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价值探析

2017-03-24 08:51:59浚,曾
关键词:民主价值观文明

刘 浚,曾 妮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价值探析

刘 浚,曾 妮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没有生态价值的明确表述,但其内在包含了生态价值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含了对生态价值目标的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包含着对生态价值选择的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蕴了对生态价值准则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价值;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分别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者的统一,也是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滋长而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民族气质的核心价值观[3]。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夏朝的“禹之禁”、周朝的《伐崇令》、秦朝的《田律》和唐朝的《唐律》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了规定,并设立了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部门和官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4],理应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没有直接出现“生态”一词的表述,但生态智慧及其价值是融入其中的。从生态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含生态价值、融入生态智慧的,是可以为解决生态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支撑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生态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将生态价值诉求提高到了尤为重要的位置,引领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具有生态价值诉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及其生态价值追求

富强即民富国强,是国家强大、人民富庶二者的有机统一。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要实现富强的目标,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好又快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不仅是一种经济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富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共同富裕的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展现,是富强的价值表征。富强不仅为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物质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还包涵生态价值追求:既要经济富强也要生态富强,既要经济价值也要生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6]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要确保生产条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意味着生产条件的破坏,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要使我国的“富强”更为健康和持续,不能以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为唯一目的,要将绿色GDP指标引入衡量经济发展的评判标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成本,为社会永续发展提供可能。

(二)“民主”及其生态价值追求

“民主”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要求权力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说是属于大多数人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治统治过程中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主要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理念。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民主曾起过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但其实质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的民主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是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权益的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诉求,是人类社会的共识和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7]。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它是不同于资本主义虚伪的、少数人的民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是包含了生态价值的民主。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频繁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民主出了问题,是民主生态向度的缺失。在以往的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对生态民主和人民生态权益的忽视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现象,资源环境的破坏使人民的生态权益受到侵犯,人民的生产和生存条件越来越差。生态民主就是要“实现公民的生态权利平等、生态机会平等和生态利益公平,公平配置生态资源,公平承担生态建设成本”[8]。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意味着人民的生态权益纳入了人民权利中,生态环保议题也应当成为人民行使权利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民主建设的进程,首先要保障人人享有呼吸清新空气、饮用洁净水源、食用安全食品的权利,更要保障人民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监督权以及生态决策权。因此,将民主赋予生态价值的含义,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民主的内涵,生态民主也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追求。

(三)“文明”及其生态价值追求

文明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是一种思想进步、文化先进的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诉求。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9]文明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推动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包含有生态价值诉求的文明。由于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生态与文明一直没有实现很好结合,有良好的生态就无发达的文明,有发达的文明就无良好的生态”[10]。 生态危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是文明生态向度缺失的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引以为戒,把文明与生态相结合,普及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包含有生态价值诉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的文明观。

(四)“和谐”及其生态价值追求

和谐是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在本质上是一种平衡性,是具有不同特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即是在矛盾中寻求统一的共存状态。和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和谐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广义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

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包含生态价值内涵的和谐。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作为整体的和谐统一,自然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当前社会生态问题的出现需要和谐的价值理念来解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新因素。“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1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生态价值取向

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人类同自然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的社会。”[13]马克思也认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4]这些论述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既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自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旨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既体现了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又包含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自由”及其生态价值含义

自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益与意志,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愿望。从政治层面来说,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等。从哲学方面来说,“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15]482,是对必然性的把握,是对规律的认识,进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从价值理念来说,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导向。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455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艰苦奋斗,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价值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包含生态价值的。首先,自然界的自由主要是指人和自然界作为不同生命体所共同享有的生命的个体自由。工业文明时代,正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自由”的控制和支配超出了其承受范围进而引发了各种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时期我们所提倡的自由是要尊重和兼顾人类以外的生命的个体自由,这是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基础,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价值理念。其次,在尊重自然界的自由的基础上,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6]自由的获取是不能回避自然规律的,唯有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因此,自由的生态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规律这样的“必然”的认识和把握,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自觉运用可以更有效的为人类社会造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观,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共存的状态中获得自由。

(二)“平等”及其生态价值含义

平等,一般意义上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平等,是人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的平等,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有学者认为:“平等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17]

平等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于其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在马克思看来,平等作为人对自身的意识,不仅指的是要将自身与他人区别开,更重要的是要将平等的诉求赋予每一个人。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着平等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极大地肯定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所有成员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平等相处,这就使得平等内在地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

平等还具有生态价值含义,即“生态平等”。所谓生态平等,是指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生态权益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是将平等的适用范围延伸到生态领域,即自然界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地拥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指出:“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都拥有在较宽广的大我的范围内使自己的个体存在得到展现和自我实现的权利。”[18]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类不能盲目地改变和破坏,这既是对自然界生存权利的尊重和认同,也是正确理解人化自然界的重要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456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提倡人与自然界的平等,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原则。当今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一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占有和控制自然资源,将生态成本转嫁给另一部分人。因而在主张人与自然平等的同时,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生态权益的平等,有偿使用资源,谁污染谁治理,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使每个人平等地拥有生态权益和担负生态义务。

