个体女性的存在状况、个体与整体的冲突、女性个体与家庭的紧张关系、女性与社会的紧张感,她在故事中叙说自己和他人的现实经验,原生家庭带给她的性别恐慌让她本能地感知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并探究其成因。尽管已经步入21世纪,咪蒙敏锐地意识到,囿于根深蒂固的男性文化规范,女性依然处于“他者”的弱势地位。她用文字与现实对话,凸显了女性与世俗伦理道德、男性中心论等观念的冲突对峙,试图对抗男性话语体系的挤压,掌握女性独立话语权,唤起女性的主体意识,进行女性的价值重估。咪蒙的公众号文章里,在标题中呈现鲜明的女性主义态度的有18篇,主题是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的有53篇。她挑战生活及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呼吁提升女性的尊严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
尽管20世纪30年代即开展女性独立运动,但女性依然容易处于两难的困境中,传统性别文化里不论女性的社会角色为何,总将女性的幸福与婚姻及生育相捆绑,但事实上女性的自我往往在琐碎的家务付出、不容易平衡的婚姻情感中被吞没,外界选择性忽视成为常态。咪蒙的女性意识书写直接拒绝社会角色的传统设定,关注女性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女性独立提供新的方法论,如:《女人年轻的时候首先该干嘛?先挣钱!》《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女人好好打扮就是为了取悦男人?瞎扯!》……面对自我物化的女性,她痛心疾首,物质独立只是独立的前提,真正的力量在于自我接纳和成长。她强调,“爱情只是我们成长路程中的一部分,自我成长才是终极价值,我们要为自己加冕。”[3]
她批评传统社会有意无意显露出的女性评价标准,《女人好好打扮就是为了取悦男人?瞎扯!》《被性侵过,我就脏掉了吗?我呸!》《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你就是强奸犯的帮凶!》《“你是处女吗?”“关你屁事!”》《你知道重男轻女的后果有多可怕吗?》……她有意识地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抨击男性特权,试图点醒处于混沌状态的女性,让其意识到女性自我价值被男性虚假价值观所挤压,消解男性中心对女性精神的压制,如,《恕我直言,孕期出轨的都是垃圾!》《直男癌父母的体面,佟丽娅的悲哀》等,在佟丽娅丈夫出轨事件的系列推文中,除了对出轨本身的愤怒和批评之外,她指出佟丽娅隐忍的深层原因是其原生家庭塑造的心理定势,是其父强烈的男尊女卑观念对她内在自我的影响。女性只有意识到性别秩序的真相之后,才能保持清晰的态度拒绝外界的意义标签,捍卫自我疆界。
咪蒙的文字犀利泼辣,在新媒体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强劲的论战,推崇与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咪蒙的反对者一般在微博、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发声,在咪蒙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区发言的都是对她推崇备至的粉丝。咪蒙自媒体中女性权利的主张和表达,伴随着高额的阅读量和点赞数,以及频繁亲昵的粉丝互动,可以说,已成为民间女性意识与情绪的表达渠道,成为当今女性群体精神狂欢的场所,与巴赫金狂欢理论具有内在共通之处。它充当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中广场的功能,在此狂欢场所,人们平等而不拘形迹。
欧洲狂欢节可以远溯到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复活节游艺等,以全民天真与激情的状态,调节及矫正中世纪刻板僵硬的社会面貌。20世纪俄国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以及狂欢仪式对文明社会的等级制进行了颠覆,是在枯燥森严的中世纪常规生活之外的,以诙谐性为原则组织的平民生活。狂欢状态卸去常态伦理,以非常态的狂欢呈现,凸显常态的荒谬,消解了理想化、权威化、终极真理等社会负重,趋向生命本真的天然状态。狂欢节中国王加冕脱冕仪式,高度浓缩地象征世界存在的二重性,意味着新旧更替的命运趋势,以及任何严肃事物都具有的相对性。狂欢状态中的人们,挣脱超我的压抑,将本我与自我的面貌裸露,全民在平等状态中,以亲昵的诙谐为形态,以欢笑为媒介,生命达到理想式轻快。
(一)狂欢表征之一:全民性
巴赫金认为,狂欢精神有四种重要的文化特征和内涵,狂欢表征之一为全民性。狂欢节是全民的节日,它打破个人社会属性的藩篱,消除性别、年龄、地域、阶层、民族所造成的隔阂与禁锢,所有人都处于热烈而激动的情绪之中,产生亲切无差距的关系。“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接近起来,团结起来,定下婚约,结成一体。”[4](P177)
