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宏生,徐书婕
纪录中国风格多样化打造品牌提升传播力
——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欧阳宏生,徐书婕
2016年纪录片市场在保持增速的同时,整体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6年,“中国梦”主流意识形态作品表现突出,居于这一主题,创作者采用更为敏锐的视角关注个体的精神表达和呈现,从而使其产生了强有力的传播效果。而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纪录片也开始完成其极为重要的审美转型,不断探索表现层次更为丰富的叙事策略。新型技术的运用为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搭建了平台,VR技术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转向。
2016年中国纪录片;“中国梦”主题;故事化叙事;融媒体
2016年纪录片市场总量稳定上涨,相对2015年同期增幅约为15.1%。在保持增速的同时,纪录片整体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在创作形态和创作意识上,“中国梦”题材纪录片仍旧占据主流地位;在创作与传播上,纪录片在各大城市的排播中稳固在黄金时段,收视率稳步提高,逐渐稳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纪录片的电影市场表现突出,娱乐化纪实类影片减少,精品化、高质量的纪实性纪录片逐渐成为主流。随着近年来“纪录片+互联网”模式建构的推进,融媒体的传播成为纪录片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和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深情纵谈中国梦及其相关问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引起了国内外的特别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梦”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对于“中国梦”概念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的,“中国梦”不仅关注中国的历史更迭和当代发展,更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梦想。“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的。2016年在以“中国梦”为题材的不同纪录片作品类型中,政论片、革命历史题材片有突出的表现,其他非宏大叙事角度的题材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和传承。纪录片作为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传播“中国梦”的精髓和要旨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梦”作为特殊题材的出现,也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长征》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采取国际化视角、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展现长征。除此之外,该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群体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对40多位革命老前辈的访谈,呈现最真实的历史细节,提升纪录片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完成了最为精准的“长征表达”。此片以红军长征行进路线为主要线索展开故事,分为8集,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的历程。每一集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因时间或者事件的逻辑关系相互关联,保持结构和叙事上的统一性。此片对历史事实的撷取十分精准,思想和情感表达相得益彰,对当下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显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巨大的影响力。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的纪录片《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拍摄足迹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国内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度记录,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现“一带一路”建设方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全片共分为6集,分别为《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该片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印证了“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被翻译成十几种外语进行境外传播,并赢得海外权威媒体和新媒体的强烈反响,累计收视人群超过5亿人次,是2016年以国家力量进行国家战略传播的代表之作。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讲故事”“析事理”的叙事手法,深入工厂、码头、农村、林区、高原等地攫取素材,对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和美丽中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人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立体拍摄。另外,此片还依托珍贵的文献资料、革命后代、专家学者采访,以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线索脉络,让观众重温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奋斗历程。2016年的纪录片市场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纪录片多采用意象和现实糅合的方式,突破传统主旋律的思维定式和表现手法,叙事视点以小见大,显现出对当下国家政策和现实生活的关照和追问。
2016年,“中国梦”主流意识形态作品表现突出,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创作者们还采用更为敏锐的视角,呈现个体在“中国梦”背景下的故事和荣光,细致阐释个体梦想、家庭梦想、国家梦想三者的关系。而个体化的表达也使中国故事极具张力,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6年,《中国梦365个故事》又推出了12个新故事。以《搬厂记》《迁校记》《寻找爱》《有我在》《密农人》《新主粮》等小板块小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各行各业坚守在自己岗位并辛勤劳动着的世态群像,很多职业看似光鲜,但其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中国梦365个故事》以真实事件和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展示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品质,自2014年推出以来,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了不起的匠人》将镜头对准亚洲20位极具匠心的手艺人的生活,通过对这些手艺人精湛技艺和精神追求的刻画,展现了这些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和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与其表现主题类似的纪录片《手艺》,热度不减。在今年播出的《手艺(第五季)》中,仍然紧扣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手工艺者对于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的这一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聆听中国》则从“声音”这一角度出发,别具匠心。其通过收集整理,选取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聆听”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建设者(第三季)》则将镜头聚焦在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参与的一线员工身上,挖掘他们自身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力量,向观众重塑国企的新形象,从而产生直指人心的新能量。