(三)“公正”及其生态价值含义

公正即公平正义,其本质含义是合理与均衡。从政治学角度来讲,公正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从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角度讲,公正还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等内容。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4]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长期的奋斗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是具有生态价值和追求的公正,即“生态公正”。生态公正强调“公平地享有地球,兼顾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生态利益”[19]是人们在利用资源环境满足自己利益过程中所体现的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赔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生态公正既涉及代内公正,又包括代际公正。一地区、单位、个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地区、单位、个人的生态权益为代价。许多自然资源不具有再生性,一旦被耗尽便很难再生产出来,因而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内使用,不应该剥夺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社会的健康、永续的发展。

(四)“法治”及其生态价值含义

法治就是法律治理。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和方式,其核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于法治的工具属性,它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民权利、保证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障。

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的法制观念的进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强调的是一种遵纪守法的精神,是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自由、平等的一种保障。“民主和法治是实现平等的手段。”[21]整个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亲疏关系而有所不同,从而促进社会平稳、健康有序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是具有生态价值含义的法治,即“生态法治”。生态法治就是国家借助法治手段调节人们之间的生态利益、生态关系,以及人与生态关系的法治过程[2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法律既要保障人类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自然的权益。环境的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在生态建设领域也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生态价值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具体落实到公民个人的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生态价值,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的价值要求。

(一)“爱国”及其生态价值要求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的集中反映。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升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弘扬。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以对祖国的热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树立共同的理想、价值和信念,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团结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具有生态价值要求。传统意义上爱国,主要突出的是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不仅仅是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还包含了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繁衍生息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我们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制造各种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染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就是对祖国的伤害,就是对爱国价值要求的背离。

(二)“敬业”及其生态价值要求

敬业是指热爱本职工作,专心致志地把职业当事业。敬业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要求。敬业的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是对公民个人职业道德的要求。倡导敬业的价值追求,提升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敬业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勤奋敬业、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包含了生态价值要求。习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4]对于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生态的敬业精神是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但是,这也并非只是某一行业、某一部门的责任,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有生态责任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诚信”及其生态价值要求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信要求对人真诚坦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是人际交往所要遵循的重要准则。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与人交往要遵循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市场主体的趋利性会诱发各种不诚信行为。倡导和弘扬传统美德诚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既是个人的一项基本道德操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要求。”[25]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是具有生态意义的诚信。传统观念中的诚信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重视人际交往之间的诚实信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必定是要与时俱进的,是应该包涵人与自然关系的诚信,即生态诚信。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这也是人与自然交往的方式。生态危机的出现,根源在于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非诚信。在有些地区,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不履行应承担的环保义务,表面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实际上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这也是当前我国生态问题屡治不愈的原因。对于这种现象,必须要提升官员和企业家的生态诚信和责任意识,建立起生态环境诚信机制,对于不履行生态责任、欺骗大自然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

(四)“友善”及其生态价值要求

友善就是友爱和善。友善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规范,人际交往要用友好、善良的态度,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协调合作。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指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局面”[26]。将友善的价值要求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不仅要求对自己友善、对他人友善,还要求对大自然友善,即生态友善。生态问题的出现,源于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人们改变对自然的态度,以一种友善亲近的态度与自然相处,像善待朋友一般善待大自然,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含生态价值诉求的核心价值观。这表明: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素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也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奠定更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方面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因为工业文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现实方面讲,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文化层面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 陈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4):97-102.

[3] 黄建跃.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据[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106-111.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2.[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6]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2013-05-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24/c_115901657.htm.

[7]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8] 高建中.生态思维与生态民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122.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10]徐海红.生态与文明的融合及实现基础[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7.

[11]张耀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

[17]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J].文史哲,2004(4):145-151.

[18]于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论分析[J].长白学刊,2013(3):41-44.

[19]何怀宏.生态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13-11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21]杜飞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20.

[22]郭珉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民主与生态法治[J].社科纵横,2012(3):42-43.

[23]倪洋军.品读习近平“最严”生态“法治观”[EB/OL].[2013-05-27].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527/c241220-21629045.html.

[24]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EB/OL].(2015-08-06).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805/c385474-27412488.html.

[25]靳利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读[J].理论探讨,2014(1):40-43.

[26]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责任编辑 冯 军)

Exploration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LIU Jun,ZENG N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Though there is no specific description about ecological value in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contains ecological value inherently. The goal of ecological value is infused in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ty, harmony; th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 is integrated in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the rule of law; th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value standards are melted in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friendship. Therefore, there is an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core values; ecological valu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16-07-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西部基金项目“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5XKS00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四川石油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研究”(SC13E007);西南石油大学校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013XJRT002)

刘浚(1959—),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刘浚,曾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价值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2):122-128.

format:LIU Jun,ZENG Ni.Exploration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2):122-12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2.017

D64

A

1674-8425(2017)02-0122-07

猜你喜欢
民主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