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为了人类的未来

2017-03-26 06:00
绿色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林业会议文明

文 方 米

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探寻,并且从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校正自己的方向。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尚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工业文明时代来临,人类开始利用自然并征服改造自然,过度的物质生产使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人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类的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最具代表性的是《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三本书籍”,还有1972年人类环境大会、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四个会议”以及形成的《人类环境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等国际文件,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全球共识。

第一次会议: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围绕森林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展开了激烈讨论。会议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治理生态环境的准则,把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思考上升到了实际行动。

第二次会议: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围绕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森林功能持续退化、促进可持续经营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三次会议: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会议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向生态文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第四次会议:201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大会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通过绿色发展来消除贫困,并提高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上了议程。

既然传统发展方式继续走下去意味着灾难,那么就有必要选择新的发展方式;既然人类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而独立存活,那么就必须修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目前只有一个选择:以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支持物质需求和经济发展。生态承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可变的综合指标,我们能够在开发替代资源、治理污染、重建生态平衡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生态对发展的制约可能不断放宽;但也可能在利益驱动下放大生态的制约,以至于理论的生态承载和现实的生态承载产生冲突。“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发展无异于直奔死亡。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就是发展的制动器”。控制制动的主动权掌握在人类手中,控制器的使用则是人的精神价值。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不受现实的约束,可以荡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思想可以积累、可以超越今天的现实,并可以影响明天的现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可以找到生态思想的起源,从历史的积累中,获得丰富的思想。这种思想有些甚至让今天面临困惑的人们顿悟,可能为破解今天的困境提供一把钥匙。

近年来,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的聚焦点。人类在主动探索适应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发展模式,更加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与保护。

从名噪一时的这三本书以及描绘的无数个毁坏森林而导致环境恶化,人类难以生存的多个故事;从这四次最高级别的人类会议以及形成的成果文件涉及的林业问题,我们都可以看出,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肩负着神圣的责任。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自古就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产生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以及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等朴素的自然观和资源利用思想,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后来,这些思想一代代延续继承,陪伴人们度过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

古代林业发展思想:从朴素的自然观、森林价值观、森林培育观,一直延续到近代。管子把树谷、树木、树人并列,作为治国理政根本大计。据考证,从新石器时代始我国就已种植果树,从皇帝始就有了植树活动。周代设立“山虞”“林衡”等林业官员,规定“不树者,无椁”。汉代以后,国家倡导植树的命令屡见不鲜。清朝乾隆时期编纂的《授时通考》,专门单列一章介绍如何植树。孙中山先生将发展林业纳入他的《实业计划》,主张大规模造林,以防止水旱灾害。

森林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林业建设理论:中国在反思工业发展的缺陷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超前的发展理念。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1972年至2012年召开的四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后,就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构筑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6年,《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颁布,林业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纽带,率先在中国实施行动。2001年国家林业局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专门对生态文明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思想。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确定为林业部门的主要任务。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快了林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并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2008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赋予了林业部门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职能。人们形象地把森林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把荒漠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实践证明,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中,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长寿,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美丽的共同家园里繁衍生息、发展进步。

2009年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作了全面阐述。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更加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

猜你喜欢
林业会议文明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八七会议》
请文明演绎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会议通知
漫说文明
land produces
会议通知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