咪蒙自媒体就像狂欢节的广场,提供了一个女性狂欢场域。咪蒙公号的每一篇文章推出,往往半小时之内阅读量飙升,后台留言高达数千条,阅读者不仅仅阅读咪蒙原作,还会顺延阅读其他读者的留言,并对留言发表态度,点赞表示同意,或者再留言与其辩驳,而咪蒙也会选择性地对读者留言进行回复。例如咪蒙2016年微信推文《比直男癌更让人恶心的,是直女癌》发表后,文章点赞高达16881,后台排行第一的留言:“我妈当时生我的时候,看了我一眼,说:怎么是个闺女!我姥姥一口就骂回去了:你丫的还是个闺女呢!”点赞数达到2.1万,50条从众多网友留言中精选出的留言,最低点赞数也有884。2017年2月推文《“你是处女吗?”“关你屁事!”》点赞数42807,排行第一的留言“这种人祝他老婆一辈子都是处女”点赞数高达3.2万。网友通过关注、阅读、点赞、留言、阅读留言、留言点赞,交流观点,使公众号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沙龙,没有等级和阶层的禁锢,所有人都可以是作者,所有人也都是读者,这里没有冷静的旁观者,人人都被卷入激动的情绪之中,将自我对话导向社会对话。新媒体将作者拉下神坛,消除外在标签导致的隔离与鸿沟,咪蒙的公众号是女性在自我意识与文化偏见紧张对峙中的休憩地带,咪蒙的粉丝们以狂欢化形态消弭了存在的壁垒,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击和女性主义意识的重建。
(二)狂欢表征之二:二重性
狂欢节强调的是事物辩证的二重性。“死亡与再生,交替与更新的因素永远是狂欢节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5](P23)“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而一的,它们身上结合了嬗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妊娠死亡的形象)、祝福与诅咒(狂欢节上祝福性的诅咒语,其中同时含有对死亡和新生的祝福)、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6](P180)“狂欢式中包含着许多二律背反,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7](P68)狂欢思维并非要求在颠覆之后重塑权威,它的理想化形态是主流和边缘和谐共处,主流不主张思维霸权,边缘亦有可观之处,正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诞生狂欢思维的生命活力。咪蒙在公众号中坦然暴露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父亲的丑陋形象不可避免地让她产生两性相处的阴影,这直接导致了咪蒙在树立自己女权意识的时候,难以摆脱对男性深深的愤怒。但是她笔下推崇女性对男性的姿态不是敌对的。她认为,以男性为靶心的女权,实质上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因而女性的目光应由外转内,成为自己,以独立人格珍视自我体验和需求。她希望达成的是两性的和解,情绪宣泄之后,与自我与世界和平相处。
咪蒙笔下男女之间的联系不是被割裂,不是片面地强调对立,吐槽只是部分,更多的是探讨男女之间在新时代应该如何理解、协调、改变,以应对社会的不断更新,适应不同时代、社会位置对男女和谐共处的要求。她强调,“好的爱情,是需要换位思考,是需要互相体谅的。”她重视情感表达,如《比“我爱你”更重要的是,我如何爱你》,提倡两性的平衡交流,如《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她说:“决定你与谁在一起,可能只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他/她就是那个对的人。但决定你与他/她能不能长久相处,恰恰是价值观。在价值观上,绝对不能将就。”[8]
她的书写具有双重性,于批判处包含依恋,在亵渎中隐藏敬意。她批评女性的自我设限,如《天天偷看男朋友的手机,你活着不累吗》;她对于女性在两性相处中的个性表达,提出精神层面的审美期待,在《你的美貌不如你的热闹》《有趣是一辈子的春药》中,她提倡彰显个体的独特性、多样性,两性相处的目标是共同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扩大生命愉悦体验。
(三)狂欢表征之三:诙谐性
狂欢节充盈着人们的笑声,以不遵守常规与通例的方式,走出日常习惯的规范区,背离生活轨道,摘下人格面具,表现在语言上是呈现“嘲讽、滑稽、模仿”等。狂欢节上的笑“指向权力和真理的交替、世界上不同秩序的交替。笑涉及了交替的双方,笑针对交替的过程,针对危机本身”[4](P181)。狂欢节的笑具有超越性,既是对生活常态的嘲讽,对惯性思维的否定,对人们习以为常观念的颠覆,但同时也孕育着对更融洽、更和谐关系模式的期盼。犀利有趣是咪蒙公众号的语言风格,她称自己为“宇宙第一网红”,调侃自己的身高体重品味,《别人吃是为了活着,我活着是为了吃》《如何把大牌穿成地摊货》,等等。将俗语成语进行滑稽改编、戏仿、插科打诨,不仅语言上幽默,咪蒙甚至发展到格式也诙谐。“他们的毛病是:不。喜。欢。联。系。你。”她以诙谐为武器,以嬉笑怒骂为桥梁,以自黑的方式消解价值观输出的神圣性,搭建起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她的笔如锋利的大刀,将与生活妥协的女性手中的救命稻草砍去,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逼迫她们直面生活困窘,在无望中寻找希望,在强大的男性传统中争得一席之地。
