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女性视角与图像叙事:女神文明的知识考古
——评《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
李黎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美国神话学家兼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在《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1](以下简称《女神的语言》)一书中,为读者揭示了另一种历史知识:假如我们深入西方文明的早期,便会发现,女性的地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低于男性;恰恰相反,在未遭印欧文化入侵的古欧洲时代,人们崇拜女神,女性的地位普遍高于男性。该书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构了正统的男权叙事。书中大量运用考古实物和图像资料,为解读早期神话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女神文明;图像叙事;女性主义;考古学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无力拒绝这样一些情形:硝烟战火、恐怖袭击、屠杀流血充斥每日的新闻画面,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开始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世界末日的种种传言不绝于耳。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每个人都可能心生疑问:人类未来的命运如何?如今的社会模式随着时间推移是否仍合适?没有战争,没有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会不会到来?
我们不敢自信地说,这种以和谐为底色的美好未来一定会出现,但我们依然心存希望,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这样的形态。那是十分久远的时代,早于被誉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对于古希腊,我们是较为熟悉的。作为西方历史的开篇,它高度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完整的神话体系,成为西方文学最为宝贵的素材库。这些神话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大神,如众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都为人所熟知。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时期崇拜英雄的人们无疑也是好战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便记载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战争,至于在这场战争中精彩的木马计,则更是流传甚广。从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民间口头传承中不难看出,古希腊社会存在浓郁的男权色彩,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战争、决斗等充满男性气息的人类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神通广大的众女神们,也只是男神们的附属品,她们作为男神的妻子、女儿或姐妹存在,而非独立的个体。
不过,假如我们深入西方文明的早期,便会发现,女性的地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低于男性,恰恰相反,在未被印欧文化入侵的史前时期,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人们崇拜的也都是女神,大多数祭祀场所不允许男性进入。当时的社会没有战争、杀戮,也没有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被无止境破坏的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高度和谐,和睦相处。遗憾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对于女性地位与权利的运动愈来愈关注,并且逐渐投身于此,其中不乏一些影响重大的女性。譬如著有《圣杯与剑》[2]的理安·艾斯勒,被誉为20世纪女神复兴运动重要代表的马丽加·金芭塔丝等,她们的著作都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丽加·金芭塔丝出生于立陶宛(这个地方在其《女神的语言》一书中多次提到),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她对立陶宛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关于女神崇拜的祭祀活动了如指掌。她于1946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随后于194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史博物馆任职。她终生从事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古欧洲”文化研究,所提出的“女神文明”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20世纪女神研究最重要的学者。金芭塔丝终其一生都专注于女神研究,其代表作是关于女神研究的四部曲:《古欧洲的女神与男神:公元前6500-前3500年》《女神的语言》《女神文明——古欧洲的世界》和《活着的女神》。前三部作品均为她生前独立完成,最后一部作品未能完成,在她去世后由其助手整理补充并出版。
马丽加·金芭塔丝于1989年出版的《女神的语言》一书,向人们详尽地介绍了古欧洲女神宗教的图像“语言”,这种“语言”由女神的标记、符号和形象组成。全书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各围绕一个主题:第一部分是生命的赐予,主要讲述关于鸟女神的标志、外形、动物,作为母亲的鹿与熊以及象征生命力的蛇;第二部分是生生不息的大地,讲述了带来丰产的大地母亲、有“加强”观念的“二”的力量以及数量较少的男神与邪神;第三部分是死亡与再生,介绍了死亡的众多象征,如兀鹫、猫头鹰、枯骨等,重点介绍了再生这一主题,它的象征物有卵、女阴、蛙等;第四部分是能量及其释放,讲述了象征能量的螺旋、蛇、斧子等符号,以及代表循环再生的月亮周期。
全书详细介绍了古欧洲时期的女神们,例如给予和维系生命的鸟女神、代表再生的鱼女神。这些女神有着相互区别同时又交叉重叠的职责,像蛙女神与鱼女神都象征再生,或者像乌鸦作为女神的化身,同时象征死亡与再生。除了各种类型的女神,书中也向人们展示了数量繁多的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并且做了完整的解释。例如象征怀孕、双倍和更多的双联线,象征丰产的菱形,代表生命女神的M形纹等。不论是身负重任、神通广大的众女神,还是与女神及人类息息相关的神秘符号,无不散发着来自人类初始的神圣魅力。一切都是平静祥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命就像每年都会春暖花开的大地一样,是循环往复的,死亡与再生相连。人们对再生深信不疑,因此死亡并不可怕,也不代表结束,就像植物在秋季睡去,在春天又苏醒。
