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的数学课上不完”怎么办

2017-03-25 02:12钟世文
新教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先学汇报导学

钟世文

当前,“先学后教”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数学教师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精心设计的“先学后教”的课看似完美,但当堂课上不完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六上“圆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师“教”的维度,谈四点探索体会。

一、导学提纲:变冗杂为精练,问题设计求“精”

导学提纲是学生“先学”的导航仪,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文本学案。有的教师认为:导学提纲设计得越细越好,甚至把全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进行先学。殊不知,这样片面追求导学提纲的多、细、全,不仅易使先学活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而缺乏挑战性、思考性,也容易导致后教活动因教学内容冗杂、臃肿而上不完。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数学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核心与关键所在,设计导学提纲,力求集中、简约、有效,让课堂教学内容“精瘦”,以利于按时演绎完成教学活动。

例如,执行本课教学时,一位教师完整地设计了如下导学提纲:

1. 圆的背景。

(1)找一找,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议一议,这些物体的表面为什么都设计成圆形的?

2. 圆的特征。

(1)在纸上画一個圆并剪下来,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2)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能在圆中标出来吗?

(3)圆的半径、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圆的画法。

(1)怎样画圆?有哪些步骤?

(2)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

可以看出,这种追求面面俱到的导学提纲,狭隘地从教师的主观臆想出发,把教案机械地翻版成详细的学案,导致导学问题众多,导学内容繁杂。这样的导学提纲若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一涉足,课时教学任务很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在导学提纲的设计上,应抓大放小,变杂为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精心设计简约的导学问题,从而使“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更趋时效性。就上例而言,可以紧扣如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教材:(1)过去学习过哪些基本图形?各有什么特征?(2)试着剪出一个圆,你能发现圆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基本特征?(3)要画一个圆,应该考虑哪些信息?怎样画出一个圆?(4)为什么要把车轴装在圆心上?这样,基于学生对圆的认知经验基础,以精练的四个“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先学,学习目标集中,教学内容精炼,教学节奏也就变得明快,有利于顺利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二、小组合作:变粗放为精细,分享交流求“实”

小组合作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重要操作策略,有利于学生分享先学成果,实现观点互补,拓宽先学视野。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培训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目标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交流无秩序等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精细的操作模式,造成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只有合作形式,没有合作实效,影响了后续的展示汇报,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应变粗放为精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首先,要规定合作学习的交流顺序。教师要按四人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规定组内发言顺序,1号学生学力较弱最先发言,紧接着为2号、3号学生按顺序发言,后一位都要先对前一位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补充,再交流下一个问题,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总结陈述。其次,要熟悉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①组长分工,有序交流;②核对答案,各抒己见;③不同见解,协商讨论;④疑难问题,组长记录。最后,要加强合作学习的巡视指导。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各组讨论的焦点、难点或盲点等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建立、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才能让每位学生心中有目标,操作有规范,交流有顺序,问题有探讨,观点有碰撞,切实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提升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展示汇报:变全面为个别,问题解决求“准”

在“先学后教”的展示汇报中,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组织学生对导学提纲内容一一反馈汇报,甚至学生早已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也照本宣科地讲解一遍才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汇报冗繁费时,导致难以完成预期的课时任务。追根寻因,是因为教师压根儿不相信学生的先学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仍陷于“不讲不放心,讲得越多越好”的窠臼之中。因此,在展示汇报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先学能力,通过导学提纲的课前抽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间巡视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并据此进行选择性展示汇报,重点聚焦并解决学生在独立先学与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个别典型问题,让后教目标更加集中,指向更加清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在教学本课时,对于上文所提及导学提纲中的四个问题,基于学生独立先学与小组合作,在展示汇报时,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逐个的均衡展示,而是根据学情反馈特点,有选择性地组织汇报活动。对于旨在认知铺垫的问题一,学生通过独立先学及小组合作后均能够解决,教师就不再组织集中反馈汇报;对于聚焦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二,不少学生对此理解不够到位,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反例比较、适时追问、实践感悟等方式,组织了较为细致的展示汇报活动,让学生对圆的直径、半径等特征深刻建构、准确把握;而对于问题三与问题四,针对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的情形进行简约式处理,即在学生汇报后,其他学生作简要补充即可。这里,教师基于学情有所侧重地选择展示内容,聚焦核心问题,变全面为个别,突出重难点,让问题解决不但精准,而且高效,有利于按时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四、当堂检测:变量评为质评,巩固训练求“活”

当堂检测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数学学习离不开一定量的数学练习,但练习数量的多与少并不等同于学生收获的大与小。当前,在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检测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先学”与“后教”的经验背景,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盲目设计检测内容,教材中的“做一做”,教辅中的配套练习等“一个都不能少”,造成了当堂检测内容重复累赘,量多质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在本课当堂检测环节中,一位教师紧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设计了“我会判断、我会选择、我会填空、我会实践、我会应用”等一系列练习。这些练习,虽然题型有所变换,但检测的知识点大都相近或相同,且仅停留于低水平知识或技能的再次强化,有的甚至在先学环节已经有所涉及。这种“以数量换质量”的重复性练习,徒增学生的课业负担,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无法让学生实现差异式发展。因此,在当堂检测中,不仅要重视练习数量,更要重视练习质量,做到量精质高。就本课而言,除了设计一定量有关圆的特征的巩固性练习外,还应设计有关想象、实践、运用等能力提升性练习。例如,观察这幅圆的图形作品,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画面?(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后产生的涟漪、被锯开的树桩、体育课上玩的靶子等)一队小朋友扔圈比赛,该怎样设计站位规则才公平?这种高层次的提升性练习,不仅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魅力和快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先学汇报导学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