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环节,让学生学会习作

2017-03-24 19:02盘金利马步方钟蕙谭伟葛丽丽安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盘金利+马步方+钟蕙+谭伟+葛丽丽+安玲+黄莉+陆通+李俏莉

[摘 要]“记录生活”作文教学一课在小语会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受到好评。这节课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引导学生选材方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等都很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落实中年段习作有关“段”的训练目标,并紧扣学生的生活,巧妙而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图、例文引路等策略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维拓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10-04

内容:南宁市滨湖路小学谭伟老师2016年12月5日在广州参加小语会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现场作课的得与失。

主持人(盘金利):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城区滨湖路小学谭伟老师有幸参加小语会2016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现场作课“记录生活”荣获一等奖,真是可喜可贺!这节课得到了专家评委及与会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地方。作为执教者、指导团队成员以及到广州听了这节课的骨干教师,今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主要就是谈一谈对这节课的想法和感受。

一、思维拓展方面

主持人:我记得在新疆会议的时候,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在谈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能力时指出:“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对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在习作表达课上,都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养成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这节课在思维拓展训练方面,你们有什么看法?

谭伟:本次习作指导课是一节自由表达习作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指出:“采用不同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基于此,我们选择“记录生活”这个主题,以美食为切入点,指导学生习作。备课时,我们把“写什么”和“怎么写”作为习作指导的两个大问题。为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拓宽选材的思路。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思维生成,并通过一定的“思维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撒了“网”,同时还得帮助学生收拢、聚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有目标、有重点、有凭借。首先思维聚焦在“美食”上;然后以美食为切入点,发散思维,拓宽思路,选择生活中的其他“物”进行习作,实现写法的横向迁移。

黄莉:这一单元的习作是自由作文。每当碰到这类单元习作时,年轻的教师通常心生疑惑,不知如何处理。老教师们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不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写;另一种是进行指导,完成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放手让学生去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指定主题则批改时更省事了,但是这样均未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谭老师的这节课以“记录生活”为主题,先引导学生思考:记录生活可以写什么,引出了人、事、物、景;接着抓住“物”,从美食话题切入习作指导,并将习得的写好一道美食的方法再迁移回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这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引发了教师们对自由作文和要求作文的辩证统一进行深入思考,为更有效地进行自由习作教學打开了一扇窗。

葛丽丽:备课之初,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主任就给我们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要根据学情而定,让人听得舒服顺畅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师生和谐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就要基于学情,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觉得这一点谭老师做比较好。民以食为天,课前谈话老师和学生聊自己喜欢的美食,这样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钟蕙:在确定课题后,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是备课过程中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创新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仅仅为了创新而忽略学情本身,把环节生搬硬套地塞进我们的课堂里,这样的创新非但不能出彩,还会成为败笔。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谭老师不是单纯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选材,而是把思维导图的使用前置,让指导选材和开题激趣两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这样,既解决了开课如何把作文要求讲清楚的问题,又指导了学生的选材思路,省时高效。

二、选材方面

主持人:是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在作文选材上,他们就有自己的方向。

马步方:这节习作表达课定的主题“生活”,考虑的应该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从现场上课的反馈来看,真是走对了路子。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是最熟悉的,也是最感兴趣的,特别是以美食作为课堂训练的落脚点,通过对美食话题的交流和探讨来掌握习作的方法。

葛丽丽:在广州我第一次拿到参赛选手的教案集,翻看习作课选手们的上课课题时,我感觉到“记录生活”这个选题很有生活味、很接地气,有一种让人想听听、看看的欲望。

陆通:这节课的开课环节,其实就是习作内容的“头脑风暴”: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写什么内容;再用思维导图将学生的选材提炼为人、事、物、景四个方面;然后有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聊的美食,很快就切入了写“物”中的美食这个议题。这样,既打开了选材的方向,又把课堂的学习集中到美食这一点上,可谓自然恰当。

安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节课,以美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这样的定位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发达时代,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微信、微博上晒出的有关美食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电视媒体也在关注、宣传美食的制作,各地的美食文化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对美食是有一定的生活储备和体验的。很多学生都是“小吃货”“小馋猫”。谈起美食,他们一定能够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李肖莉:习作教学中的“写什么”如同阅读教学中的“教什么”一样重要,是先决性的。本单元的习作是全开放的题目,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实际上,学生往往对这样的“开放”无所适从,习作选材容易泛,写法无从选择,不一定能把本学期学习表达的收获展示出来,这与编者的意图大不相符。为了解决选材的难题,谭老师使用思维导图,首先从人、事、物、景四方面进行提示;其次引导二级发散“写物可以写什么”,原来可写动物、静物、美食等方面;其三对“美食”进行三级发散,小组完成美食“头脑风暴”图,对美食进行分类;最后,在交流美食的过程中得出介绍美食可从特点、做法、传统等方面进行。这样思维导图的四级发散就完成了,从习作要求出发层层发散,直至找到写作的“点”,无疑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他们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找写景、写人、写事的“点”,这对学生习作选材的帮助是巨大的。

三、教学方法

主持人:作文指导课上,引导学生选材,要解决些什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对学生来说“怎么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谭老师,您是怎么想的?

