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取向下的教师共同体建设
——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教师发展班”为例

2017-03-24 06:43赵月蓉
江苏教育 2017年38期
关键词:生态学校文化

赵月蓉

文化生态取向下的教师共同体建设
——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教师发展班”为例

赵月蓉

教师发展是一所学校发展之根基,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以教师发展班为载体,注重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来发展教师。该校在融洽和睦生态下的和谐发展、自然自由生态下的稳定发展、共存共生生态下的美丽发展三个方面帮助教师成长,促成和谐稳定的文化生态,从而提高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文化生态;教师发展班;教师共同体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教师的发展亦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影响。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用和谐、稳定、美丽构筑文化生态,并称之为文化生态构建的“三大原则”。我们将生态定义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而生态环境大致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然自由的,二是融洽和睦的,三是共存共生的,学校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亦是如此。教师发展如果缺少生态文化,教师教育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用自然生成的文化涵养教师的成长,成立了教师发展班,主要由“85后”的年轻教师和10位资深教师组成,共同打造和谐、稳定、美丽的教师发展生态。

一、融洽和睦生态下的和谐发展

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他主张从人、自然、社会的各种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文化生态应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场”。在教师发展班中,汤山初级中学非常注重引导学员在与自身、他人、学校文化的相处中促进其和谐发展。

1.与学校文化的契合。

(1)地域文化的基因传承。汤山初级中学地处汤山社区,汤山因天然温泉而闻名,我校以“汤山”命名,在社区资源与传统文化中挖掘学校的文化基因。汤山初级中学与“泉”密不可分,于是,“清泉”成为汤山初级中学的文化根基,经过几代汤中人的共同努力,“清泉文化”已经扎根在汤中校园和师生心里。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之魂,教师发展是一所学校发展之实,在“清泉”润泽的理念下,草根的生态文化孕育出汤山初级中学的教师发展班,意在用清纯而温润的“泉水”滋养教师的专业成长。

(2)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学校以“泉”文化为脉络,以“润泽”为统领,构建校园主题性环境文化。学校非常重视楼名、路名、亭名、桥名的设计,皆以“泉”字命名,处处散发出人文气息。“探泉园”讲述着汤山温泉古老的传说,呈现着喀斯特特有的地貌,展示着学校的特色课程;“吟泉园”重现了几千年前孔子讲学的情景,弘扬着君子品格和传统文化中的 “仁”“义”“礼”“智”“信”“勇”;“泉润青春”广场融入青奥会的元素,分享着青春的喜悦和梦想……一系列主题性人文景观的精心布置,让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学校利用环境这一物质文化在散发着她独有的魅力,让教师感受文化的熏陶。

(3)团队精神的理念共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互帮互助。我校有团结的行政团队、班主任团队、年级组团队、教研组团队、备课组团队,这些团队具有相同的学科或是相同的年级,大家互帮互助,教师的抱团发展意识逐渐形成。汤山初级中学成立教师发展班,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部分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抱团发展,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从而实现能带班、能教书、能研究、能写作的“四能教师”培养目标。

2.与自我认同的和谐。

促成教师的自我认同,是发展班教师成长的重要一课。

(1)学员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的觉醒。教师作为发展主体的文化人,自我认同会带给教师幸福感,自我期望会催人奋进。学校要求发展班中的每一位教师按照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和 “每年进步一点点”的原则,寻求个人发展,朝着学科带头人的方向努力。发展班的教师要站稳课堂,以教学为中心,把目光聚焦到教学上。发展班学员需填写《教师专业发展意向表》,可以了解自己近两年的 “申报项目”“项目要求”“已备条件”“尚缺条件”“努力措施”“对学校的希望”等等,让全体学员明确努力方向与具体措施,写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2)学员的教学理念与教育哲学的提炼。教师在工作中秉持的教育哲学,既含有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认同,也代表着自身工作品质的提升。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倡导发展班教师提炼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和谐统一。发展班教师有的提出“学生第一”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有的提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等等。发展班教师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自己,理解教育。

