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锟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课程结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素材呈现的顺序入手,通过完善教学素材呈现的认知序列、形态序列、验证序列,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认知规律;素材;策略;遵循;完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89-01
数学教材结构严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完善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一、完善素材呈现的认知序列
只有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与学科内核结构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長。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核,使教学素材的呈现与课堂教学的生成顺序一致。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将课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授课。
1. 层次一——关联旧知
根据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联想已有生活经验,从“老爷爷和小朋友排队买票”的素材入手,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理解“第几”的数学概念。
2. 层次二——引发认知冲突
当学生能用已有经验确定“第几”后,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素材,从班级座位图入手,让学生准确描述小明的位置(3,4),并说明理由。学生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说小明坐在第三排第四个位置,也可以说小明坐在第四排第三个位置。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3. 层次三——促进思维内化
当学生已经能用数对确定位置,并掌握“数对与位置”的对应关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知道A点对应的数,你能找到B、C两个点用什么数对表示吗?在图1中学生可猜想出B点的数对,对于点C,有的学生用小数表示,还有的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对“数对确定位置”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借助三个层次的教学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完善素材呈现的形态序列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就要完善教学素材呈现的形态序列。
如教学“求差问题”时,教材是静态呈现一堆苹果和梨。先将一堆苹果和梨排列得很凌乱,让学生观察苹果和梨的数量,看看哪种水果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采用数数的方式进行比较。此时我追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后,认为将苹果和梨分别排成两排,这样一眼就能够看出各自的数量。在我将苹果和梨分两排排列后,学生又提出苹果和梨排列时应该对齐。
通过对两种物品序列的探究,学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一一对应,不但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了数学的思维能力,还掌握了相应的数学思想。
三、完善素材呈现的验证序列
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完善素材呈现的验证序列,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学生经过预习知道乘法交换律为“a×b=b×a”。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让学生用举例的方式呈现思考结果。学生列举了1×3=3×1,3×5=5×3,7×8=8×7等。教师再提问:“这样的例子有多少?可如何表示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可继续设疑:“你还能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学生提出停车场里摆放的汽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排停a辆,一共有b排;一排停b辆,一共有a排,这时停车场的车辆既可以用a×b表示,也可以用b×a表示。通过验证,学生经历了理论学习到自主验证的过程,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教材中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发现规律,从情境中获得经验,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掌握规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素材作为载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