谭伟:是啊,解决了选材问题以后,面临本节课中要解决的第二个大问题“怎么写”。教学中,我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在课堂上,创设“中华美食推荐会”这一情境,让学生自由练习推荐美食。汇报之后,告诉学生要把美食介绍好不容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对话,学生的表达欲望被点燃了,还想说得更好。可是,怎么才能说得更好?教师的引导就从这里开始。

安玲: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在有话可写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易于下笔。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在习作指导课上,指导学生选材,明确写什么是有必要的。谭老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记录生活,这样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写“物”这一方面,还可以写生活中的人、事、景等,不局限内容。通过思维发散图,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从什么角度写,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写,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

马步方:一节好课不仅要“稳”,还要“亮”。谭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运用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开和梳理了思路。教师以四川名菜“麻婆豆腐”为例子,引导孩子们习得了“按顺序、抓特点、表真情”的方法后,再进行拓展运用,指导孩子们当堂练习。他们知道可以写一道美食,还可以写一种动物、植物、物品等。其实,在备课的前期阶段,我们的思路是“说一种美食,写各种美食,鼓励课后习作时迁移使用这样的方法”。陆云主任听课后给出建议:“课堂上就即时迁移写作方法。”当时我们还有顾虑: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在短短的40分钟里,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吗?后来,我们备课团队沉下心来,把这个富有创意同时又很有挑战性的“点”反复推敲,尝试运用,尽力去做到融会贯通。在最终的赛课展示中,这个拓展迁移运用的环节成了整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和操作,我们都坚信,在习作指导中,只要充分地调动起孩子的生活体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交流,准确捕捉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方法就能得到落实,课堂教学就会高效。

四、教学手段

主持人:明确了教学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就做到“有法可依”了。这时候用怎样的手段和策略,就成了落實教法的关键。

黄莉:目前,思维导图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很多时候它只是记记笔记而已。 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呢?谭伟老师在最初备课时,是将思维导图的功能定位在选材指导上,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类记录生活中的美食。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不仅耗时,而且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进行习作。在几次试教之后,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思维导图意义不大,建议放弃。通过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主任的点拨,并不断地尝试,不仅把思维导图留下了,还将其与选材指导、方法习得和迁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功能。

马步方:回顾这节课的研磨过程,我们一直在坚持一开始就认准的方向和策略,比如落实中年段习作有关“段”的训练、紧扣生活来写、使用思维导图、例文引路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过因为耗时、低效、不好操作等各种原因而放弃的环节,比如让孩子在课堂上品尝美食、分组使用不同的习作例文等。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讨论、推敲、试教而进行改进。比如,在这节课上,用哪一种美食作为落脚点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我们一开始选择的是“马蹄糕” “竹升面”。因这两种食物在某些方面的特点不是那么明显,后来就改为通过视频展示色香味特点比较鲜明的特色川菜——麻婆豆腐。

谭伟:我们选择的是一道介绍重庆名菜——“麻婆豆腐”。这道菜深受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很多地方的孩子都熟悉。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勾出了孩子们的“小馋虫”,还带给他们不少启发,使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思想的火花,是值得被尊重的。于是,我把这些点滴的生成,呈现在思维导图上。这时,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已然孕育出了一个个花骨朵儿,含苞待放。此时,我顺势给孩子们“立标杆”:“刚刚视频的解说词,就是一篇介绍麻婆豆腐的美文。把它读通、读精了,就掌握了介绍美食的‘法宝。”

孩子们刚刚萌发的思维花骨朵儿,正在悄悄绽放。写美食,原来就是一个调动感觉器官的过程。我们平时的看、闻、听、触、想,都是在和生活亲密接触。只要把自己的“所感”记录下来,就是介绍美食的很好方法。

钟蕙:在习作例文的使用上,我们也多次考量,怎样才能给例文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制约学生思维呢?最后,我们决定使用视频配解说词的形式呈现。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给予表达方法指导,从课堂效果看还是很不错的。

葛丽丽:“例文引路”这一环节,上课时用“麻婆豆腐”这个视频,画面与解说完美结合,活色生香,唤醒了学生对美食的记忆,激发了他们说的欲望,也为他们如何说提供了典范。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个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的效果,也大大吸引了在场听课老师的眼球。

五、实践拓展

主持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是:“采用不同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是个“自由表达”的习作单元,如果仅仅让学生写一种美食,可能习作的面就比较窄了,由“美食”拓展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景”等,这样才与单元习作要求相一致。

