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需求探索高效阅读

2017-03-25 02:02唐庆华
新教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小学生

唐庆华

阅读教学承担着发展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它既是语文知识生字习得的平台,又是积累语言的主阵地;既是学习语言的舞台,又是思维训练的依托。可以说,阅读教学的功能应该是“立体”的、多维度的。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没有落实好阅读教学的多重任务和立体功能,还徘徊在低效度、高耗时的怪圈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语言需求,寻找文本的语言核心价值,一节阅读课应突出一项阅读任务的完成,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一、针对教材编排意图,落实随文识字学词

识字学词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低年级学生极其迫切的语言需求。而识字学词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借助文本阅读来进行。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优美,这是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其目的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优秀汉语文化外,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诵读中识字、学词。所以,在进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时,教师无需刻意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只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以诵读的形式,感知文本的意境,理解课文的大意即可。教师要把心思放在识字学词目标的落实上。比如,《春雨的色彩》一课,小学生只要反复诵读,感悟文本的意思和意境并不难,而教学生会认“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这11个生字才是重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让学生试着结合拼音读一读,初步感知课文;再接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直至会认这11个生字为止;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最后结合课文学习生词“颜色”,从文中找出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语,画一画,读一读,学生就会感悟到“颜色”的意思。

二、寻找文本特色语句,感悟语言表达精妙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丰富词语是他们表达的最大需求。汉语是非常精妙的语言,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式和描述方法。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无一不是语言艺术个性张扬的得意之作。比如丰子恺的《鹅》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朴实纯真的笔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文章中富有特色的语句单列出来,引领学生亲近它、揣摩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精彩度,提高作文表达的感染力。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打比方的句子、拟人化的句子、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往往都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表达效果,都可以被作为特色语句单列出来让学生模仿训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语文素养的丰富,同一种句式的训练要求也应不同。如对比喻句的学习和训练,在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中的课后习题“我会说”中就开始出现。“弯弯的月亮像?摇?摇?摇 ?摇?摇。”“蓝蓝的天空?摇?摇?摇 ?摇?摇像?摇?摇?摇 ?摇?摇?摇?摇。”“闪闪的星星像?摇?摇?摇 ?摇?摇?摇?摇。”这个阶段只要小学生会说出打比方的句子就可以了。学生能说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就不错了,如果能说出“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就属于有创意的了。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写比喻句依然是他们的语言训练点之一。但是这个阶段的训练要求要比一年级的要求高得多。比如,六年级的《山中访友》中出现的比喻句就很精彩:“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如此传神的语言,如果不挖掘出来品味一番,如果不引导学生模拟训练,岂不浪费了阅读的时间?

三、发掘文章表达方法,引领学生语言实践

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语言实践。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之后,表达的需求日益突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这里所说的经典,是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小学生这个阶段的认知水平状态下的阅读,不但遣词造句通畅精妙,文章立意浅显而高雅,而且表达手法易于小学生模仿。所以,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既是小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又是他们模仿表达、进行语言输出实践的极佳“母体”。小学生习作的入门,或者说语言表达实践的开始,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式被语文教师所看好:一是写话,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二是模仿,模仿他人的文章来写作。而后者的实践,必须依托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去领悟文章的表达技法,进而进行模仿训练,落实语言实践,直至掌握其要领、运用自如。比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表达段式。虽然段中还有比喻、夸张等其他的语文知识点,但跟“总分总”结构的表达段式相比,后者才是这一自然段的最突出的文本价值,因为“总分总”结构的表达段式这个知识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正因为这样,在进行这一自然段的阅读教学时,在学生基本理解段中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后,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段落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模仿创作,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四、把握文章谋篇布局,学习作文篇章技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习作教学需要强调的一项技能,更是高年级学生的迫切需求。任何文章都是由一定的脉络条理串联起来的,而且其串联的方式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图的。比如,有的文章用倒叙的方式表达,为的是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或突出事情的结局;有的文章中运用插叙,为的是或解惑释疑,或对比烘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比如《中彩那天》等;有的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有的按空间位置变换的顺序来写,如《参观人民大会堂》;有的按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来写,比如《新型玻璃》。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描写的脉络,掌握各种安排结构的方式、方法。由于小学生的习作往往以平铺直叙的结构居多,多数不懂得根据表达需求来谋篇布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引导。比如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一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学生起码会学到两个谋篇布局的方法,一是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二是以祈使句开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叙事抒情相互交织。這样,长期累积,学生掌握了文章谋篇布局的技法,到了写作时,教师稍加启发,学生便能灵活应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根。阅读教学的功能绝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语言需求,深入解读文本,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阅读的最佳功能,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小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