2016年的“中国梦”题材纪录片更加注重多元表达。为了更好地走进大众市场,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特征,“中国梦”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采用梦想叙事,关注普通人的普通梦想,其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梦想赋予了平凡人不平凡的力量,拥有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这些纪录片以普通人的故事拉近了其与受众的距离,从而使观众移情,产生强有力的传播效果。2016年央视网纪实频道特别策划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活动,以“长征的历程”“长征秘闻”“永远的红军”三大板块,回顾长征历程,回顾那艰苦卓绝的时光。其中,《长征谍报战》《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隐秘征程》《为了胜利的彼岸》《苦难辉煌》《延安延安》等优秀纪录片为此次活动的重点展播作品。中国纪录片网则开展了首届“发现美丽中国”微纪录作品及其提案征集的展播活动。由“最美故事”“最美人物”“最美城镇”版块共同构成“发现美丽中国”系列活动的内容。其中,“最美故事”单元由《奇妙爱之家》《将军夫人的日记》《诗意中国》《即将消失的牧羊人》等纪录片构成,“最美人物”单元由《逝》《寻囊梦》《大山里的追梦人》《胡阿婆的演唱会》等组成,“最美城镇”单元由《丹顶鹤之乡》《美丽桃花江》《下一个成都》《丽江的第二张面孔》等纪录片构成。三个板块交相辉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当下美丽中国的图景和人文风貌。
优秀的“中国梦”题材的作品包含着深层的价值寓意。首先,其传递的个人梦、家庭梦、中国梦是统一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包容、互不矛盾、密不可分的。个体梦想是国家梦想的缩影和折射物,个体通过不断努力所实现的自己的梦想、自我价值也是国家对其的要求与期望。再次,中国梦的最终价值导向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设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国家。因此,这一题材的纪录片必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引导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盛,社交网络愈加呈现出解构性、多元性、碎片化和个性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纪录片也正在完成其极为重要的审美转型。近年来纪录片正逐渐摆脱传统的宣教式拍摄手法,不断探索表现层次更为丰富、更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叙事策略。
(一)平民化的视角,多元化的叙事
我国的多数影视文艺作品都存在政治宣传色彩浓厚、表现内容“假、大、空”等问题,传统叙事中,人文关怀的缺乏使得中国故事在海外市场的影响范围十分受限。要把中国的纪录片作品对外传播好、阐述好、解读好,任重而道远。因此,拍摄出拥有更具人性化和真实性、被更多人所接受的中国故事纪录片,成为我国树立国家形象,有效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2016年纪录片作品以更为平民化的视角切入现实问题,显现出对社会命题的深刻思考和现实关照。《生门》是一部记录妇产科医院高危产妇生产过程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陈为军执导。该片拍摄、记录了80多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从40个故事中选取4位产妇的故事,交叉剪辑,最终成片。该片讲述了医生李家福和几位产妇的故事,通过展现几组家庭不同的生育经历,高度浓缩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该片几乎涵盖了每一种可能的生育状况,如保大人还是保小孩,要男孩还是要女孩……迎来生命的过程充满欣喜和期盼,也有着忐忑、焦虑和不安。《生门》集结了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将现有医疗制度的漏洞和人们面对人伦、道德与金钱的权衡与抉择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位观众思考和凝视生命和欲望本身。三多堂凭借多年对影像镜头娴熟的掌握和把控,将目光聚焦到民生养老问题上,拍摄的纪录片《家有一老》在鸡毛蒜皮、人情冷暖中凸显射出更为丰富亲和的生活气质和更为鲜活可触的社会文化肌理。《做种》讲述了安徽深山里的乡村生活故事,通过对平凡朴素生活场景的展现描绘,表达最为深刻的人间情感。该片导演善于抓住极其细微的生活细节,并在当今乡村变迁的问题上注入更多的思考,在故事表达和现实问题的阐述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满细致的样本。《摇摇晃晃的人间》将镜头对准一位被媒体社会过度消费的脑瘫女诗人。镜头之内主人公苦不堪言、充满愤怒而又无力爆发,镜头之外则是一群有血有肉、充满情感、平视对话的记录人。大学生作品《活着》则以患者及家属的平视视角,记录了病房里难言的欢笑和痛苦的瞬间,显现出青年群体敏锐的社会问题意识和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此外,《胖姐妹的拉丁梦》《一张全家福》《舒了的胡同人生》《返乡》《山城里的“草根”橄榄球队》等众多人文社会题材纪录片都是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切入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显现出人文社会题材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的。
2016年人文社会题材纪录片多维度深入挖掘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张弛有度,形成了故事性强、贴合大众情感和心理的纪录风格。这些纪录片以丰富的人物素材、多元化的叙事模式触发社会最敏感的现实命题,以真实的记录和多角度的感人表达,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这种富有情感的叙事,颇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纪实性的镜头运用,细节化的艺术捕捉
在全球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打造一部优质的纪录片,不仅能够有效地进行对内传播,对外也可以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还原真实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首要原则和典型的创作特征为受众走入影片内核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平台,而细节化的艺术捕捉能够使作品更富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2016年1月7日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是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又一力作。导演陈磊将饮食习惯、区域特征、中华文化等元素作为纪录片表现的主要内容,通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联起一个个新年故事,表现重回过去、寻找年味的主题。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了唤起不同观众的儿时记忆,摄制组走遍祖国各地,尽量挖掘素材,为此,影片拍摄到上百种中国人的特色佳肴。该片取材表现的是寻常百姓家丰盛年货制作传承的情思的故事,时间纬度从除夕到元宵节,地域纬度上从呼伦贝尔草原到台南,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会出现的美食都呈现到观众面前。如鲁中地区制作的糖球、广西玉林的茶泡、内蒙古草原上的手抓羊肉,浙江沿海的鱼羹、四川的腊肉等。为了迎接春节,每家每户都开始早早地准备食物。