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芹
[摘 要]
选材是习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今小学生习作的选材状况并不乐观。为此,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取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寻找选材的突破口,从而打开学生习作的闸门,从而促使学生写出更多异彩纷呈的习作。
[关键词]
习作;选材;问题;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分别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这些“建议”告诉我们,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习作的材料问题。学生写作有了材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这是习作教学的一个着力点。因此,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环节。
一、学生习作选材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看到习作题目后,往往无从下笔,无所适从。写出来的文章有的千篇一律,有的内容陈旧。这是学生对习作的“高原反应”,从中暴露出学生选材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语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认识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就不同。雖然我们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来体现中心,可是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许多老师总会采用“一刀切”的选材指导。例如,写《我的老师》,很多老师就会指导学生写老师家庭生活如何清苦,又是怎样一心扑在工作上,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因为大多数学生原先都没这样的积累,所以写作兴趣被扼杀了,写作思路就被束缚了,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因此,应该把选材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材时同中求异,自由发展。
(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要有内容就必须有写作材料,而这些习作材料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我们周围的事物。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大大禁锢了教师习作教学的观念,为了追求高分,老师猜题、押题,学生套题、搬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许多发生在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比较容易从眼前逝去,这就导致了习作的取材脱离生活实际。例如,在写《我做的一件好事》时,曾有位同学这样写:“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一位老奶奶背着一袋米,边走边漏,老奶奶没发觉,我马上拿出针和线边走边缝,不让老奶奶看见……”这样的习作给人的感觉完全是捏造的。因此,引导学生选材要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入手,所选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米可炊”。
(三)禁锢学生的选材思维
思维是打开习作内容宝库的金钥匙,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不能为积累习作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丧失了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体会千变万化的社会的机会,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再者,小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比较感性,以致在选材时思维得不到拓宽。因此,在选材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选材。如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可以从人称、地点、时间、“事”的好坏、“事”的内容等不同进行筛选。
(四)缺少习作的材料积累
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可见,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虽然,学生立足于家庭,参加过丰富的校园生活,接触了美妙的大自然……但由于有写什么在前、写什么在后、写什么在广阔的社会、写什么在狭小的教室等方面的约束,这些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容易使学生对原有的经历淡忘乃至消失。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原材料信息进行加工时,学生头脑基本上没有了信息,因此,就无法和课堂要求实现“对接”。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缺少提供让学生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准备好相关材料的机会,以致在课堂中无话可说,妨碍对选材的指导。
二、加强对学生习作选材的指导
综上所述,学生习作选材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那么,该如何加强对学生习作选材的指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取材的要求
文章是作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思想认识的体现。对同一主题,作者选材的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选择什么材料,都要合乎一定的要求,这是写作的基础、选材的起点。
1.选择与题目紧扣的材料
每一次习作,总会有一些潜在或明确的要求。在学生选材时,要注意透彻理解题意,明确所有要求,从而明白选材的范围,才不至于发生“离题千里”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根据写作的文体进行选材
在小学阶段,主要有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几种文体,每一次习作都应先让学生明确习作的文体,然后方可考虑选材。
(2)根据写作的对象进行选材
在学生正确判断文体后,接着要弄清楚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什么物,最后确定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材,以确保选材的针对性。
(3)根据写作的范围进行选材
这里主要是从人称、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细心琢磨,用心体会。比如,写《周末家中的一件趣事》,时间是“周末”,地点是“家中”,事件是“有趣”,数量是“一件”。
2.选择与中心有关的材料
一篇文章总是蕴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为此,所选的材料要能够表达明确、健康的中心思想,才不至于“牛头不对马嘴”或内容空洞。如写《一个熟悉的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熟悉的人有哪些?他(她)有哪些特点?你准备写什么事来体现?当学生选好材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再根据中心,看看哪些是无关的材料,哪些是次要的材料,哪些是主要材料,等等,这样做有利于中心的明确和突出。
3.选择与自己熟悉的材料
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最容易感知:爸爸、妈妈、邻居、老师、同学都是他们最为熟悉和了解的,美妙神奇的大自然是同学们亲密的伙伴……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写作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应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情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二)寻找选材的突破口
明确了选材的要求,有的学生还会觉得范围太大,无从入手,或者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味。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取材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注意选择典型、独特的材料,从而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1.取实
要求学生在习作内容的确定上,必须是真实的见闻、真实的感受、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善于从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中摄取典型事例。例如,在指导《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写作时,课前我安排了几位同学表演小品。小品是上周发生在班级里的真实事情:一位同学时而伏在桌上,时而抬起头面容憔悴,显得十分难过,不一會儿,随着“哇”的一声吐出许多脏物。这时,表演的同学表现不一、举动各异,在座的同学立刻明白了是上星期发生在班级的事。由于习作前重现了发生在学生身旁的真实事物,无需老师的更多指导,便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习作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选其他材料也要真实,鼓励他们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
2.取异
相同的习作材料,只要引导学生挖掘它的内蕴,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分析。比如,写《学打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学会一种技能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也可以告诉学生,打乒乓球使人手脚灵活;还可以告诉学生,喜欢上一种活动能给人增添生活乐趣,等等。求新、求异,要求学生的习作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见闻,要富有个性,不要人云亦云。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写出的习作各有特色,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取小
万丈高楼平地起。训练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素材,以便有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一直以来,学生在取材方面存在着一种定向思维。如写《一件好事》,一个班竟有十几位同学写××同学英勇抢救落水的小孩,小学生就喜欢用如雷贯耳的事来虚张声势。选取典型的事例固然好,但这样又显得有点“为文而造情”。选材有一个小小的诀窍,就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以小见大”。比如,写《一个节俭的同学》,有个学生就选择“这个同学的铅笔用到2厘米还在写”的事例进行写作。
4.取反
一篇构思完整而无创见的文章的价值,远不如灵机一动瞬间产生的感悟。因此,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素材做深层挖掘,捕捉蕴含于生活深层的闪光点。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爸爸,习作中,一位同学写《爸爸真坏》,通过爸爸反对“我”过生日,“六一”儿童节不带“我”去玩而带弟弟痛痛快快地玩的事情,“揭露了”爸爸“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表达了自己对爸爸的不满。小作者从反面取材,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从普通的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堪称极富个性的佳作。
5.取点
一篇习作可用很多的内容去表现,也就是说,文章所包含的面很广。然而,选择面面俱到的材料写文章,虽说能符合要求,但只是从广度考虑,写出的文章往往平淡无味。而指导学生用“点”来反映“面”,所取材料就典型,反映主题就达到一定深度,收到“窥一斑知全豹”之效果。如写《班级中的变化》一文,不少同学例举了班上很多同学的事例,又从学习、生活、做好事等方面进行叙述,什么事都写,毫无重点。而有位同学则从班中“最差”学生的变化入手,然后点出全班的变化,文章有详有略、点面结合,这样的取材更有独特之处。
6.取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也叫中心思想。主题是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题材的取舍受主题制约,必须为主题服务。而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学生习作时,要选择那些能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中的本质问题的材料,去旧取新,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选择材料。如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多同学写了小时候的事情,虽然符合要求,但过于陈旧。不过,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怎样学电脑,写得生动活泼,符合时代的气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习作教学中只有把好“选材”关,才会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编造空话、假话,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从而促使学生写出异彩纷呈的习作。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