谭伟:通过观看视频、例文引路的环节后,我问了学生,果然他们写美食的思路更广、更清晰了。但如果拘泥于此,写法的迁移就没办法凸显。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方法很神奇,不仅能帮助我们写好美食,还能写好生活中的其他‘物哦!”孩子们一下子就懂了,纷纷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

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即将喷薄,此时就是最恰当的表达时机,于是就把表达的时间交给孩子们。

李肖莉: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在上课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言语实践。课堂上,学生进行说、写、评的实践活动大约占整堂课的二分之一,教师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当前,语文课的实践性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重视。吴忠豪教授说过:“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谭老师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把大部分的时间给孩子们口头练说,写成文字,共同评议。为了让孩子们能把美食介绍清楚具体,谭老师和他们一起理清思路、锤炼语言。在有条理、抓特点、表真情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较好地落实了“以美食为例记录生活,条理清楚、特点突出、表达真情”的教学目标。写美食,只是为了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习得了方法,他们就可以灵活变通,用这样的方法写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陆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练习表达,观看视频获得启发,学习例文写法,成功掌握了“有条理、抓特点、表真情”的写作方法。这时候,教师继续用思维导图发散开去,由麻婆豆腐拓宽到更多的“物”。这样,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打开,“动物”“文具”“玩具”都成为他们选材的对象,并进行练习。最后,谭老师再一次将写作方法从可以写“物”提升到也可以写“人、事、景”的层面,自然地和记录生活联系了起来。

六、问题和思考

主持人:尽管大家对这节课的评价都比较高,对选材、写法、迁移等方面的指导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同样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对于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建议?

李肖莉:对这节课我也有一点思考:由于赛课的限制,课堂开始是拓宽思路,后来收缩到写美食的“点”,形成倒梯形的态势。这堂习作课对于写好“人、事、景”有什么帮助呢?学生会发现,写“人”和“景”容易迁移使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那如何写好“事”呢?除了“有条理、表真情”外还要注意些什么?经过讨论可以把“写事要把经过写具体”这个要点概括出来,简化为“重经过”,这样对本次习作的指导就更到位了,这堂课大致形成“开放—收缩—开放”沙漏形的态势,就会站得更稳了。

马步方:我们都知道,一节课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节课中,学生都进行了练习,写了片段,教师也选取了两个写得较好的片段进行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指导的效果。但是,修改也是习作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的环节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在评改中得到提升,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七、总结

主持人:刚才大家在谈谭伟老师“记录生活”这节习作指导课时,能够畅所欲言,从学生习作思路拓展、素材积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拓展延伸以及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谈得很到位。这让我们对这节课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作为备课团队中的一员,通过这节课,我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选题问题。通过自治区选拔赛,我们得到参加全国赛这个荣耀和机会。如何上好表达课成了我们思考的焦点,其中的选题就成了我们备课的关键。课是教师去上的,执教者的兴趣非常重要。于是,在选题方面,我们充分尊重谭伟老师的选择,选“美食”作为话题,从老师喜欢和孩子们都熟悉的“美食”切入。教师的兴趣就是他钻研思考的动力,孩子熟悉的东西谈起来就会有话可说。“美食”这个话题很贴近学生生活,也切合“记录生活”这个习作主题。

二是引导学生收集习作素材方面,做到“别有用心”。谭老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选择材料方面运用得较为恰当。正如现场评课专家、吉林省语文教研员郑丹老师点到的“这节课在素材的收集、归纳、整理上,老师别有用心地用思維导图的方式将记录生活界定在人、事、物、景四个方面,又由物界定到衣、食、住、行上,再界定到美食上,再从与美食相关联的特点、做法等来引导学生关注美食的色、香、味、情。这样由总—分—总—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聚焦具体,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为学生提笔写作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从现场上课的情况看,这节课也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三是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美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老话题,过去和现在大家都在写。如何在旧话题上开辟新思路,出点新东西呢?这是这节课要思考的问题。通过陆云主任的点拨,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以“美食”作为一个切入点、一个凭借,由美食这个“例子”引入,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麻婆豆腐”这个例文找到写作的方法——“抓特点,有条理,表真情”,从介绍一种“美食”的方法,拓展到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写作方法,充分发挥了例文的引导作用。从最后展示的学生习作片段来看,即使是写“小狗”的作文片段,也体现了“抓特点,有条理,表真情”这样的习作要求,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对作文评改的关注。在这节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去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对作文评改关注不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地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成为一篇美文。“修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中,教师对评改方面不够重视,如何把生生互评、自评以及反复修改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对谭伟老师这节“记录生活”习作指导课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希望这次交流,给我们今后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谢谢大家!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我的教学方法