(3)学员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的统一。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请来专家作为导师,专家首先与每一位发展班教师进行交流、听课,让每一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专家进行修改、补充,最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与专家一同探讨、磨课,共同总结出“灵动语文”“结构数学”“朴素英语”“趣味物理”“生活美术”等教学主张,并为自己所用。

3.与他人的融洽相处。

(1)互动的学员“共同体”。我校在给发展班教师安排培训课程时,非常注重利用团队合作完成课程内容。比如,在学员教师上课这个环节,我们安排其他教师进行面对面评课,讨论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实行同学科、跨学科互评;学员教师做课题的结题鉴定时,除了有学校聘请的专家做点评外,还要邀请至少两位学员教师写评语,等等。这些互助学习的开展,一方面提升了发展班学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融洽了发展班学员之间的交往,提升了教师发展班的凝聚力。

(2)自主的“共同体”学员。首先,发展班学员时刻要与学生融洽相处。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让发展班教师意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产生效益的保证,作为教师必须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其次,发展班学员要与非发展班教师融洽相处。学员教师是优先发展起来的教师,学校要求他们在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内带头教研,引领本组发展,真诚地帮助其他教师,学员教师同时也会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可与帮助。再次,学员教师要与家长、社区融洽相处。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活动,让学员教师参与其中,同时鼓励学员教师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力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范围形成一个小小的教育场。

教师与“共同体”是互依、互存、互动的关系。在这个生态文化体系里,教师与自己、与他人、与组织之间不断地交互、交融、融合,其专业发展才会有进一步的飞跃。

二、自然自由生态下的稳定发展

大自然中有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互为友邻,相得益彰,构成了稳定的生态场。发展班教师也要有一个这样的“生态场”,并且要有丰富的培训课程和多元的评价制度来支撑这个发展生态场。

1.创新的研究形式。

教师发展班以班级的形式集中开展学习研究,能够保证学习研究的效果,有利于反馈与检查,更有利于形成“赶、比、超”的竞争氛围。一是螺旋上升的写作。我们聘请江苏省特级教师作为导师,导师与学员不仅仅是指导关系,更是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比如导师对学员进行论文指导时,不仅仅是通过讲座告诉教师如何写论文,还让教师自己动笔,先写提纲,由导师修改,教师再根据导师修改的提纲写论文,导师修改论文并提出意见,教师再进行修改……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修改了论文,也学到了文章撰写的基本要领。二是多维互动的交流。我们给学员自由选择听课的机会,每位学员至少听课五节,同伴自由组合进行互评,并且由一人领衔,四五个听课教师进行QQ线上主题沙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统一的研究方向。

一是统一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上课与论文、课题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上完课之后,导师会与发展班学员单独交谈,询问学员平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所听的这节课,提出论文的写作建议,与学员探讨交流。二是统一探讨教学模式。我们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探究“润泽”课堂,创新原有的课堂模式。在教学风格上,我们也让发展班教师去超越自己,力求树立自己教学的个人风格。

3.明确的研究重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发展班的教师都在教学第一线,教师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中心,开展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课堂改造,教师从备课指导到课堂展示,皆认真进行课后点评、反思与总结,把握专业成长的机会。二是论文指导,从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与叙事,再到课堂实录,对教师采取互动修订的策略,三年来全体成员每年撰写教育论文或者教学案例两篇以上。三是课题研究,从选题、开题到实施,从总结到鉴定,教师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题研讨。

4.灵活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采用的是自我评价、学员互评、学校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对学员教师进行年度评价,要求在“七个一”中完成“五个一”才能评定为年终考核合格。“七个一”分别是上一节校际以上公开课;读一本专业图书,写出详细读书笔记;发一篇学科教学或班集体建设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写一篇学科教学或班集体建设论文,须获市级二等奖以上;创建一个教育博客,发布40篇以上博文;做一项学校“个人课题”,并按时结题;开设一场校级以上讲座。完成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读书笔记等任务都有时间限制,要求学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报并参评。

