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后拓展延伸”资源焕发语文教学活力

2017-03-25 08:43蔡振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外教材

蔡振华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后拓展延伸”融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所需内容,是语文教师亟待开发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拓宽语文教学视野,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建设开放的语文知识课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迅速成长。

[关键词]

拓展延伸;教学资源;教法探讨

一直以来,“大语文”的教学观得到语文教育界的热捧,众多语文教育同仁呼吁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语文教学主动沟通课内外。为此,语文教学必须为语文沟通课内外出力,加强语文课内教学与语文课外实践的联系。“课后拓展延伸”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开发语文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益尝试。在“课后拓展延伸”资源中,笔者选取部分教学实例,从多个视角探讨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活力。

一、“迁移式”拓展延伸,领略名家风采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迁移运用,而“迁移式”拓展延伸是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迁移规律,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拓展延伸到课外,从而可以领略到名家作品风采。众多小学语文课文背后往往是一本本、一部部名篇佳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来源于著名的《安徒生童话》,《草船借箭》来源于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将相和》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为此,教师在教学之余不能局限于教材单篇诗文的魅力,更应该唤起学生对这些名著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锻炼孩子的语言赏析能力与培养有益阅读习惯的同时,不妨指导学生从单篇到长篇,让学生领略到名家著作的风采。

例如,在教学《穷人》时,“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是教学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引导学生尝试“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标注重点”的学习方法,这种阅读与标注的“授鱼”技巧得到学生的接纳,重点词划双横线( ),感受深的语句用波浪线( )标注,能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用铅笔字写一写关键字词,部分语句不理解的可以结合上下文一起思考。

通过上述方法来品读课文,作者所反映穷人的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便能够得到清晰地呈现,更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很多学生由于掌握了这类赏析文章的技巧,在课外的阅读中,也会迁移运用。教师通过教学课内课文运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会的方法与技能运用于其他课外语文阅读中。

二、“主题式”拓展延伸,丰富同类文本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做一个经验型的教师,就是要向学生微微打开一扇通向浩如煙海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土地,播下想象的种子,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迹,收获必将硕果累累。”基于当前主题式单元编排的小学教材,在同一单元下具有相同主题,由单元主题引发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在这一主题下读书、交流,获得同主题下的审美教育、情感体验,这就是“主题式”拓展延伸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主要是描绘大自然美景与抒发大自然风情的主题,教师不妨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例如,学完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学生感受到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李汉荣其他作品《溪水》《桥》等;再如,学完富有童话气息的《草虫的村落》,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郭枫的《蝉声》《空山鸟语》,让学生再次体会到郭枫笔下的动物王国是怎样的生机勃勃。

“主题式”拓展延伸,将课内与课外进行紧密地联系,寻找共同主题的文章,丰富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认识,拓宽了知识视野。这种拓展延伸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章的赏析能力,还能促进其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教育,进而提升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大语文视野下的教育教学,打破课堂内外的局限,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读写式”拓展延伸,提升写作能力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历来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读”是用心阅读,带着解读性质的阅读,带着分析文本目的的阅读,即学生阅读后要理解并掌握一篇课文的词、句、段、篇及其运用的写作技法等;“写”运用从“读”中学会的方法进行写作。“读写式”拓展延伸就是依托教材文本,挖掘课文中读与写交叉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课后布置同教材文章相似的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例如,以六年级上册《穷人》为例,读者可以“读”出典型的环境描写的运用技巧,也能“读”出独特的夫妇对话形式,还能“读”出传神的心理描写、“读”出文章的省略号的意义、读出文章特别的“留白”之处……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这一课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情感,为续写《穷人》做好铺垫。于是,笔者就让学生抓住本课文章的特色,要求学生可以续写《穷人》或者写一篇关于赞扬人性美的文章,需要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特殊的对话形式等写作技巧。

四、“地域式”拓展延伸,感悟思乡情结

思乡情结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道出了中国独有的“地域式”情怀。小学语文教材中,思乡情结题材的诗词有很多。传统诗词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在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对家、家乡的感悟理解及中国传统重家爱国的观念,对学生进行传统习俗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长相思·山一程》等诗词时,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10首课外不同朝代的游子思乡的诗词,并试着分析这些诗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摘录情况进行适当地评价。于是,部分学生找到了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总之,教师在用好语文教材的同时,不妨有意识地从文章所论述的四种探索形式去发展延伸,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拓宽其学习视野,以适应“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让语文教学沟通课内外,从而焕发语文教学活力。

[参 考 文 献]

[1]陈洪秋.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07(2).

[2]张灵敏.语文教学中课外延伸初探[J].语文学刊,2010(17).

[3]吕琴.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7).

[4]帅英琴.读写结合——一道亮丽的风景[J].新课程(小学),2013(8).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外教材
教材精读
语文课文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