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丽
作文是什么?陆机《文赋》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文章是在观察万物中写下的对万物的思考,所以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的表达。生命的独特性注定了作文的灵魂就在于展现个性化的思考。没有思考或思考不深缺乏思想性的文章都是败笔。这便是学生写作问题的根源。如何引导学生将“思考”融入笔端?我的做法是让作文课脱去华丽的外衣,不空谈技法,进行一种近似于“面批面改”的示范辅导。引导学生从习作中发现他们文字背后思维的不足,予以一些思维层面的点拨。
点拨一:看似语言表达的问题,实则是思维的混乱
学生习作1:李萌萌《面对压力的南瓜》第一段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王进喜的名句强调人要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更何况在生长南瓜上加砝码,最终南瓜的坚韧度只能用电锯锯开。面对如此沉重压力的南瓜却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那我们的人生动力会是什么呢?
分析问题:使用了“引证法”但王进喜的名言论证的是“有压力才有动力”这一观点,但结合材料分析的过程却论证的是“压力和硬度”的关系,最终亮明的观点又回到“压力和动力”的观点上。整段文字逻辑不清、观点不明。
为什么短短的几句话出现这么多语病。表面看是语言表达的问题,其本质是审读材料时欠缺思考或对材料分析不够。没有从“南瓜实验”的材料中读出真正的有价值的启示,只停留在肤浅的人云亦云的认识上(有压力才有动力)。缺乏从现象到本质,从后果探寻前因的思考,很多东西都没分析明白,匆匆落笔。因为思维不清,所以语言混乱。这样的文字连说服都没有做到,就更谈不上给人力量和启迪。
点拨二:思考只停留在肤浅的共识上,文字无法打动人
學生习作2:寇梦雨《成功需要压力》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压力的作用。成功需要有压力的推动,压力越大,越是能激发潜在的动力,使之奋发进取,最终走向成功。正如实验中的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它没像别的南瓜一样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居然将刀斧都弹开了。最后不得不用电锯把它锯开。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硬,就是因为它比别的南瓜承受的压力大,才能有如此的硬度。人正是如此如果没有像南瓜一样的硬度,你如何能成功。
这段文字逻辑正确,语言通顺,观点明确但不够深刻。具体说:A.“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压力的作用”——观点明确B.能抓住南瓜的主要信息,没有完全复制材料,强调了原因。是有方向和目的的写作,很平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这样的文字也不能算是有魅力的文字?且看该生的思维过程:A.“压力越大,越是能激发潜在的动力,使之奋发进取,最终走向成功。”——并没有触及到压力可以使人成功的原因,依然停留在肤浅的共识中。B.结合材料对南瓜的分析:“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硬,就是因为它比别的南瓜承受的压力大,才能有如此的硬度。”——压力大了就变硬了。好比我和同学们说你们将来能成功,因为你们现在压力大。显然这样的论述缺少对原因和过程的剖析。这样的文字同样不具有说服力。
教学中我把这样的病文投影给全班作为例文和全班同学“面批面改”这种方式虽然无华甚至笨拙,但一堂课下来学生表示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似乎有了方向和目标。不仅采用“面批面改”诊断问题,同样各种优秀习作我都以这种“面批面改”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文字背后的思维,获得写出动人文字的启示。
点拨三:利用排比进行横向思维,努力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才算深刻、有说服力
学生习作3:许研《压力是一笔财富》
压力是一笔财富,只要合理正确的去承受,你会发现压力会使你变得更顽强。因为承受压力,黯淡无光的石墨成了璀璨的钻石;因为承受压力,种子破土而出染绿冰封的世界,因为承受压力,南瓜终异于常瓜。
这段文字语言明快、逻辑清晰、运用排比进行横向思维,使观点鲜明。具体说:A.思维逻辑:压力——合理的承受——顽强(压力是一笔财富)这样的表述是基于对材料的深入思考,抓住了“合理的承受”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B.最有魅力的是用了排比:看似排比仅仅是语言的华丽,实际上展示了一种思维,随着排比句的语势的增强,让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联想和思考,排比三句第一次石墨、第二次种子、第三次南瓜反复强调了压力是财富,观点不仅鲜明,分析更加深刻。
点拨四:面对材料要进行立体化思维——因果纵向思维、排比横向思维、对比逆向思维,写出的文字才能给人力量和启示
学生习作:4:王涛《面对压力》
金刚石之所以会成为最坚硬观点的岩石,是因为它生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小南瓜之所以能弹开锋利的刀斧,是因为它拥有那些经过重量的考验而不败的坚硬外皮。雪松之所以能笔直地耸立在校园中,是因为它经历了漫长冬季的雪满枝头却依旧挺拔;渔船里的沙丁鱼之所以不能全部活着到达港湾是因为他们处在安逸的环境中。面对压力,你所采取的态度或许会引你走向黎明,或许会使你坠入深渊。
