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 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应把握好“三重三轻”原则,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其心灵感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其积极参与;从学生的“自助”出发,重其学以致用;从心理课的特点出发,轻教师的理论灌输;从心理课的实际出发,轻教师的即时评价;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出发,轻教师的求全责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三重三轻;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5-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張扬人性的教育,也是完善自我、走向幸福的教育,它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形式、实施成效等问题,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为学生打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让学生尽情探索生活的真谛,形成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观。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业、生活和未来,让学生很好地释放自己,正确认知、调节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三重三轻”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其心灵感悟
众所周知,人的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而心理素质教育恰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相连。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课的内容设计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例如,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考虑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男女同学交往问题较敏感,他们想与异性同学交往,又不知怎样交往才好,教师便设计出“走出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误区”课题。这一课题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又比如,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挫折增多,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便开设“扬起自信的风帆”心理课,让学生懂得自信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悟、反思,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可开展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从而为学生的行为训练打下基础。可见,只有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有感而发,觉得亲切、实在,学生才会喜欢上心理课。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其积极参与
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参与有助于形成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释放自我,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他们参与,如辩论会、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可让学生针对“挫折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阻碍人的发展”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中畅所欲言,在辩论中明是非。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予他们尊重、支持和鼓励,让心理课成为学生珍视的独特空间。
三、从学生的“自助”出发,重其学以致用
知识技能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心理教育课所传授的心理知识技能不仅要让学生领会,还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由教师的“助人”转为学生的“自助”,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遇到考试就紧张。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紧张的原因,教给学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的方法。有学生在心情笔记中写道:“我曾考试就焦虑,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初中老师说我没‘考运,总差那么几分。为此,我十分苦恼。进入高中有了心理课,心理老师分析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我注重运用,终于走出误区,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从心理课的特点出发,轻教师的理论灌输
有人认为,心理课就是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课堂。其实不然,心理课更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师若在课堂上过多传授一些玄妙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学生就会对心理课望而生畏并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淡化理论灌输,以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理论(ABC理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以及形成合理的思维、正确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介绍这一理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假如考试没考好,你会怎么样?”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答道,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由此,教师导出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当事人的知识、态度、思想等,C代表事件的结果。不同的态度、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的心态、情绪往往受自己的思维角度、认识水平所制约。可见,B是重点,而不是A。这样,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理论。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深刻体会到心理课就是这样实用、实在。
五、从心理课的实际出发,轻教师的即时评价
所谓“即时评价”,即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马上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对于文化课而言,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或许一目了然,而对于心理课而言,则没有泾渭分明的标准答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结果便是不一样的。教师若对某个学生的回答马上给予答复,容易使其他学生对自己的答案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回答。因此,教师应先让学生畅述己见,然后再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纷乱走向集中,最终得出结论。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会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六、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出发,轻教师的求全责备
在心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敢说、愿意说,教师才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不能求全责备。求全责备会给课堂制造紧张气氛,使师生关系对立,使学生怯懦,学生会对自己的见解产生怀疑,丧失信心。心理教育课教学需要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而教师的求全责备易导致学生丧失评价尺度。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一些奇谈怪论也应以包容的态度给予理解。对于学习落后、有强烈自卑感的同学,教师更应给予鼓励,使其获得自信。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亦会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谦让、包容的品质。心理课堂良好的氛围,可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因为教师在心理课上注重营造开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讲真话、抒真情,能辨是非、学自助,所以,学校教学调查反映学生对心理课欢迎度、满意度都很高,心理课堂是学生向往的课堂。教学实践说明,成功的心理课可以帮助心理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可以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形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闭锁心理较重,大多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苦恼,并很在意与自己谈话的对象是不是值得信任。心理课可以帮助心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渐认可教师,并认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甚至学生会认为老师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会乐于向老师请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问题,使自己尽快走出困境,从而提高咨询的主动性。相应地,这也会促使心理教师的辅导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这样,心理课就会更大地发挥其教育价值,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得以广泛接触,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或显性、或潜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主动与之交往、谈心,寻找问题的症结。或者及时与班主任、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关注和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七、结束语
总之,心理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自身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情绪饱满、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正面评价,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言的正面激励。同时,教师还应以心理课堂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并带动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戴小燕(1967-),女,江苏张家港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倪晶金.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开展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13).
[2]黄海亚,尤加红.在反思中行进 在整合中提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9).
[3]韩亚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
[4]张桢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