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莲
[摘 要]
追问是将课堂引入纵深的一种师生对话形式。通过历史“脱口秀”实验,将课堂追问的主动权和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半开放的展示中,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历史、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历史,由一人独“秀”激发众人追问、由被动追问变为主动追问、由教师预设的一般追问生成为具有班级个性的特色追问,使历史教学在深层次的课堂追问中逐步积累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
脱口秀;主动追问;众人追问;特色追问
翻阅我的微信朋友圈:你知道“暴走大事件”吗?在今天之前我是不懂的,当我的孩子在课上用这样的方式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是2016年3月23日,这一课是复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课堂片段】
李同学展示“脱口秀”: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暴走历史大事件”,我是李尼玛。那年人们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江苏南通状元张謇大玩跨界,身体力行,提出了“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从黄家驹堕落成了汪峰。趁着西方帝国主义小伙伴们抢地盘的黄金时代,张謇确实赚了不少小钱钱。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收拾完日耳曼后,便来中国收菜了。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再加上我们那不安分的邻居的侵略等因素,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被扼杀在摇篮里,其发展过程短暂而且艰难曲折的程度,绝对胜过小李获得奥斯卡奖。那时,中国还是一只弱鸡,邓小平(1904年—1997年)还在摇拨浪鼓,中国还没有跳出来单干的实力。尽管如此,张謇为后人的跳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课堂生态】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笑声几乎伴随了小李“脱口秀”的整个过程。虽然他的语言很孩子气,他叙述的史实也大多来自课文或学生熟悉的时事趣闻,但经过嘻哈的表达和独特的描绘,顿时给了历史不同一般的面孔,使原本枯燥的经济历史课在笑声和掌声中拉开了追问序幕:一追张謇“大玩跨界”之后的身份变化为什么使“人们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二追张謇“大玩跨界”之时,有哪些原因促使他跳槽?三追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课后涟漪】
课后这片段在我的朋友圈里一“秀”激起千层浪,学生、家长、朋友们纷纷跟帖点赞。其中一位远在英国读博的学生特别告诉我“暴走大事件是一款对时事点评吐槽的脱口秀”,“圈”内的历史同行们也以此为沙龙,探讨“脱口秀”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和实施方略。
“脱口秀”是“Talk Show”的英文音译,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一面之词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体文化的发展,这种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历史“脱口秀”旨在借助这种形式,将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示舞台,翻转课堂的常规形态,演绎课堂的独特追问。
一、由被追问变为主动追问
课堂“脱口秀”一般由历史科代表根据学号提前通知主讲人员及课题(若有个别特长或需要,可自行调节),每次两人,每人2分钟左右,具体内容和形式不限,可以讲解知识,或交流观点、方法、思路或困惑。虽然只有短短的2分钟,但这是主讲人的专属时间,他是讲台的主角,是全班的焦点,所有目光都跟随着他的讲解而专注倾听或追问探讨……因此,这一刻成为每位主讲人的期待,人人提前关注自己的展示时间和主题,主动揣摩重点难点,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发动家长出谋划策,对着镜子反复演习……一次次的自发地追问,终于换来这一刻精彩绽放!
真正的学习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替代的内化过程,最有效地追问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发追问。像小李同学用充满孩子气的“黄家驹堕落成了汪峰”,表达了他对张謇作为“士”之状元回乡办厂的讶异;又巧妙地借用时事新闻,以小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获得奥斯卡奖的不易,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曲折;同时他又联想到带领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并查阅了他的生卒时间(1904年—1997年),既表达了他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遗憾,也暗示着他对当代中国民富国强的自豪,颇有“只恨君生晚”的慨叹!
二、由一人独问激发众人追问
课堂“脱口秀”不只为了“一人独秀”,更为了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初中生既好奇又贪玩,喜欢看热闹的多,善于看门道的少,为此,“脱口秀”一般安排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由听讲者与主讲人现场互动并盘点听讲收获,既凸显主讲人的成就感,也保障了听讲的效果,更使每个班级的每节课都有了不同于其他班级的开场白和追问点。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最佳追问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困惑点、兴趣点、好奇点、已知点,等等。例如小李同学的“脱口秀”,借大家熟知的“黄家驹”“汪峰”“奥斯卡”等人和事,调足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和胃口,带着大家从一人(张謇)一厂(大生纱厂)欣然走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用颇有深意的“弱鸡”“没有能力单干”之说,激发起大家内心深处的深深遗憾和探究欲望,從不可思议的史实中探究其因果缘由的必然,从个体现象追问其整体特征。
三、由一般追问生成特色追问
一般的课堂追问都是教师提前预设而成,大同小异,然而每一次的“脱口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不一样的预设外资源和视角,为课堂追问提供了意外的切入点,使每一堂课都生成为具有本班特色的“特别订制”。例如,同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另外两个班级的“脱口秀”就生成了不同的追问版本。
【课堂片段A】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南通有个清末状元叫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觉得要救国就必须发展工商业,毅然辞官回到家乡,兴办了大生纱厂和一系列企业,他又把挣得的钱用于兴办学校、博物宛等文化教育机构,张謇被称为近代“实业救国第一人”,南通因此被称为“近代第一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大生纱厂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可是从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卷土重来,加上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再次受挫。所以我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追问点:张謇为近代南通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为例,說说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课堂片段B】大家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辛亥革命成功后,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加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我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也加紧了对我国侵略,加上那时中国自家里不太平,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官僚资本也加紧压制民族工业,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民族工业一直停滞不前。因此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极其艰难,我们南通状元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就是其中之一。
追问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经过怎样的过程?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是什么?大生纱厂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些特点?
四、由知识追问转向素养养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正备受关注,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
历史课堂追问不应当只是我问你答,而应当提倡自我反思和追问。“脱口秀”走进历史课堂,使学生在半开放的展示中,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史实、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历史、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历史。碎片化的历史史实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内化、过滤、感悟,才能建构牢固的史论结构,逐步积累和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
历史课堂追问从来不应当只是“是”或“不是”,而应当是“为什么”。通过追问,不仅了解史实,而且追寻史实之间的联系、支撑史实的证据,在追问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将历史素养真正成为渗透在骨髓中的人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