(四)狂欢特征之四:粗鄙化
狂欢节人们的语言往往是粗野、庸俗的,有距离的人们才会相互客气,使用礼貌的语言进行文质彬彬的交流,而狂欢节人们行为的粗鄙恰恰是人们之间亲昵无间的象征。人们从文明的拘束中挣脱出来,返回到生命的根基,沟通被社会化所斩断的与自然的联系。咪蒙文中充斥着“卧槽、滚、不要脸、拉黑”等不属于传统观念中女性话语体系的文字,出口成“脏”——常见“老子”“球”“上”“睡”,在对话中加入“特么”,口头禅是“我擦”“屁咧”。咪蒙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写作中加入粗鄙性文字的初衷:“我们为什么爱说脏话?因为脏话才能抒情。脏话是人世间最淋漓尽致的一种表达。”“我们为什么爱说脏话?因为脏话才能表达亲密。我只在好朋友面前说脏话。在陌生人面前,我礼貌得令人发指。”“礼貌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生疏啊。”[9]在巴赫金看来,这些骂人的脏话一方面传递贬低,另一方面则包含着勃勃生机。
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已经固化了女性形象,女性的审美趣味只能是优雅的、美好的,这种固化是对女性个性展示的禁锢。咪蒙用吃和胖来丑化自己,《我,一个矮子的史诗》《被嫌弃的胖子的一生》等,她为自己贴上各种标签:矮胖的丑女、花痴、低俗……这些标签首先消解了作者的神圣感,颠覆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审美的规范,让众多读者在心照不宣对她的调侃中爆笑,达到狂欢般的热闹。针对自觉推崇男性中心论调的所谓情感专家,她说:“对不起,今天的引用就到这里。因为老子被恶心的配额已经用光了。我的脏话都特么不够用了。”[10]批评者说她的语言尖酸刻薄,哗众取宠,推崇者感到亲切又真诚。咪蒙用夸张粗俗的姿态,鄙夷被传统观念认为理所当然的女性审美标准,扩大女性展示的形象范畴,解构女性作为“第二性”的附属地位。
(一)网络阅读语境下狂欢的局限性
咪蒙自媒体的女性意识表达及读者反馈,是在网络平台上的呈现与呼应,犹如狂欢节人们带着面具,遮蔽真实身份,这一刻处于无拘无束的失重状态,但是节庆过后,从梦幻般的彼岸世界回到现实,回归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承担相应负荷,仍然可能出现集体沉默和失语。要警惕众声喧哗后的一地鸡毛,阅读时荷尔蒙上升充满激情,阅读后依然故我,是不为还是不可为?当自媒体成为一股强大的趋势,其所提倡的女性意识势必会对当今女性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产生影响,但是当传统观念依然否认或掩盖女性需求时,女性是否有力量将觉醒的意识转换成实践,女性之间是否能够形成有意的相互认同和支持,以应对共同的问题,这是咪蒙阅读者在阅读之后应该对自己进行的叩问。
此外,值得深思的是,女性的成熟不应该是对男性的模仿,对女性特质的抛弃或者疏离。咪蒙语言的粗鄙性,可以视为借用具有男性特征的话语权势,是一种源自男性文化经验领域的力量感嫁接,是潜意识间接认同男性力量。
(二)狂欢过后的超越
在21世纪的当下,咪蒙获得高阅读率的文章主题仍然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主内女主外”相关。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在原生家庭中被男权中心意识熏陶,她们的自我孱弱,独立意识薄弱,独立能力虚弱,在婚姻中处于无法摆脱的劣势。可悲的是,她们是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将无可避免地将无力感向下一代传递。在父权制传统深厚的环境中,女性性别建构需要过程,自我成熟需要提醒。通过批评,咪蒙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不是单纯的性别利益,不是简单地与传统决绝割裂,而是女性用新的眼光寻找自我,塑造自我,成为主体,进入主流,与传统相融合,在传统基础上重生。需要警惕的是,女性在道德说教中常被扣上以母爱为名的巨大帽子,更容易缩小自我,自由意志轻易地被碾压,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狂欢的内蕴是达致人的自由,咪蒙的女性意识书写带有情感宣泄意味,缺乏理论力度,但咪蒙的意义在于客观上成就了一个女性言语场域,其自媒体组合成交错式多层次的女性话语空间,带给女性节庆状态的自由和轻松,实现女性文化共享,成为女性独立意识舒展的狂欢广场。“我想说的是,我从来就不是什么女权,我主张的是人权。”[10]