为了能更好展现美食瞬时间的形态变化,摄制组更是采用了高速摄影和显微镜摄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勾起观众无尽回忆的同时,也使各色吃货在观赏这些食物时获得了满足感。《舌尖上的新年》用镜头语言客观地记录了这些食物及其传承的故事,把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放到日常所依赖的食物上,让观众细细品味美食所给予的喜悦和乡愁。除夕对于每个中国家庭来讲,意义非凡,有欢聚,有分享,也有责任和担当。《舌尖上的新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厚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由中美联合拍摄,SMG尚世影业、迪士尼影业、北京环球艺动影业联合出品,导演陆川执导的自然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于2016年8月12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大熊猫、金丝猴、雪豹3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温暖、幼兽的成长和生命轮回的故事。该片向全球观众在时空流转中描摹出中国层次丰富的自然地貌和独具特色的物种形态。无论是云海蒸腾、百花争艳、千树踊跃、即雪即晴的大场景,还是蝴蝶拍动翅膀、白雪飘落竹叶的小细节,每帧画面都美得摄人心魄,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该片还在增加思想内涵和彰显人文情怀上费尽心思。该片以家庭为单位,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呈现动物的亲情故事。创作者赋予每一个出场动物鲜明的个性,借此表现人类的情感,让观者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我们诞生在中国》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对任何野生动物进行人为干扰,还原了中国的珍稀物种最为真实的生活习性和面临的困境,同时制片团队以对细节的捕捉,有效克服了纪录片叙事平铺直叙、缺乏张力的难题,这也是影片在上映7天票房就突破2700万、以全球化眼光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近年来,不乏像《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优秀纪录片的出现,通过表现中国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如:《敦煌画派》从敦煌博大精深的美术遗存及其历史传承入手,甄选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来呈现,高度提炼化地归纳、阐释敦煌艺术精神;《本草中国》通过新的视角和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现中医药的神秘有趣;《功夫少林》则从武术这一元素出发,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中国文房四宝》则从历史、情感、文化、现实四个维度展现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意味和传承精神。
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宽带业务为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提供了受众基础和潜在的收视需求。另外,国内主流媒体、一线门户网站纷纷开辟纪录片频道,进入纪录片的网络市场,为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搭建了平台。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新型视听终端上各类业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而在新媒体的持续冲击下,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内容接收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内容接收习惯急剧地发生变化。当受众习惯了扑面而来的碎片化、互动性、非线性等具有新特性的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后,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就表现出乏力的一面。目前国内网络在线纪录片频道已达数十家,凤凰网、优酷网、新浪、爱奇艺、百度、搜狐等知名网站都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新媒体环境将纪录片作为关注的新领域,为纪录片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网络生存空间。[2]
首先,纪录片借势新媒体宣传力度加强,台网联动各级媒体发力。《人世间》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策划拍摄的10集新闻纪录片。该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映社会变革期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在艰难中的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种真实地面对医患关系人们的态度。《人世间》是一个融媒体项目,大量在看看新闻APP和Knews24小时互联网电视台上传播的新媒体产品。它通过社交媒体把内容碎片化后,主动分享出去,同时与医院共同举办九场线下活动呼应线上纪录片的播出,从而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各视频门户网站也在积极参与制作、输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凤凰视频出品的微纪录片《甲乙丙丁》栏目开播三年以来,不断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肯定,成为新媒体行业中短纪录片商业化的成功典范。《甲乙丙丁》通过对11位各行各业代表性人物以及89位普通人的采访,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勇气和能量,是国人倾力打造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物影像纪录片。该节目借助凤凰新媒体的网络资源和传播平台,结合微博、电视等媒体进行强有力的造势宣传,充分发挥凤凰品牌效应。该节目从创作到播出的各个环节均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在创作上,《甲乙丙丁》更在注重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现场感上下功夫。在前期选题策划、后期播出、线上线下互动等方面都以用户为中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展现社会的热点。传统媒体环境中“与众隔绝”的创作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发生了改变,在吸引受众、宣传影片的同时,媒体环境和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作品的创作,这在客观上提升了纪录片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力。[2]