有课程的内容做基础,有教学重心做保证,有评价做支撑,教师在这个自然自由的文化场里,更加茁壮稳定地成长。

三、共存共生生态下的美丽发展

大自然中物质的循环、变化、更新来源于自然的能量。能量在变化,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幻化美丽的景象。教育最终达到的境界也应该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必须要有教师参与,由教师发展带来的能量不断地、持续地流动,才能创生一片可持续发展的美景。

1.课堂研究的能量流动。

(1)多方面调查,明确课堂改造的方向。发展班学员得到了发展,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突出表现在给课堂带来了美丽景象。首先,学员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从学生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学习心理环境、学习习惯和结果6个维度了解学生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状况,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员进行了“谁偷走了我的课堂效益”的问卷调查,每位教师从“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手段使用、师生互动、其他方面”这6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组织部分教师代表进行座谈。接着再让每一位学员在这些内容中进行再选择,选出最影响自己课堂效率的内容,制定改进措施,使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一调查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反思自己课堂是否低效的一个过程,从而摒弃低效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我校采取逆向的研究,更易于教师接受并且调整自己的课堂。

(2)多渠道设计,推进课堂改造的活动。学员以“学习科学”作为主要的课堂理论基础。学习科学的核心概念是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这是课堂改造的主要目标。同时学校也将脑科学研究成果下的“友善用脑”教育理念运用其中,为“学习力”提升找到了“支点”。

学校要求发展班教师在设计课堂时,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以遵从学生学习规律。教师要构建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实施“友善用脑”先进理念,改进小班化教学等符合学习科学的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形成适合我校生情、师情和校情的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润泽课堂”教学模式,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在“润泽”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多平台建设,提供课堂改造的舞台。学校分步骤实施教师发展班的课堂建设。首先,学校组织了赛课活动。学员教师进行了“有效课堂”的赛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相互启发,让发展班的每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并且和兄弟学校进行了同课异构等教学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启发,为后面的“精品课例”的设计埋下伏笔。其次,学校组织了校际“同课异构”活动。在赛课的基础上,邀请南京市名校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取长补短,互动共赢。第三,学校进行“精品课例”打造。我们要求教师能“走得进课堂,说得出名堂”,写出500字以内的教学设计说明。我校邀请专家来听课,帮助教师理解课堂,为认同“润泽”课堂的实施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4)多维度架构,打造润泽课堂的模型。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基于学习力的初中‘润泽’课堂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已经立项。以发展班学员为主的团队领衔探究“润泽”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原则,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归纳出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 “引、探、酿”的润泽课堂基本模型。“引”主要是导学、自学、身心入境,是一节课的前提和铺垫,目的是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学习;“探”主要是讨论质疑,互动生成,是探究性学习、团队协作的重要体现;“酿”是意义构建,乐在其中,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转化为适合自己需要的知识结构。我们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发展班教师在每一个学科组“引、探、酿”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化改造。

2.教师学生的成长能量与共。

(1)群体性教师专业的成长。经过3年的努力,发展班学员成长迅速,学员在2015年区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只有1人没被评上,其余的学员全部被评为区级骨干,9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其中1位发展班教师被评为市“青优”。学员学习劲头足,工作热情高,精神状态饱满,并将这种向上的精神辐射到教师队伍之中,有的非发展班的教师主动要求加入发展班进行学习。

(2)综合性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业上,若教师的学习能力强,则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劲头足;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规划,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业有要求;若教师课堂效益高,则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快。近年来,我校学生在英语话剧比赛、合唱比赛、无线电测向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中,频频获奖,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能量的持久循环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发展的能量会不停地传递和辐射,播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借助“学习共同体”,让无形的文化生态与有形的教师发展班有机结合,成就了汤山初级中学教师的发展。

[1]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杨九俊.花开的声音[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赵桂霞.建设一所新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5]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6]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G451.2

B

1005-6009(2017)38-0056-04

赵月蓉,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南京,211131)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态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生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