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金平,江 春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易金平1,2,江 春1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新常态下,绿色金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文章概述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状况,分析了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如适应变化,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加强沟通,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不断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服务多渠道;借鉴典型,带动业内绿色金融整体发展;广泛交流,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新常态;环境保护;绿色金融;金融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愈趋紧之下,绿色和可持续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导向,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被首次提出,并作为未来金融体系创新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新常态下,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上升为国家级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成为今后金融业长远发展的一大方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生态金融”或“可持续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活动的创新和变革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观念引入金融领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投资方向和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形式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碳金融市场等方面。
相对传统金融而言,绿色金融的特点在于通过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制定各项规则,以金融活动来引导微观个体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
(一)绿色金融理念逐步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与办法,许多金融机构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并投入到绿色金融实践中。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是我国早期的绿色金融政策,该《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须考虑环境因素。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入高污染行业。之后,“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下同)相继发布了多个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在化解产能过剩、支持绿色产业方面积极作为。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相关决策部门深入探索和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2015年4月,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负责落实绿色金融政策,2015年9月,国家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阐述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和长远战略规划。
(二)绿色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实践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绿色信贷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外,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当前,新常态为绿色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纷纷通过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金融方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业务,绿色金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已达8.1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7%。进入2016年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正式成立,这为长期资金能够流入绿色经济领域开辟了新路径,预计年内发行规模可达3 000亿元。2016年4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与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指数,该指数涵盖了759只债券,市值规模较大。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
1.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正在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体制、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改革战略部署。其中,尤其强调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取代了之前所说的基础性作用,这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财税、政府环境审计等一系列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与规则正在研究和制定中,这些都表明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制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也为政府部门、金融业、各地方和企业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2.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优良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公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政策制定,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关注重大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逐步提高的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也促使公众更多关注绿色出行和绿色消费,这些都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积累了一定的绿色金融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在法规政策制定、绿色金融实务方面,已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取得了一些经验成果。如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开拓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服务绿色经济发展;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学界和实务部门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国内目前已建立了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并在绿色金融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圳交易所在2013年6月率先启动了正式交易,并建立了会员制,上海交易所则为了给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提供更多便利,创新性地开设了远程开户服务。
(二)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是以工业和投资为主导,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注重投资增长和规模扩张,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较重。怎样在推动绿色产业的同时,能够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是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同时,我国经济还面临着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大多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缺乏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政策支持。
2.环境污染呈现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环境污染在最近20年间日益严重,并呈现出了多层次、集中暴发等复杂特点,往往导致新老环境问题一并出现,这使得污染治理的周期拉长,还会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呈现多样化、扩大化、持久化的特征。此外,在解决国内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时,我国还需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也加大了绿色金融发展的难度。
3.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巨大的短期成本。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投资推动,今后,大量信贷资金将会不断投向收益周期较长的绿色产业领域,并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相关工业企业需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这都意味着相关设备投资会增加直接成本,而且,关停取缔传统行业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就业问题。同时,节能减排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短期内难以充分实现,巨大的短期成本可能影响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决心,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和传统行业等既得利益者的阻碍。
为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针对新常态下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一些绿色金融发展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适应变化,完善绿色金融的法规与政策体系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周密的制度安排是绿色金融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现有法规、制度也难免存在不适应现实变化之处,需要及时补充和完善,一些法制空白之处更亟待填补。例如,绿色信贷方面的法规与制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相关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和修改完善。2007年,银监会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严格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2012年,银监会出台《绿色信贷指引》,强调发挥绿色信贷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2013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统计制度》,通过相关指标的细化明确绿色信贷的界定标准;2015年,银监会发布《能效信贷指引》,以绿色信贷投放引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6年,“一行三会”、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成为《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沟通,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