其次,针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吸引年轻受众。新媒体环境传播超越传统媒体先天的物理局限,海量共享资源的存储,交互性的实时传播,无时间要求也没有地域的限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线模糊,每个个体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传播——发展——再传播的循环过程中,这种循环过程往往会产生裂变式的聚合传播效应。《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成为引爆点,专年观众以弹幕参与评论,网友通过弹幕第一时间分享观影心得,提升了影片的影响力。此外,微博大号、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文章的自主转发,也为影片造势不少。其豆瓣评分达到9.4分,超过绝大多数电影、电视剧,网友的客观评价,增加了人们对影片的信任倍数。历史题材类纪录片《重生》被上传至以年轻人为主的弹幕网站后,单集播放量超过10万次,评论和收藏量也都累计过万。该片最大的亮点是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提升该片的趣味性,紧紧抓住年轻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重生》中共有191场戏,涉及163个场景,其中90%采用实景重现。另外,《重生》在技术运用上采用跨国合作的模式,取长补短,提升了影片的质量,在海内外多平台多语言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第三,“纪录片+互联网”模式成为公众时代宣传的重要手段。《芈月传奇》是乐视网在《芈月传》开播过半时上线的独家纪录片,记录了电视剧《芈月传》从筹备到开播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作为电视剧的衍生节目之一,《芈月传奇》一上线便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播放量超过百万。很少使用网络观看电视剧的电视用户,为了了解《芈月传》的台前幕后信息,开始使用网络终端观看纪录片《芈月传奇》。因此,“纪录片+互联网”的宣传策略为电视剧的播出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作为娱乐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幕后揭秘环节的纪录片《真声音》在过去几季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纪录片《真声音》的播出十分精准地把握住了观众对舞台幕后故事的好奇和窥探心理,与此同时,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紧张压抑的情绪也在纪录片相对轻松的氛围里得到释放。通过线下用户的交流反馈,“纪录片+互联网”也成为碎片化信息时代电视节目有效获取信息、接纳意见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最后,VR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延伸和拓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由财新媒体、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联合国千年计划办公室共同出品的中国首部VR新闻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首次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拍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以及在农村工作的志愿者教师。这使得VR的影像传达打破时空界限,以全新的媒介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该片根据VR技术浸入性、真实性等特点运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拍摄,以增强观影体验、强化感染力。无论在技术使用还是题材表达上都更具针对性、更具深度,是VR早期发展阶段所做的一次有力尝试。而近年,大量适合于纪录片体裁的原生IP转化成VR纪录片,也成为未来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
2016年,许多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放大了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推动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传播奇迹”的诞生。搜索引擎、微博、虚拟社区等新媒体形态的点对点、点对群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急剧累积效应。个性化的纪录片需求因网络环境中的累积效应,从小众崇拜到大众欣赏,创造了传统媒体环境中不可想象的传播奇迹。例如,利用微博“140字简介+图片或链接”的方式,就可用最短篇幅和最快速度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一部纪录片的评论、关注与分享。[3]新媒体环境中的纪录片大众化传播,使得承载传播国家观念与民族文化的纪录片越来越丰富多样,逐渐融入大众文化范畴,呈现大众化趋势。而“中国梦”题材纪录片担负着用影像制造国家民族认同、形成集体认知的重任。能够不断顺应智能手机、小型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新型视听终端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用户的良好消费体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吸引和提高用户的黏性,是2016年纪录片较之往年的重要进步和成果。
(责任编辑 彭慧媛)
参考文献:
[1]方德运.视听接收终端的融合发展以及对广电的影响分析[J].现代传播,2012,(10).
Fang Deyun,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udio and Video Receiving Terminal and Its Influence on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Modern Communication,No 10,2012.
[2]张成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传播[J].电视研究,2013,(9).
Zhang Chengjun,The Documentary Disse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TV Studies,No 9,2013.
[3]康思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路径[J].电影评介,2014,(19).
Kang Sijia,The Approach of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Film Review,No 19,2014.
Diverse Styles of Recording China,M aking Brand and Promoting the Dissem ination:Research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in 2016
Ouyang Hongsheng,Xu Shujie
While the documentary market steadily developed in 2016,the overall quality of it was also advanced to a large extent.In 2016,the works themed on“China Dream”mainstream ideology was highlighted as the creators,by taking a keen perspective,paid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which results in a potent dissemination.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era,documentary is also experiencing a crucial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continuously exploring a narrative strategy which is rich in interpretation.The use of the latest technology established a platform in the newmedia context where the VR technolo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Chinese documentary in 2016,theme of“China Dream”,dramatized narrative,convergencemedia About the authors:Ouyang Hongsheng,Professor,PhD Supervisor and Dean of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Xu Shujie,PhD candidate of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
J952
A
1003-840X(2017)03-0099-07
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徐书婕,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4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3.099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