史前人类受本能的驱使,对生殖十分崇拜,或者说主要是对女性子宫独有的孕育生命的神圣力量十分崇拜,当然新生命的孕育离不开男性,不过男性只是作为辅助加强的角色存在。古欧洲人类对子宫的崇拜在子宫模式的公墓或者形似子宫、输卵管的公牛头等真实存在的文物上均可见一斑。对于女性极高地位的肯定和力量的崇拜,无疑会吸引当今社会在家庭、职场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的女性,她们需要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当今世界将提倡男女平等这一观念提上日程并宣传推广,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不过收效甚微,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封建的国家或者地区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要彻底消除是极其困难的,处在黑暗世界里的女性数不胜数。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中,23岁的女孩被一伙男性轮奸折磨致死,原因仅仅是她在晚上九点多还与一名男同事在街上而不是呆在家里;还有令人生畏的非洲割礼,是因为害怕女性在婚前不能保持贞洁;有些地方竟然还有将被强奸的女童嫁给强奸犯的律令。即使是现在这个标榜开明、开放的多元化世界,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在今天,女性依然在许多行业受到歧视,或者被单纯当作生育工具。
男性在力量、身体素质等方面是优于女性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柔弱、感性、富有同情心的。好斗、热血、强烈的胜负欲等则与男性分不开,不论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还是现在正在上演的战争、屠杀、争权等,这些充满血腥的人类负面活动多由男性参与、主导甚至操纵。女性则大多从古至今都是平和、温柔、富有母性光辉的,是更倾向于和平、安稳的生活的。古埃及神话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论断:男神始终与“争权”“谋杀”“碎尸”“弑母”这些负面消极的词汇相关,而女神,比如伊西斯,则一直在进行“寻夫”“育子”“帮助”“唤醒”等活动。不难看出,在当时人们的认知里,女神是正面积极的形象,是带来希望、给予并保护生命的角色。马丽加·金芭塔丝在《女神的语言》一书中所展现的,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熟知的以及正身处其中的人类社会模式,使我们在被吸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沉思。
全书对于史前时期女神文明的精彩介绍与解读不单借助于文字,其中几乎遍布每一页的图像使得作者的解读更加直观具体。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在使读者通过文字感受西方史前女神文明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书中的插图大多采自公元前6500~前3500年的东南欧和公元前4500~前2500年的西欧,还有一些采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图像资料数量巨大并且包罗万象,陵墓、神庙、壁画、浮雕、塑像、小雕像、图画等皆囊括其中。神秘庄严的公墓,栩栩如生的壁画,布满各种符号的雕像、陶器等,再加上详细的文字解说,能令读者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史前女神文明曾经存在过的那段历史。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实物例证、文献以及民俗事象,通过实物介绍,对古欧洲社会女神崇拜的各类象征符号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这不同于传统的神话学研究范式,作者横跨考古学、比较神话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神话研究领域内;突破了文学专业本位的局限,通过图像、口传资料等研究神话学的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神话即文学,我们习惯将其称为神话故事。“故事”这个词语本身含有不真实与编造的成分,我们因此认为神话作为文学的一种,是人类编造想象的故事。马丽加·金芭塔丝对于神话研究的贡献就在于,她打破了人们对于神话的陈旧认知,用真实存在的考古物证来证明神话不是凭空编造的。马丽加·金芭塔丝自幼生活在立陶宛,因此她对家乡的民间信仰,尤其是女神崇拜十分熟悉。在她之前已经有不少杰出女性投身于女性主义运动并且有所成就,不过,将考古学、民俗学等融入神话学研究,且采用大量实证性的考古文物图像资料来佐证却是首例。这种具有开创性的跨学科研究,为神话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开启了一扇通往崭新视野的大门。
正是有了考古挖掘,这些珍贵的文物才重见天日,也让我们对女性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金芭塔丝告诉我们,即使是经过了父权制印欧文化与随后兴起的基督教的侵袭,女神信仰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传承并且生生不息。在远离印欧侵袭的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女神宗教的影响力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然延绵不息。相比之下,今天的世界是失衡的,男性与女性的力量是不对等的。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对男性的作用全盘否定,毕竟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金芭塔丝想说的是,基于适度原则,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及女性地位的提高,更有利于人类将来进入趋于稳定、和谐的伙伴型社会,从而摆脱现在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不合理、不对等的社会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普遍对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敬畏,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滋养万物的大地在人类眼中只是一座不会说话的金库,早已不是人们虔诚崇拜的带来生命与希望的大地母亲。