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利于金融体系、环保部门、企业单位等各方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但目前我国环保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发布的环境信息不够全面、及时、充分,迫切需要有关各方加强合作,不断完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实践中,环保部门可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提供企业环保评估信息,使信息能及时获取、有效传递和准确储存;征信部门,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可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将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详细收录到企业征信系统中,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准确信息;各类金融机构也应向环保部门及时反馈绿色金融的实施情况和实时动向。近年来,我国正在努力建立较完备的环境污染信息、治理信息数据库,力图实现绿色金融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发挥绿色金融体系的整体效应。例如,保险公司在开展保险业务时,必须检验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银行放贷时,要把是否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项重要因素;企业上市信息披露中,也要求企业必须充分披露环境风险状况。
(三)不断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服务多渠道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和现实条件制约,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至关重要。
1.创新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优化绿色信贷投向。银行业机构应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金融创新。一是重点支持节能环保产业,使信贷资源逐步向有品牌、有优势、有市场、主业突出的企业倾斜,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能效项目,促进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二是支持“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技术改造等环节予以信贷支持。例如,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不断创新和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形成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涉及清洁能源融资、能效融资、绿色装备融资、环保金融和碳金融等方面。截至2015年末,该行节能环保类的贷款余额达766亿元,比年初新增236亿元,增幅44.7%,比同期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高出24个百分点。
2.积极拓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服务,多渠道培育绿色金融市场。允许具备良好条件的银行业机构尝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业务,扩大绿色融资资金来源。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39号公告,明确了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框架,并推出《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业机构相继在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近1 200亿元,占全球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40%以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此外,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在“小步快走”,不断发展,2016年1月,兴业银行成功发行总金额为26.5亿元的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并获得超过2.5倍的积极认购,成为当年国内第一单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四)借鉴典型,带动业内绿色金融整体发展
兴业银行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已有了长远战略和较好基础,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相关经验很值得业内研究和借鉴。
1.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践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兴业银行在制度建设、公司治理、内部能力建设和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逐步落实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并在总行和分行两级完善环境与风险审查机制。新常态下,当绿色金融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兴业银行已在绿色金融领域悉心耕耘了10年,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绿色金融、“赤道银行”更是成为该行一张亮丽的名片。
2.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创造了许多项业内第一,自2006年,该行率先推出国内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随后,该行推出国内首个银行系统碳排放权交易代理开户系统,并率先发行国内首只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至2016年,该行又发行国内首单绿色金融债。目前,兴业银行已先后推出节能减排融资服务、个人低碳金融服务、排放权金融服务三大类绿色金融业务,包括5类融资模式、7大特色产品、10项通用产品等,已构建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3.主动适应新常态,持续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已为6 400多户企业提供绿色融资超过9 000亿元,融资余额达4 302亿元,比年初又新增555户企业,新增融资余额360亿元。这些绿色金融项目可每年节约标准煤2 629万吨,年节水量28 565万吨,年减排CO27 382万吨、SO210万吨、氮氧化物4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 841万吨,有效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
4.立足长远,确保绿色金融持续增长后劲。在现有基础上,兴业银行进一步规划和提出未来五年(2016—2020年)“两个不低于”和“两个一万”的发展目标,即绿色融资业务增速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增长量不低于上年水平。五年后,预计该行绿色融资余额将突破1万亿元,服务客户(项目)将突破1万户,并稳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
(五)广泛交流,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足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通过与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际金融机构与组织广泛交流与合作,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例如,2016年,华夏银行与世界银行启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采用世界银行基于结果导向贷款方式的转贷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应用于能效领域的该模式贷款项目。项目利用世界银行4.6亿欧元及华夏银行等量自有资金,以较低的利率水平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效、可再生能源和大气污染防控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助力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实施后,每年将至少减排246万吨CO2、1.7万吨SO2、3 600吨粉尘,相当于节约标煤100万吨以上。该项目契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是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成功尝试。此外,2016年9月,在G20杭州峰会上,作为主席国的中国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倡议发起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已原则通过《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并提出七项相关建议,取得了很好的初期成果。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职能部门、金融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应多方合力,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之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更好更快的实现经济金融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Marcel Jeucken.Sus 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planet[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Ltd,2001:15-32.
[2]Theodore Panayotou.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R].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and Cypru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2003:30-34.
[3]陈莹莹,2014.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66):38-45.
[4]闫玲玲.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俞岚,2016.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1):78-81.
[6]麦均洪,徐枫,2015.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5):23-37.
[7]李晓西,夏光,2015.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10):30-40.
[8]李致远,许正松,2016.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1):78-88.
[9]张志鹏,方卫,2013.试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生产力研究(8):24-27.
[10]李仁杰,2013.绿色金融可持续之路越走越宽[J].中国金融(20):30-32.
[11]张平.绿色金融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实践浅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彭帆,2015.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银行监管研究[J].财会通讯(1):28-30.
(责任编辑:C 校对:T)
F832
A
1004-2768(2017)02-0001-04
2016-11-2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金融资本的对接模式及其机构化路径”(14YJA79004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新常态下绿色金融促进湖北绿色经济发展的深化路径研究”(16Y051)
易金平(1972-),男,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绿色金融、公司金融;江春(1960-),男,湖北鄂州人,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制度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