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7-03-24 01:26刘宏军
成才之路 2017年7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创新实践高职教育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指出提升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自我发展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内容,具有高层次、策略性、高技能的就业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实践目标,注重课程改革和开展创新实践团队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发展;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3-02

国家启动的百所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职业标准及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设计,以及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开发、教学场地建设、教学新工艺实践等,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线。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紧密相关,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现代高科技岗位,培养具有高层次就业能力和职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才能造就创新人才,才能凸显创新成果。因此,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过大学生竞赛引领的课程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和英国威根雷学院都是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其特点是所有专业课程都对应着学生创新实践与应用项目,并将创新实践应用的成果划分不同等级作为学生课程实践的成绩。发达国家研究职业教育的体系、理念、概念和办学思想已有很长历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专业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大胆应用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学者非常重视的课题,涌现出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体现职业行为本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领教学”“任务驱动课程”等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资深职业教育家姜大源教授结合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系统地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模式和方法,提出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和新途径。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结合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研究我国与国际工程教育及产业需求的差距问题,提出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做中学”和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思想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建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取得的实践经验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纵观国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已经向具有我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方向转变,高等职业院校正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以适应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构建技能竞赛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核心、以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可以通过技能竞赛进行引领。国家数控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和技术标准一直与我国当代先进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相一致,引领着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的最新方向。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是重视检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团队合作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检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竞赛内容更加体现专业应用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行为能力标准为引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工艺,向“职业能力通用化、专业能力岗位化、就业能力国际化、工作能力策略化、动手能力技能化、发展能力自我化”人才培养方向转型,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目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构架是实现其目标的前提,开展以现代制造技术应用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竞赛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数控大赛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都重视检验学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能力,这也是检验学校的创新实践教学水平的标杆。因此,研究国家数控竞赛中体现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定数控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标准,探索和实践具有更加鲜明职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方法,对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查阅能力,以拓宽专业基础应用领域;课程与职业行为相联系,每门课程对应若干典型实践应用项目,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程体系构建注重职业发展规律,教学实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知识扩展、职业素质发展的关系;成立创新实践团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创新设计制造应用为核心,以扩展就业面为重点,以高层次高薪岗位就业为目标。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如下保障:教师是专才,要了解本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所应用的职业领域,使教学项目设计与选择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踐教学场所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并配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以项目工作团队形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积极申报立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创新实践提供资金保障;大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实践及职业技能竞赛算学分。

三、面向创新应用的高职课程改革

1.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是学生的就业层次和高技能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真正摒弃“知识体系本科化、技能岗位中职化”的内容体系。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注重职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强调技能应用,发展创新能力。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技术路线是: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职业行为开发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规划建设教学场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形成教学指导文件和教学资源库。高职课程一定要与职业挂钩,课程的实施一定由对应的典型职业项目(任务)来依托,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本课程的作用,熟悉其应用领域,知道怎样应用,并了解课程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案。讨论式、引导式、论证式、任务式教学,都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本课程在实际职业生涯中的应用范围及与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而关键在于要提供机会和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要通过课程实训、创新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保障是实训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课程建设的基石。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的保障。高职大学生创新在于技术应用创新,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战场。实训基地建设重在建设学习型工作岗位,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工艺流程、安全规范和质量规范进行综合训练。实训岗位首先应是工作岗位,要让学生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切实履行员工的岗位职责,得到工作岗位的实际锻炼。实训基地要重视校企合作,引进社会企业进驻校园和创办校办企业,基地要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运行,形成真实的企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训中感受职业的浸润。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实践团队

课程提供的实践机会是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多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自主实践而获得。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成立创新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职业发展和拓展方面考虑,要重点建立两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一种是与课程结合的专业创新应用实践团队,一种是为参与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而成立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团队。以机械制造专业群为例,根据课程进展可以成立机械创新设计团队、复杂曲面数控加工团队;根据对应职业竞赛成立模具设计制造竞赛团队、数控竞赛团队等。

1. 职业发展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团队

要贴近学生憧憬就业的心理,将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素质提升融入创新团队活动之中。课上学习、课下实践都展现职业工作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实践的技能在未来可以承担哪些对应岗位的工作;根据岗位责任、能力要求、工作环境、技术含量、薪水收入等将这些岗位分出层次,让学生理解各层次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以及在校接受正常教育可胜任的岗位和层次,引导学生规划在校学习期间和 5 年~10 年内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展现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理解参加创新实践团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教授学生一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但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己、发展自己,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2. “星期日工厂”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战场

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与职业行为紧密结合,学校可将工业中心设计室、工艺室、加工车间等按生产企业管理模式在每周六和周日全方位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开放。指导教师作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者”、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积极地开展各项创新实践工作。“星期日工厂”工程的实施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包括职业内容、职业心理、职业素养和工作过程;要通过创新实践,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国际化、工作方法策略化、发展能力自我化的能力和素质。社会服务和项目立项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经费来源,仪器设备、工具和原材料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必要投入,没有经费保障,创新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学校必须多渠道来保证经费。机械学院自2008 年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来,主要依靠三种途径获得经费,一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及职业技能竞赛立项,从学校、省教育厅、团省委获得项目经费;二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从教师科研经费中获得部分经费;三是直接承担技术攻关项目,获取来自企业的研发费、试制费等。

五、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生产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不仅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指导,也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養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之中,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创新实践项目开发是关键,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活动是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刘宏军(1962-),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文祥,徐杰玲.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3]叶山岭.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4]赵培举,冯砚.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04-22.

[5]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创新实践高职教育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