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缪立凡+郭昊+刘彦
【摘要】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分析其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术前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87例患者依据最终肝脏病理结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3例, 非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24例。取异常凝血酶原≥40 AU/L为阳性, 甲胎蛋白≥20 μg/L为阳性,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45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24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7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11例。联合诊断(并联)的敏感度为87.3%, 联合诊断(串联)特异度为83.3%, 均高于单独诊断的敏感度(77.8%、74.6%)和特异度(70.8%、79.2%)(P<0.05)。结论 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肝细胞癌;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28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占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 2]。因此如何有效筛查和鉴别原发性肝细胞癌一直是临床研究和工作的重点。由此, 本文通过对抚顺矿务局总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肝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87例。年龄28~84岁, 平均年龄(61.1±13.8)岁, 其中男56例, 女31例。
1. 2 纳入标准 本研究肝脏肿瘤患者的纳入标准主要包括:①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②所有患者既往均未发现其他肿瘤病史;③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肝脏肿瘤。
1. 3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术前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诊断的效能, 与单独诊断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 87例患者依据最终肝脏病理结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3例, 非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24例。取异常凝血酶原≥40 AU/L为阳性, 甲胎蛋白≥20 μg/L为阳性,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45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24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7例,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患者11例。
2. 2 联合诊断的效能 以异常凝血酶原或甲胎蛋白阳性为联合诊断(并联), 以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阳性为联合诊断(串联)。联合诊断(并联)的敏感度为87.3%, 联合诊断(串联)特异度为83.3%, 均高于单独诊断的敏感度(77.8%、74.6%)和特异度(70.8%、79.2%)(P<0.05)。
3 讨论
甲胎蛋白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肝癌筛查和鉴别的血清学标志物, 但其敏感度较低, 尤其是当其为阴性时容易导致肝癌的漏诊, 约30%~40%的患者呈假阴性, 而在部分肝硬化和慢性肝病患者中甲胎蛋白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8]。席强等[3]研究表明, 甲胎蛋白单独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时的敏感度为68%, 对于小肝癌的敏感度为62%, 对于TNM分期为Ⅰ期患者的敏感度为65%。由此可见甲胎蛋白单独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尤其是早期小肝癌的诊断时具有一定局限性[9-13]。而异常凝血酶原的发现, 尤其是两者联合诊断的应用, 能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极大地减少漏诊和误诊发生率[14-16]。纪文斌
等[5]研究表明, 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79.6%, 特异度为81.4%, 明显优于单独诊断(P<0.05)。本研究表明, 联合诊断(并联)的敏感度为87.3%, 联合诊断(串联)特异度为83.3%, 均高于单独诊断敏感度(77.8%、74.6%)和特异度(70.8%、79.2%)(P<0.05)。由此可认为, 对于异常凝血酶原阳性或甲胎蛋白阳性的患者, 应考虑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 对于异常凝血酶原阴性和甲胎蛋白阴性的患者, 可考虑除外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
综上所述, 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均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两者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减少漏诊和误诊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海珍, 其其格. 20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分析.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 7(3):89-91.
[2] 左铎, 罗艺, 郭华, 等.联合检测血清miR-125b和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中国肿瘤临床, 2014, 41(10):662-666.
[3] 席强, 孙桂荣, 丛培珊, 等.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7(12):928-932.
[4] 黄娅, 张凤美, 范志娟, 等.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5):882-885.
[5] 纪文斌, 肖年军, 罗英, 等. 甲胎蛋白与异常凝血酶原在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中的价值.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3):145-149.
[6] 赵运胜, 王猛, 李军良, 等.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2):3730-3733.
[7] 邝妙欢, 欧阳文婷, 林建华, 等. 甲胎蛋白异质体3、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检测肝细胞癌的对照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0, 4(4):12-15.
[8] 林莺莺, 陈燕, 陈岩松, 等.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 现代免疫学, 2015(4):328-333.
[9] 邱春红. 联合检测AFP、SCCA与AP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右江医学, 2010, 38(3):287-288.
[10] 席强. 血清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疗价值. 青岛大学, 2015.
[11] 杨贵敏, 杨运强, 赵运胜.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13):783-785.
[12] 郑海伦, 赵睿, 李大鹏, 等. 肿瘤标志物DCP和AF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1):29-31.
[13] 濮珏彪, 王学锋, 彭奕冰.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 2014, 29(3):270-273.
[14] 黄述婧, 姜菲菲, 王颖, 等. AFP与PIVKA-Ⅱ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 23(10):1134-1138.
[15] 沈莉英, 熊彩萍, 高纯. 高尔基体蛋白73与甲胎蛋白异质体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14(12):1321-1323.
[16] 莫甲光. 三种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