这段文字比上一篇更有魅力,原因就是采用了运用了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使观点鲜明。
具体说A.同样使用了排比,但他使用了一个“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这实际上是在探究原因,表面上金刚石变成了岩石,而根本的原因是它生于高温高压的环境。同时因果关系的句子本身是纵向的因果思维,如果说上一篇的开头还有点单薄,这个读后就“厚”了许多。B.沙丁鱼的反例的使用又构成对比是逆向思维的运用。面对材料要进行立体化思维,文字才可能更有魅力。
四位同学的作文体现了四个同学不同层次的思考,思考得“深”文字就厚一些,思考得“浅”文字就薄一些,而这其中也暴露出了有些同学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而有些同学不会思考或者是惰于思考的问题。会思考,勤思考的同学,他们往往会在文字中体现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这三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因为文字是靠思维来支撑的,表达取决于思维。
点拨五:将“思考”融入笔端,首先要对题目所给材料进行深入思考
一段材料,包含现象结果甚至原因,有些材料本身在叙述的同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是可以加以利用写出魅力文字的契机。但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匆匆落笔。教学中我常常把我对材料分析的思维过程用这种这种“面对面”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
材料: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實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第一步:用笔在材料中找出材料的核心事件当中所表述的核心对象的关键信息。
第二步:1.字斟句酌的分析叙述描写“南瓜”的关键词句和评论。具体如下:
A.1.“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如何?(纵向地因果思考)2.压力是逐渐增加的”(为什么?结果?)3.“压力逐步增加”思考:南瓜承受压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加压的过程实际是南瓜不断成熟的过程,压力实为磨砺——揭示本质。思考到这里我立即想到一个观点:“让生命在与日剧增的压力中砥砺”。这样采用纵向因果思考,对材料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回答了“压力是什么?”的问题。
B.抓住关键词“迎刃而解”“弹开刀斧”。从对比中揭示原因:压力的意义不容忽视,要正确地看待压力。为什么南瓜可以弹开刀斧?因为南瓜选择了承受(面对压力的态度方法)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C.“生命的实验、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难以置信、瞠目结舌”这些关键词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升华文章主旨。
老师升格示范:
《让生命在与日剧增的压力中砥砺》
石墨之所以会成为璀璨的钻石,是因为它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默默承受了千年;石灰之所以可以长留清白于人间,是因为它历经了“千锤万凿”,视“烈火焚烧”如等闲;雪松之所以能笔直地耸立在寒冬里,是因为它“雪重叶愈翠,风劲身不躬。”大千世界,万物繁生,那些璀璨的生命大都遭受过重压,重压之下的生命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承受而非逃避,就像那个小南瓜,它弹开锋利的刀斧,生命迸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正是因为它的生命在与日剧增的压力中得到了砥砺。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不错的。在压力中砥砺的生命定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
将“思考”融入笔端,说易做难。我们无法帮助学生思考,只能帮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知道努力的方向,利用一切资源包括学生习作、优秀范文甚至是《超级演说家》等语言类节目中的素材,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本质就是一种模仿学习的过程。在我的认知里学习就是一种模仿,而我想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支撑文字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要学习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思考的角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