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忠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内涵
李其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所谓养生,是指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心身护养活动。有效养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否则便是盲目养生,盲目养生往往有害而无益。
生活方式,涉及人们的情志、起居、饮食、运动、娱乐、房事、调补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
养生活动极为广阔,养生方法极为丰富,可谓无时不需,无处不在。事实上,养生是一种健康理念,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1.1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其中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1.2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高论:“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1.3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环境养生、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娱乐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调补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2.1 精神养生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2.1.1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又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所不觉,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2.1.2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2.1.3 节欲安神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早在《道德经》就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打造“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的生产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健全配套服务与设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市场价值,带动农产品的销售。采取“政府+运营商+平台”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电商平台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批发商和供销合作社等借助阿里巴巴、京东、邮政等第三方平台设立网店。
2.2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2.2.1 起居有常
“常”,即“常度”。生活作息应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是起居养生的基本准则。昼夜节律对人体有重要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钟学说大体吻合。
2.2.2 适当锻炼
适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2.2.3 睡眠居先
2.3 饮食养生
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事实证明,饮食不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儿童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而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三高”、“三低”现象,也均与饮食不当有关。所谓“三高”,是指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所谓“三低”,是指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纤维素。
2.3.1 适时适量
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从生理角度看,白天的早、中、晚三个时段,人体内的消化酶较为活跃。现代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应是:吃好早餐,满足午餐,节制晚餐。经常暴饮暴食,长期摄入过多,导致营养过剩,形体发胖,变生他病。反之,当下有人因“减肥”而采取非医疗行为的节制饮食,以致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羸弱多病。不少年轻人,经常熬夜,次日晨起匆忙,无暇早餐,久而久之,必多生害。近又流行所谓的“辟谷”,在并无道家养生功法习练的前提下,突然多日不进食,导致人体精微物质匮乏,能量来源枯涸。这种举动,与其说是养生,还不如说是“害生”。也有人因不恰当、不科学的忌口,而使气血生化乏源,尤其是肿瘤病人经手术、化疗、放疗后,不及时的、合理的补充营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病后康复。
2.3.2 谨和五味
膳食有辛、甘、酸、苦、咸之异。所谓“谨和五味”,是指依据人体生理需要,合理调配,适度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脏腑气血。现代研究认为,许多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偏嗜甜食,易致糖尿病、肥胖症等;偏嗜咸味,易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加剧水肿等;偏嗜辛辣,易致便秘、痔疮,加剧溃疡病等;偏嗜酸味,对于平素胃酸偏多、胃脘嘈杂吞酸的人,尤为不宜;对于阳气不足、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不可偏嗜苦味,因为苦味多寒,苦寒易伤阳气。
2.3.3 以人为本
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症,乃至怀孕、过敏之人,因其不同情况而在饮食方面各有宜忌。如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供给小儿的营养物质,既要保证充分营养,又要易于消化吸收。老人脏腑衰退,化源不足,平素多食清淡素食、乳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为宜。妇女妊娠期,需要比平素更多的营养,以满足母体消耗与胎儿发育的需要。妇女哺乳期,膳食应有充分热量,并注意多吃富含矿物质的食品,以满足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
2.3.4 辨证食补
在注意优化饮食结构、平衡膳食营养的同时,了解食疗和食养知识也很重要。如大蒜、韭菜、羊肉等具有一定补气温阳作用。苦瓜、菠菜、黄瓜、龟板、鳖甲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大麦、酸牛奶、山楂、橘皮、鸡肫等具有健脾开胃作用。蜂蜜、核桃仁、香蕉、麻油及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2.4 房事养生
指根据人类生理、心理特点,调节男女性事活动,和谐夫妻房事生活,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行为。房事养生,古称“房中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类经·卷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和;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可见养生必须保精,而保精的有效手段是适当节欲。
2.4.1 性乃本性
性,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和本能,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情感活动及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即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古人称“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杀”,强调男女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正如《素女经》所云:“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
房事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隔绝阴阳,禁绝房事,既违反自然之性,亦有悖人情之常。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均忌禁欲,以顺养生之道。缺乏正常的两性生活,容易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郁闭,五脏失和等各种病理变化。
2.4.2 欲不可纵
中医理论认为,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夭,故惜精、养精、固精,历来认为其系养生防衰之关键。欲不可禁,也不可纵,如是则精气持满,精足则神旺,神旺则寿增。
房事不节,纵欲过度,势必耗伤肾精,《黄帝内经》就有“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易致“半百而衰”之警示。欲念太过,施泄无度,肾精亏耗,容易引发早衰,出现齿摇发疏、腰酸膝软、尿意频数、健忘耳鸣、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性淡经乱等症,而善于节欲保精之人多可颐享天年。
就房事养生宜忌而言,其宜者,合房讲究卫生,行房节欲有度,提倡婚育适龄,恪守自重节操,适当独宿颐养;其忌者,环境不当、七情过激、劳倦体虚、醉酒过饱及妇女三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均应禁忌或谨慎行房。
2.5 娱乐养生
是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种娱乐养生活动,这种活动多情趣高雅,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如音乐、弈棋、书画、养花、垂钓、阅读等。娱乐活动,不仅可丰富业余生活,还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调节情绪,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无疑对愉悦心身、保持健康、延年增寿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通过其特有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等多种要素构成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唤起人们的美感,使人进入丰富的联想世界,从而忘却烦恼,志畅情抒,百脉流通。
奕棋有修身养性之功,棋艺之妙,全在构思严谨、整体协调及瞬息万变的巧妙应对。元代大儒虞集称:下围棋“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能受之以仁,行之以义,秩之以理,明之以智”。奕者如此凝神静气,处变不惊,对练就良好的心态及大度的风范无疑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娱乐活动也不可过极,谨防玩物丧志,而那些消极颓废的娱乐,更是有害于身心健康,古人称之为“伐性之斧”。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