但是狂欢化能产生多大能量不容乐观,“作为文学传统的狂欢文体,只不过是发生在想象界的一场美学革命”[11]。咪蒙禁言一个月后,她的博客不少爆文被删除,其中包括多篇女性主义主题文章以及相关评论,这意味着咪蒙所建成的女性主义狂欢范式很可能将成明日黄花,广场日渐萎缩,狂欢的笑声稀薄,毫无顾忌的喧哗转为谨言慎行。男女平等从表面上看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文明标志之一,相较千百年前,女性获得了经济、政治上的诸多自由确属事实,但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仍有巨大差距,男性对女性意识形态的控制在某些时候用文化伪饰,使之向男性利益倾斜,而女性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大部分不假思索地接受并内化为自我标准。自媒体的作者不论是从商业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有意挑战既定规则,打造女性独立意识狂欢空间,才有可能促发部分女性自我审视。咪蒙之所以能写出爆文,阅读量轻易过百万,本质是因为她触碰到被漠视的万千女性的痛点,产生释放焦虑、消解压抑的狂欢化效果。
狂欢节的戏仿无法真正动摇传统性别权力格局,它是被主流默许的“颠覆”,而非真正具备颠覆的力量。但是如果连狂欢广场都被压缩,狂欢功能都持续减退,社会性别权力失衡则失去了矫正的基础力量。失语意味着女性问题被边缘化,甚至被逐出问题场域。传统的社会公共空间很少向女性敞开,她们除了在宗教里面对神祇喃喃祈祷,向神秘力量寻求帮助之外,别无去处,而后持续在世俗事务上保持沉默。女性之痛不可能随着沉默而消散,作为性别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存质量对社会稳定和谐的影响无远弗届。只有社会意识到女性之痛会伴随着女性重要的社会功能绵延渗透到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深刻影响人类整体幸福感,才能正视女性微弱但坚韧的自我意识呼声。唯有鼓励支持女性自由的话语和行为,重建两性社会文化,两性才能达成更高质量的相处模式和相互发展。因此,正视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是两性减少对抗,趋向和谐的必由之路。社会需要保护如咪蒙自媒体构架的女性意识探索的狂欢广场,拓展更为开阔的真实及虚拟文化空间,让女性充分、清晰、完整地表达自身,需要推进制度改革,提供女性平等自由诉求的实现路径,需要在承认且接纳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建构多元女性价值。
[1]今日传媒.一条广告68万,咪蒙是怎么做到的[EB/OL].http://www.jricmsc.com/index.php?_m=mod_article&_a=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257.
[2]新榜快访.咪蒙:我会收敛自己三俗的毛病[EB/OL].http://www.sohu.com/a/155052023_467142.
[3]咪蒙.她终于嫁给年薪百万的老公,然后呢[EB/OL].http://www.shedejie.com/lieqi/8057.htm.
[4](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周卫忠.双重性·对话·存在: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存在论解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6](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7]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咪蒙.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EB/OL].http://www.sohu.com/a/59205171_117937.
[9]咪蒙.我们为什么爱说脏话[EB/OL].http://www.yangfenzi.com/shehui/58884.html.
[10]咪蒙.看到直男癌言论,我的脏话都不够用了[EB/OL].http://www.weixinnu.com/tag/article/2467461243.
[11]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4).
2017-09-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JRZ2016003)
谢苗苗(1977-),女,福建平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产业研究。
G206
A
1673-1395 (2017)06-0059-04
责任编辑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