《女神的语言》一书,令笔者想起《战狼2》的热映。也许我们会被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军人的满腔热血所感染,不过相较于这些,令笔者感触更深的是,影片中无数非洲民众被反政府军用枪炮坦克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他们整日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活在亲眼看着亲人倒在血泊的绝望中。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这样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但战争对我们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存在。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更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在西方文明早期,女神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及其享有的崇高地位,令史前社会毫无悬念地呈现出和谐、稳定的状态。而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的父权统治,长久以来的父权制社会模式令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对这种男性统治的现实习以为常,男强女弱的观念也已经根深蒂固。
在这种大环境下,女性更加无法避免传统观念在头脑中生根发芽并代代相传,现在仍有人提倡的“女德教育”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些所谓女子美德的约束下,女性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活着,一生都在男权的掌控统治下生活。受《女神的语言》一书启示,如果我们从女性问题上升到人类共同的问题,譬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长久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力量被压制而导致的失衡现象。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爱护,各种各样的妇女问题,大大小小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令人痛心。
令人欣喜的是,在当今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正渐渐缩小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男性愿意尊重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枷锁,形成不依附男性的独立人格。这可以看作是女性的胜利,更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马丽加·金芭塔丝在《女神的语言》一书中,为世人所展现的史前时期女神宗教统治下人们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状态,使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模式,也令我们对于女性曾经在人类社会中发挥过如此巨大的作用感叹不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女神的语言》一书为人类解决两性关系以及大自然的威胁两大问题,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思路,即改变既有观念,调整当前社会模式,去形成一个新的和谐稳定的伙伴型社会模式。在这种社会模式中,没有统治与被统治、压制与被压制;男女之间地位平等、力量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资源。
[1](美)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M].苏永前,吴亚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M].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FemalePerspectiveandImageNarration;KnowledgeArchaeologyofGoddessCivilization——OnTheLANGUAGEOFTHEGODDESS;UnearthingtheHiddenSymbolsofWesternCivilization
LiLi
(CollegeofLanguageandLiterature,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
American mythologist and archaeologist Marija Gimbutas have revealed another kind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for readers in her book 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Unearthing the Hidden Symbol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If we had gone deep into the early day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we would have found that the status of women was not lower than that of men from the outset;On the contrary,in the era of ancient Europe,which was not invaded by Indo-European culture,the status of women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men.It deconstructs the orthodox patriarchal narr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aradigm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rly mythology by the extensive use of archaeological objects and images.
Goddess civilization;image narration;feminism;Archaeology
2017-11-03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7JK0632)
李黎(1994-),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
B932
A
1673-1395 (2017)06-0007-04
责任编辑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